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素强化补充规范共识

2019-08-14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膳食维生素剂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龄健康服务与标准化分会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

维生素D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属类固醇衍生物,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或“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除了调节钙磷平衡,维持骨骼健康,也发现与血糖异常、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风险相关,因此体内维生素D含量状态备受关注。老年人因维生素D的吸收和合成能力下降明显,仅日常的光照及膳食的一般补充方式已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需添加维生素D膳食营养补充剂预防及干预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为明确老年人中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提供相关干预方式与推荐剂量,我们推荐按照“检-评-补”的个性化干预方式,通过定期监测、评价关注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利用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以及膳食营养补充剂对维生素D营养素实施针对性科学性的补充。

1.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维生素D在肝脏中代谢为25(OH)D,25(OH)D也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随后25(OH)D在肾脏转变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二羟基代谢物1,25(OH)2D和24,25(OH)2D。

1.1 经典途径 1,25(OH)2D经过维生素D结合蛋白运输至靶器官,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经典作用,包括促进肠道内钙磷吸收、促进肾小管内钙的重吸收,从而有利于骨骼矿化。另外,1,25(OH)2D还可直接作用于成骨细胞,并通过成骨细胞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从而影响骨形成和骨吸收,维持骨组织与血液循环中钙磷平衡。

1.2 非经典途径 维生素D受体还存在于许多其他组织中,1,25(OH)2D作用于这些组织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后,发挥非经典作用,包括抑制细胞增殖、刺激细胞分化、刺激胰岛素合成、刺激肾素合成、抑制PTH合成、促进骨骼肌细胞钙离子内流等。近年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改善肌力、降低跌倒风险,参与调节免疫系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等多重作用。维生素D缺乏对老年人的多种生理功能(例如视觉功能、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均有很大影响。

2.常见影响维生素D及其补充的因素

影响维生素D及其补充的因素包括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在观察性人群研究中,影响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包括膳食(如低钙摄入、乳糖不耐、膳食限制、素食等)、地理气候因素、生活方式(室内工作、习惯穿防晒着装)、老龄、深色皮肤色素沉淀、纯母乳喂养婴儿、肥胖、不活动和肾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慢性肾脏病、恶性吸收障碍或其他疾病(克罗恩病、囊性纤维化、严重肝脏疾病)、摄入存在交叉反应药物(如抗排卵药、利福平、西咪替丁、噻嗪类、类固醇皮质激素)、摄入降低吸收药物(矿物油、泻剂、奥利司他、考来烯胺)等。在维生素D干预中,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基线维生素D水平、干预类型和剂量也会影响干预效能。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

2.1 年龄 高龄是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维生素的吸收和合成能力均有下降。目前我国缺乏全国性的数据,鲁玲等在3210名50~70岁京沪城乡中老年人中,发现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高达69.2%和24.4%。其他小规模研究则发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缺乏率达80%~90%。提示随着年龄的增加,维生素D缺乏率增加。

2.2 性别 根据贵阳居民的调查发现,20~59岁时,男女维生素D的缺乏比例无明显差异,但60~79岁差异明显,男女缺乏比例分别为42.9%和64.8%。中国五城市调研则发现年龄>59岁,男女严重缺乏的比例为4.5%和9.1%。提示女性或有更高的维生素D缺乏率。

2.3 地区/维度 根据五城市调研,维生素D缺乏比例分别为:北京(73.5%)、乌鲁木齐(66.8%)、杭州(60.6%)、大连(42.1%)、广州(39.6%)。而其他单点的人群调查研究,分别发现维生素D的缺乏或不足比例为:春季98.8%缺乏和秋季78.8%缺乏(沈阳,年龄>60岁)、84.2%缺乏和14%不足(北京,60~86岁)、68%缺乏和30%不足(上海51~80岁)、缺乏55.4%和33.09%不足(贵阳,1494人,60~79岁)、22.5%缺乏和40.3%不足(香港,年龄>50岁)。这些数据提示随着纬度的升高,居民体内生素D水平呈下降趋势。

2.4 季节 体内维生素D水平受光照影响很大,研究发现人群夏秋季节的维生素D水平比冬春季节更高,尤其是北方地区居民。如对辽宁沈阳60岁以上老年人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比例春季和秋季分别为98.8%和78.8%,而对香港50岁以上人口的调查发现夏季和冬季的血清25(OH)D水平无明显差异。

2.5 肥胖 维生素D是脂溶性维生素,当个体肥胖时,维生素D可能会储存在体脂中从而影响其浓度。观察性研究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肥胖或超重均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在一项中国人群的干预研究中,BMI每增加1kg/m2,血清25(OH)D升高幅度减少1.9nmol/L,体重正常组(BMI:18.5~25kg/m2)对比超重组(BMI≥25kg/m2),则升高幅度差距达12.8nmol/L。

2.6 遗传因素(维生素D代谢相关基因) 在维生素D代谢通路上,主要有5个基因参与调控:GC:编码维生素D结合蛋白(Vitamin D binding protein,VDBP),CYP2R1:编码25-羟化酶(25-hydroxylase),CYP27B1:编码1α-羟化酶(1alpha-hydroxylase),VDR:编码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和CYP24A1:编码24-羟化酶(24-hydroxylase)。在人群干预试验中,Yao等发现携带6个风险遗传位点的个体比携带0~1个风险位点的个体干预后25(OH)D增幅要低13.2nmol/L,即需要额外补充860IU/日维生素D才能达到同等效果。

总之,维生素D在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生活方式、疾病状况以及遗传背景中存在差异,此外,包括基线维生素D水平、干预剂量和类型等对于维生素D的干预效能起到影响作用,这也提示针对不同个体进行个性化的维生素D干预,有助于起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3.维生素D“检-评-补”

针对目前老年人维生素D不足的普遍性、功能的重要性、补充的复杂性及个体的差异性,我们推荐按照“检-评-补”流程,首先针对机体维生素D含量进行检测,后结合维生素D金标准及个体状态给予评价,从而提出个性化调整补充推荐量,最终改善维生素D水平,在补充过程中应阶段性的重新进行“检-评-补”流程,及时调整维生素D补充剂量。

3.1 维生素D的检测

3.1.1 维生素D代谢物超过50种,包括25(OH)D、1,25(OH)2D等。其中25(OH)D是维生素D在肝脏中第一次羟化的产物,因半衰期较长(约3周)、浓度相对较高、不受血钙和血磷以及甲状旁腺素影响,因此是用于评估维生素D状况的公认指标。目前主要检测25(OH)D的方法有色谱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二者都是首先根据分子化学特性对样本进行液相分离,而后采用质谱或紫外检测器对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定性定量。LC-MS/MS因其选择性强、特异性高、定性定量更准确从而成为目前测量25(OH)D的“金标准”。与之相比,免疫分析法如酶联免疫法(ELISA)、放射免疫法(RIA)、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则存在抗体间交叉反应导致目标选择性差、特异性不足,有可能无法准确衡量甚至低估25(OH)D的真实水平。

3.1.2 在样本选择方面,血清或血浆均常用于25(OH)D的检测,但均要求通过专业人员采集静脉血得到。近期干血斑技术的进展也为维生素D检测提供了新的样品收集方式。干血斑(dried blood spot,DBS),即采集指尖血滴于特制卡片上。干血斑法相比传统静脉血采集更为方便,个人在家即可自行完成样本采集,而且自然风干后即可常温运输。鉴于干血斑简便易用的优点,有助于个体自行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因此干血斑技术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3.2 维生素D评价 目前国际上通常以血液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25(OH)D]为衡量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金标准”,根据该指标与骨健康相关结局的关系,从而明确人群维生素D水平的缺乏标准。基于维生素D与骨健康的关系,美国内分泌协会在2011年将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分别定义为25(OH)D<50nmol/L,50~75nmol/L,和≥75nmol/L,而<25nmol/L为严重缺乏。

维生素D的安全剂量范围较宽,并且少有长期使用超大剂量维生素D,因而维生素D中毒的报道罕见。生理剂量补充普通维生素D导致高钙血症的风险很小,因而无须常规监测血钙及尿钙。目前认为导致维生素D中毒的血清25(OH)D水平通常>200ng/ml(500nmol/L),其对应的维生素D补充剂量多为长时间每日补充超过30000~50000IU维生素D。

3.3 维生素D补充

3.3.1 维生素D的补充方式:在老年人中,维生素D的补充有膳食补充及皮肤合成两种选择。膳食补充中优先选择补充含有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和动物肝脏等(表1)。但有研究发现在使用富有维生素D的食物下,依旧出现32%的人群维生素D缺乏,且我国居民日常膳食中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较为缺乏,因此也建议考虑维生素D膳食营养补充剂。

表1 食物中的维生素D来源

3.3.2 维生素D的种类与补充途径:目前,国内外均有维生素D3和维生素D2不同种类膳食营养补充剂应用于临床实践,但相对而言,部分研究认为维生素D3效果优于维生素D2,另有研究显示,单次大剂量给药后,维生素D2较维生素D3代谢更快、且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国内外不同组织仍推荐维生素D3作为治疗维生素D缺乏的首选制剂。部分研究比较了不同给药方式治疗维生素D缺乏的效果,肌注给药似乎效果更佳,尤其适用于口服给药吸收不良的患者,但用药相对麻烦、且易造成局部注射部位疼痛;口服给药更加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因而,目前多数指南、研究推荐口服维生素D。

3.3.3 维生素D补充推荐剂量:根据2014年中国维生素D与成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推荐65岁及以上老年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600IU/日。2018年我国老年人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建议老年人每日常规补充600~1000IU。其他主要国家/机构维生素D推荐及其制定方法见表2。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维生素D的推荐量是基于国外的数据推导而出,鉴于维生素D代谢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在不同族裔间存在明显差异,除了参考国外的数据,仍需要更多来自中国人群的研究。近期,林旭研究组开展了亚洲首个评估维生素D3与血清25(OH)D的剂量效应关系临床试验,该研究在76名维生素D缺乏成人中,使用不同维生素D3剂量(0、400、800、1200、2000IU/日)干预16周,发现补充维生素D3后,血清25(OH)D水平在第6周达到平台期,最高2000IU/日的维生素D3补充仅能改善80%的维生素D缺乏,该摄入量仍未达到RDA的要求,即需要满足健康人群中大多数(>97.5%)的需要量。该项研究提示目前我国指南对于维生素D的推荐量可能是低估的,因此推荐量宜就高不就低。

表2 国际上主要维生素D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注:*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是一组指导个体或人群每日维生素摄入的参考值,包括:①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即能满足某健康群体50%人员需求;②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即可满足特别性别、年龄和生理状况的健康群体大多数人(>97.5%)的需要量;传统上或使用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表示;③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能满足健康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当资料不足无法计算EAR及RDA时,通常用AI表示个体营养素量的目标,因此较不准确;④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he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是平均每日可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综上,一方面考虑目前我国相关临床试验数据的缺乏,另一方面考虑老年人因代谢效率和受体敏感性下降,其变异增加,摄入范围宜更宽,我们建议老年人的推荐量可参照《老年人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即:在一般老年人群中,推荐维生素D的补充量为600~1000IU/d。

4.小结

4.1 个性化干预 鉴于维生素D在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生活方式、疾病状况以及遗传背景中存在差异,个性化维生素D干预是未来维生素D干预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一项基于94个干预的综述发现,剂量/体重比、补充剂类型(VD2或VD3)、年龄、同期钙剂补充和基线25(OH)D可解释34.5%、9.8%、3.7%、2.4%、1.9%。在中国人群中,林旭研究组系统性地评估了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对干预后25(OH)D的影响,发现包含6个遗传风险位点的遗传风险分数对个体25(OH)D干预响应的解释度为50%,高于非遗传因素(基线水平、BMI、性别)的解释度48%。尽管这些研究提示了维生素D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但是目前的证据量仍然较为有限,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从而为个性化的维生素D干预提供线索。

4.2 定期监测 基于已有的综述研究证据,基线维生素D水平是影响维生素D干预效果的重要因素。一项综述研究纳入全球范围136篇临床试验,发现年基线25(OH)D水平是干预后25(OH)D水平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成人每增加1nmol/L基线25(OH)D,其补充水平预测可增加0.6nmol/L,分组分析欧洲、北美、亚洲、中东与非洲分别为0.6nmol/L、0.7nmol/L、0.8nmol/L、1.1nmol/L。与之相似,另一项针对中东和北非人群中的综述提示可增加0.8nmol/L。而一项针对50岁以上高加索人的荟萃分析,并未发现更高的基线25(OH)D与更低的补充效能有关。这些研究基线25(OH)D水平可影响维生素D的干预效能,且亚洲人群的影响程度可能介于欧美和非洲人群之间,因此定期监测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补充剂量。

4.3 展望 由于日常膳食中维生素D含量低,单纯依靠膳食来源维生素D不能满足维生素D的正常需求,因此通过“膳食营养补充剂”补充维生素D是一个具有收益性价比的方式。鉴于维生素D及其补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推荐老年人按照“检-评-补”的个性化干预方式,定期监测、定期调整实施针对性科学性的补充,从而更好地改善老年个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以降低维生素D缺乏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减轻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负担。

编写专家组成员(单位):

组长:张旭光(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编写专家:杨泽(国家卫健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邱蕾(北京医院保健医疗部)、矫玮(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院)

学术秘书:陈洁华(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王飞杰(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赵溪(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膳食维生素剂量
·更正·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维生素:到底该不该补?
维生素D或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维生素B与眼
神奇的维生素C
从营养膳食学角度分析体育生日常膳食的管理
秋天膳食九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