APP下载

浅析楚雄州姚安县马游坪村“梅葛”的传承现状

2019-08-14熊乾琳云南艺术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3期
关键词:彝语衬词童谣

■熊乾琳(云南艺术学院)

本文是马游坪村的“梅葛”传承现状的一个调查报告,正逢余姚非遗中心副主任郭晓炜11月23日在楚雄有一场关于梅葛的传播交流活动,且每周六在他自己家中也在进行非官方的梅葛传承活动。

11月23日上午,我们随郭主任来到楚雄州天人中学,为该校音乐老师进行简单的梅葛知识传播与梅葛童谣简单的彝语教唱。在会上郭主任对梅葛的发源、传播方式、分类、内容、地位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如表格:

?

另外,郭主任还特别强调,梅葛最有特点的是在歌曲中大量使用比拟兴的手法,歌唱以对唱式为多,且青年梅葛是以小哥小妹称呼对方,内容都是夸赞对方年轻貌美。如《过山调——放羊哥看到摘果妹》的节选歌词:

“咿——对面的小哥您,对面的亲戚您;小哥您好比:砍竹只一棵,破开成多瓣;能说的小哥您,会讲的小哥您;您的话语,您的梅葛;说得真好听,讲得真动听。”

■马游坪村梅葛研究状况

马游坪村位于距离姚安县城24公里,看距离虽不远,但80%都是盘山路,海拔2500米左右,故而马游坪村是处在四面环山的山区中。马游坪村是梅葛的发源地,对梅葛的历史研究也有许多。如:在20世纪50年代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葛》,是第一批对马游坪地区梅葛较为完整的收集整理,由此开启了各界学者对马游坪地区梅葛各角度的研究;2007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梅葛”的文化学解读》从美学、经济、文化、哲学等方面都深入地研究了梅葛产生时代、自然与人文环境、吟唱方式等;2009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中,也专门有一板块对梅葛的歌词进行整理。2018年,姚安县非遗中心副主任郭晓炜在各方帮助支持下历时5年,重新收集整理并出版了5册关于梅葛的梅葛史诗丛书并重新进行分类,分别是《梅葛本源》《梅葛恋歌》《梅葛悲情》《梅葛曲集》《梅葛祭》。还配合姚安县人民政府录制拍摄了《中国彝族梅葛曲集》,为了大家都能了解梅葛,不受民族方言的影响,全程配有汉语字幕,历来这些学者与研究者可谓是对梅葛研究与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游坪梅葛传承状况

由于梅葛的传承方式是口传心授,在年代稍久远的时代并没有留下可供参考的典籍。但由于当时祭祀、节日、婚礼、葬礼等都会唱相应的梅葛且以农耕为主,所以在农耕、农歇、上山劳动时都会“吼”几声梅葛,所以村里的青年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都会唱一些,并不需要刻意地传承也能一代代传习下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并在外定居生活,无法再随时能受到梅葛的熏陶,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会唱梅葛老人们的离世,又没有文字和音频记录,也就加速了梅葛的消逝。好在现在梅葛受到了学者和研究者们的重视,成为了国家为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随后政府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梅葛活动,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搜集整理梅葛现存的曲调歌词、成立梅葛艺人组织、在节日进行演出、展示等等。

我们此次所跟随的郭主任,便是其中一个坚持每周六进行梅葛传承的发起者。11月24日晚,在郭主任家中我们近距离接触到了梅葛,接受梅葛传承的村民和孩子们都会聚集到郭主任家中,习唱梅葛与梅葛童谣。

(一)梅葛童谣

先是孩子唱梅葛童谣,郭主任会先进行练声,然后复习之前所学童谣,最后再一字一句教孩子们用彝语学唱新的梅葛童谣曲目。令我惊讶的是,这么小的孩子们已经能准确背唱50余首梅葛童谣,这可能也是得益于郭老师非常严格的教学纪律。在复习的时候,郭老师会不定挑出一个孩子独唱,然后会分成两队进行问答式对唱,在复习的过程中,将梅葛对唱的演唱形式融入了进去。

(二)青年梅葛

在孩子们学习完梅葛后,大人们手里拿着歌词本已经围坐在一个火盆边,他们每周都会有固定练习的梅葛调。与孩子们不同,大人们会一边聊天一边唱着梅葛,不时还会停下来大家相互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觉得此处如何唱会更好。练习有独唱形式也有对唱形式,但大多是男士唱完女士唱这样的对唱形式。他们在讨论的时候都会在歌词本上有所标注,不管是读音还是字,也许是出于方便记忆。我惊讶于他们这样自发讨论、学习、改善发展的能力,从他们对梅葛这种热爱,仿佛是看到了梅葛传承的希望。我们也询问过郭主任,对于这样自发的讨论他有什么看法,郭主任说:“刚开始我也是一字一句地教唱,到现在基本已经不干涉他们的练习,因为他们自己已经知道如何讨论如何练习。”也许这才是传承梅葛最好的方法,将梅葛融入生活里,人们能发自内心地唱,这样梅葛才能继续发展传承,而不单单局限于学习梅葛歌曲,那样的梅葛是静止的、孤立的。另外,每一次的传承都会将练习的梅葛调进行记录,有问题也会附上便于下次的改进。

(三)梅葛衬词的运用

孩子们在唱梅葛童谣时,我发现几乎每一首童谣的结尾都会以一个“oei~”的衬词作为结束,而这种衬词不仅在童谣中出现,在大人们唱的青年梅葛中也会出现,只是衬词的不同和出现位置的不同。如《过山调》衬词就出现在了曲头,用的是“ei”这一衬词习惯进行发挥。虽然衬词没有实际的意思,但却涵盖了这个梅葛调演唱者的习惯。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我们可以将彝族民歌衬词简单地分为3类:

1.有明显的语言特征和地域特点;2.有独特的感情表达功能;3.有演唱方法上的不同技巧和风格特征。而对于马游坪村梅葛衬词而言,主要应该是由于独特的感情表达和演唱方法上的不同技巧和风格特征这两点导致的衬词不同和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常用的“alaye”“aye”“ei”“ayiyo”等,所以有时也会根据演唱者的演唱习惯和嗓音条件进行变化。

(四)葫芦笙

跳葫芦笙舞是彝家人劳之余特别是年节、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喜庆活动。彝家人民认为,能用彝语唱出来的就能用葫芦笙吹出来,可见葫芦笙在彝家人民心中的地位。葫芦笙的制作是将葫芦掏空籽粒,钻通孔眼,插上长短不一的苦竹做成。在马游坪村,梅葛省级传承人郭自林可算是做葫芦笙数一数二的人物了。

在梅葛练习结束之后,有两位村民也为我们简单展示了3个葫芦笙舞——《石蚌蒸肉》《姑娘长大要出嫁》《年轮调》,在其间吹奏者的双脚都在前后左右地踱步,且重拍一般落在左脚。其特点,就衍生出了《一起跳左脚》类似这样的葫芦笙舞。郭主任说:“以前因为葫芦笙舞本是在节日或喜庆的事时大家会聚在一起跳,所以规模都比较大,一般是10个葫芦笙以上一起吹奏,场面很震撼。”郭主任也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排练葫芦笙舞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大家聚在一起脚上不停地变化着步伐,变换着队形,一边吹着葫芦笙,一边跳舞。

■结 语

此次马游坪村之行我们大概对梅葛包括葫芦笙舞,从它的起源、分类、形式等等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们也从马游坪村郭主任家中了解到一些梅葛传承的现状。此次调查的不足之处是时间短了一些,无法大范围深入了解关于梅葛的文化,只能站在一个点上去发现问题,难免会有些片面,不够详尽。但从这一处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政府参与度低

首先,梅葛的传承光是由个人自发发起和组织,虽有成效但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星星点点散布,不能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只能保留梅葛的种子,不能最大程度推广梅葛。其次,光靠个人行为传承很可能会出现断层,毕竟居住环境、学习环境可能改变,由此不能形成稳定持续的传承环境。最后,个人的精力和财力都有限,无法培养专职的艺人,形成稳定的文化输出,无法系统学习,形成专业的文化输入。

(二)教育的严重汉化

在梅葛童谣学习结束之后,我简单询问过几个孩子,问他们知不知道唱的童谣是什么意思,大部分的孩子都说不知道,因为他们中间会说彝语的孩子只有一两个。这可能跟教育的汉化有关系,郭主任说:“现在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汉族人,不会说彝语,所以从上学开始孩子们接触的都是汉语,所以会说彝语的孩子已经很少了。”教育的严重汉化,对梅葛的传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进行彝语汉语的双语教学,开设梅葛音乐课等等,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传播和传承的混淆与平衡

梅葛要传播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艺术加工渲染后的梅葛与真正的梅葛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梅葛是彝族人民歌唱日常生活的艺术,要搬到舞台或荧幕,就需要在艺术加工和原生梅葛中找到一个平衡。在传播梅葛文化的同时,还是需要将真正的梅葛展现给大众,如可以采用音乐影像志等方法记录。民

猜你喜欢

彝语衬词童谣
衬词在歌曲创作中的运用
访大凉山悬崖村
童谣里的童年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快乐童谣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彝语研究概述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楚雄禄丰大三家村彝语语音系统及其特征
赣西民歌的衬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