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死亡,向死而生

2019-08-13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9年21期
关键词:实则殡仪馆必修课

事件概述

4月10日,一段“10后小朋友谈死亡教育”的视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一方面对孩子们的表达能力表示赞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讨论。有记者发现,近年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也逐渐列入教学内容当中。

无独有偶,3月27日一场“知生死·悟人生”感悟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在金华市殡仪馆举行。在这场集体人生“告别礼”上,几名志愿体验者躺进了“文明棺”,盖上了寿被,闭上眼睛进入“死亡”体验。低缓的音乐环绕着整个大厅,在场的每一位活动参与者、见证者与体验者一起保持缄默、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举办这样一场入棺体验死亡的志愿活动,其目的是让人们真正的了解“向死而生”的意义,不是感受“每活着的一秒就是离死亡更进一步”,而是要人们深思“时光一去不复返”“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大家珍惜时间,明白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凡人终有一死,既然躲不开,就坦然面对。

多维解读

角度一:“死亡教育课”是一门人生必修课

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正确地对待死亡,才能更好地对待生命与生活、对待他人与自身。因此,以“死亡”为名的死亡教育,实则是一种生命教育。生命是宝贵的,也应是坚强的;在面对挫折与失意时,更应敬畏生命。接受了死亡教育往往能更加珍惜生命,从而以昂扬向上的姿态迎接人生中的挑战,积极乐观地生活、惜时如金地奔跑。“名为谈死,实则论生”的死亡教育,实在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门人生必修课。

角度二:感知生命可贵,不必“体验死亡”

我们大可不必为感知生命可貴而“入棺体验死亡”,死亡对人们来说本就很忌讳的事,难道让一个人躺在棺材里就能感知生命的可贵吗?其实,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领略到的人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为感知生命可贵而“入棺体验死亡”大可不必。

角度三: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了祖国而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就死得其所,就会千古流芳,永垂不朽。近日在四川发生的特大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名烈士诠释了生死的意义,竖起了新时代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教育了我们,人要懂得“生死”,要死得其所。懂得“生死”,方能向死而生。

角度四:“死亡教育”不可无,谈“死”不必色变

死亡是每个生命体的必然归宿,既然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大可不必避讳,也无需对其充满恐惧,不如欣然接受“死亡教育”。在欧美国家,死亡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一样,也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尝试着进行死亡教育,显然对其重视程度不够。死亡教育本质上是生命教育,正所谓“讲死是为了更好地讲生”。所以,与其避讳不谈,不如科学引导。

猜你喜欢

实则殡仪馆必修课
黄帝内经
例谈构造隐圆巧解四类向量问题
“实则”的语法化与词汇化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窗外的世界
凉山羊
浙江省11所高中将试点必修课选课走班制
沪江BEC带你精读金融时报:伦敦金融城年龄歧视问题突出
“如果挤得下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