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如何助力毕业生突破就业重围

2019-08-13周敏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毕业生实训院校

周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连攀新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在结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差异化、系统化地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屡攀新高,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各高校均在稳步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毕业人数也在逐年攀升。据数据统计显示,近三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人数分别为:2016年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另据国家教育部消息,2019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34万。届时加上中职技工类学校毕业生以及2018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待业人数将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消费支出热潮结束、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转型、供给侧结构矛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且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为此,包括加工制造、IT、金融以及房地产等众多行业的领军企业,在2018年就已开始缩减招聘比例,如华为、京东等大型企业甚至开启了裁员的模式!

尽管国家在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并提出了系列的保障支持政策,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巨大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并未与现实同步改变

对比就业市场的风起云涌时不我待,大学校园内的学生们却显得格外“平静”“与世无争”,这在广东某高职院校已过去的2018年冬季校园招聘中即可一窥全貌。在校园招聘会现场,除个别热门企业的摊位前会出现排队应聘外,大部分企业摊位前的应聘者寥寥无几门可罗雀,有些学生甚至空手在招聘现场闲逛一圈就离开了。从现场探班的教师与毕业生的交流中了解到,目前毕业生们并不急于找工作,对于就业普遍持观望的态度。为此,进一步对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心态方面展开深入调查后发现,对毕业生就业压力而言,超过85%的人认为目前就业压力较小或基本无压力。仅有15%的人认为存在较大压力。在毕业生就业取向方面,主要有40%的毕业生认为个人兴趣和自我价值实现最重要,19%的毕业生把薪资水平放在首位,另有11%的毕业生更加关注工作稳定性。此外毕业生也较注重员工班车、弹性工作时间以及住房补贴等企业提供的福利。

通过调查发现,应届毕业生这一群体普遍较为自我,对于就业主要关注的是自身需要,极少去思考企业的需求。在被问及就业方面需要拥有哪些能力才具有竞争优势时,回答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有丰富的校内外实践经验、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有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那么企业的观点和看法是否与我们毕业生的想法一致能?通过对校企合作单位以及人才市场人事主管的交流后我们获得了众多信息。

三、应届毕业生的思想与企业观点存在较大的偏差

就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态度而言,大部分企业认为招聘应届毕业生并不符合企业的需求。但另有一部分企业却表示乐意参加校园招聘,甚至有意向加强校企合作。

1.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主要目的

经过深入细致了解后,我们发现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并非认为毕业生本身具有某些突出的竞争优势,而是基于以下几个目的:

(1)应届毕业生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

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其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但缺乏将理论运用于工作的实践经验。应届毕业生普遍是抱着先就业或学习经验的心态去找工作,对薪资福利方面的要求相对比较低。薪资要求较低、入职岗位培训周期较短,这符合一些非技术类基础岗位、需求量较大、且以成本为导向的企业要求,因此这类企业往往非常乐意参加校园招聘,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2)应届毕业生有较强的可塑性

应届毕业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工作经验可谓“一张白纸”。一些企业恰是看中应届毕业生的这一特点,对于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为保持未来的竞争优势,会定期招收部分名校毕业生作为企业有生力量的储备,在此期间企业会根据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拥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较高的忠诚度。

(3)为企业做宣传

应届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各行业推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即便没有招聘需求,新兴企业也乐意参与到相应专业领域的高校招聘会中,甚至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可以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2.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

企业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评价可分为优缺点两部分。优点方面,评价最多的便是年轻、思想开放。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单纯,校园生活丰富,因此在这种环境氛围成长的毕业生大部分较有活力,思想也开放,罕有受到传统习惯、模式、规则等的困扰和束缚。其次,得益于互联网传媒的高速发展,大学生们能迅速接收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思维在非常活跃的状态下,理解能力较强,往往能举一反三,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推广提供许多新的想法和思路。

缺点方面,主要集中在5点。一是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目前大学教师很多是理论研究型的学者,对自身专业所涉领域中的实际操作了解并不多。且高校教学普遍仍为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大专院校,基本都偏重于理论方面的教学,缺少实训实践。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纸面的只字片语,将所学运用于工作实践更是无从谈起。此外,某些新兴行业的知识理论生命周期较短,理论更新迅速。许多学生所学理论到其毕业时就已失去时效,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工作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的需求是招即能用的人才,凡此种种本应在大学期间就掌握的知识,却需要企业额外增加相关的培训,才能让毕业生的知识得到完善和提高。这直接导致企业额外的费用支出,也延长了毕业生的培训周期,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二是职业道德有待加强。刚踏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工作状态懒散、抵触加班、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础岗位做起、频繁跳槽甚至散布不实言论诋毁原公司等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三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群体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时常刚到岗就开始对团队分工挑肥拣瘦,抱怨分配不公。总以挑剔的眼光去质疑企业制度的公平性及合理性,一切以满足自身需求的逻辑去思考问题,从不顾及企业的需求和他人的不便。四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由于现代大学生一直以来的成长环境相对安逸,极少受到挫折。因此情绪控制能力普遍较差,习惯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工作。当自己觉得在工作中受到“不公”待遇时,时常会情绪失控,不分场合与上司、同事甚至与客户发生激烈的摩擦冲突。五是缺乏主观能动性。部分初入职场的应届毕业生,个人思想仍停留在学生阶段,难以进入工作状态,时常无所事事等着主管安排工作。对于不熟悉的工作不会也不愿意主动求教学习,一味等着公司安排培训,若因此受到公司的批评或质疑,不会自我反省,而是满腹委屈地抱怨公司没有教。

3.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经过近五年与用人单位、人才服务机构的跟踪调查,总结了企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五项基本职业素质与能力。

第一: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经跟踪调查,85%的用人单位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员工必备的首要职业素质,也是企业致胜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二: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近80%的企业人认为员工的道德修养、工作态度以及敬业精神甚至比专业技能更为重要。

第三: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职场,因此企业人力资源专家认为应届毕业生更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适应企业竞争、融入企业文化、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第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博弈已进入精细化的时代,这要求企业的人才需在某一相关领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灵活运用于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拥有创新能力。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必然要求员工具备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四、高职院校应如何助力毕业生突破就业重围

拥有1100多万学生的高职院校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毕业生。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差异化培养,以助力毕业生突破千万就业的重围,从而制胜职场。

1.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由于目前高校教职工多为理论研究型人才,部分教师甚至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校执教,其运用理论进行操作的经验相对欠缺,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职工同样有踏出校园到企业交流学习的迫切需求,我们的教职工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受资金来源、制度保障以及校、企、学生三方利益等诸多问题的困扰,例如,企业方面仅能提供少量的基础岗位而无法提供核心岗位予学生实习。而学校管理方面,学生实习期间不服从企业的管理调配、抵触实习甚至随意弃岗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教学时间安排与企业运营安排往往也存在冲突等。校企合作虽存在多种模式,但實际上普遍的合作仍处于相对浅表阶段,甚至停留在口头形式上!

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的教职工能及时接触行业最新的发展动向,高校应主动寻求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积极寻求高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之间的利益契合点,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是定期派遣一线教职工到企业交流学习,让一线教职工接收行业最新的信息和发展动态;二是引进具有相关专业工作经验,并获得相应技术职称的社会人才加入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三是在深化校企合作的项目中,可以聘任部分企业导师到校任教或指导学生实训。

3.加大实校内训基地的建设

相对校外实训基地来说,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较低且风险可控,同时也可以承载更多学生、更多样式的实训活动。但由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一般是让学生依据教师虚拟的课题进行模拟实践、推演,其并不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作用在学生身上。很多学生甚至抱着游戏的心态去参与实践推演,根本无法进入角色,体会市场的瞬息万变和竞争决策带来的压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作用,需配合模拟教学项目的研发。

4.加大实践模拟教学项目的开发

首先,模拟教学项目的素材一般从目前企业经营运行中的实际案例中提取,并尽可能地还原案例中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条件。项目可依据教学进度以专题或模块的形式开展。

其次,在场地的选择上,可以将实践的场地选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完成相关课题,或者在学生参观企业时发布与该企业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校园实践基地进行模拟推演。在模拟实践的程序上,可先由学生围绕课题开展相关的研讨,而后进行模拟推演,最后把推演结果与研讨的结论以及企业运营中的实际操并作得出的结果相对比。如此可以把模拟实践、推演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企业的经营运作,让学生顺利进入角色,去体验市场竞争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运用、人际沟通的技巧、团队协作的作用、经营决策成败的压力等等。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5.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一是大一开始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并形成考核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二是定期邀请企业导师、行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分模块分析行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前景以及每一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技能等,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未来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拓展训练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集体荣誉感;五是定期请人力资源专家专家以座谈的形式,与学生分享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信息,分析未来就业市场的动态趋势,引导学生认清形势、确立目标,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6.加强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

强化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运用,依专业特性、学习进度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同时,根据未来企业的发展需要开设公共选修课,如商务礼仪、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鼓励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

总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审时度势适时开展学院软硬件的建设。古人有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既勉励学生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同时也在激励广大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只要跟紧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我;不忘教书育人的初心,我们必能助力毕业生登上职场的巅峰!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6.

[2]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韩非子(精装)[M].中华书局,2018-01.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毕业生实训院校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