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9-08-13韩秀英李丽张凌飞修海琳杨柳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韩秀英,李丽,张凌飞,修海琳,杨柳

(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伤类型,临床常通过内固定手术来为患者进行治疗,骨折、手术治疗的创伤性均较大,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肢功能恢复,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1];在患者围术期,如能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服务,对手术进行及术后康复均有重要意义。为优化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该科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为部分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效果较令人满意,现将护理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小组,样本数量为10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n=54)是由30例男性与24例女性所组成,年龄分布在20~59岁范围内,中位值为(40.3±5.5)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8例,踝部骨折7例,胫骨平台骨折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3例,髌骨骨折4例。参照组(n=54)是由31例男性与23例女性所组成,年龄分布在19~61岁范围内,中位值为(41.3±5.1)岁;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6例,踝部骨折9例,胫骨平台骨折1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髌骨骨折6例。对二组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此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该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方案,术前为患者做好准备工作,术后及时为患者更换敷料,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1.2.2 实验组 该组按照循证护理模式,为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内容如下。

提出问题:由护理人员翻阅科内以往下肢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找出患者在围术期易出现的不良情况、并发症等,并做好记录,包括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分析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原因,研究以往护理措施的不足之处,并做好记录。

循证支持:在万方、知网、维普等网络数据库中,以“下肢骨折、并发症、护理”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科学、有力的论文,参照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与自身护理经验相结合,制订护理计划并实施。

完善术前护理:(1)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评估患者的肢端血运、皮肤温度、感觉及运动情况,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检查结果。尽量减少搬动次数,妥善放置患肢,以免加重肿痛症状[2]。(2)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惧怕手术、担心手术疗效等原因,常会出现焦虑、紧张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交流,告知手术目的、流程、预期效果等,告诉患者该院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与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让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及护理。

术后护理:(1)体位干预。术后将患者小心转回病房,将患肢适当抬高,角度以 15°~30°为宜,并保持功能位,有助于静脉淋巴回流,可以减轻患者肿胀、疼痛症状。同时要对患者的体温、血压、呼吸等进行密切监测,如有血压下降表现,或体温上升至38℃以上时,要立即通知主治医师,予以检查及处理。合理安排患者的翻身时间。(2)并发症预防。对骨隆突部位进行检查,可通过使用气垫、50%红花乙醇按摩等方式,来预防压疮[3]。术后在每次患者进食后,要叮嘱患者漱口,多做深呼吸,每日晨起,做2~3次的有效咳嗽,促使肺部膨胀,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每日要使用碘伏棉球对尿道口进行2次清洁,并要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液,及时更换尿袋,预防泌尿感染。依据患者口味喜好制订饮食计划,遵循营养、清淡、易消化原则,鼓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以确保营养均衡;鼓励患者多饮水,预防便秘。(3)康复训练。术后鼓励患者尽早开展患肢康复训练,术后第一天,如患者体征稳定,可指导其做患肢足趾主动屈伸练习,并要维持功能位。在第二天,可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腓肠肌等长收缩练习,适当减踝关节左右旋转活动。在术后第三天,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髋关节被动活动,包保持活动力度适中。5 d左右开始,可借助拐杖、椅子等下床活动,并让患者独立完成穿鞋等动作。第二周开展,可进行患肢被动活动,活动度以无痛感为宜。在康复训练期间,要为患者强调坚持患肢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由护理人员及家属对患者的日常训练进行监督。

1.3 患肢功能恢复效果评定[4]

在术后2个月时,对患者的患者功能进行评价。下肢功能恢复良好,无痛感,日常活动不受限,则为优。患者的下肢功能明显改善,有轻微痛感或日常活动轻微受限,则为良。患者患肢有明显痛感,或存在严重活动受限情况,则为差。以“(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统计优良率。

1.4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发生率。(2)护理满意度评分:出院时,为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由其对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进行评价与打分,满分为100分。

1.5 统计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s)的比较结果予以t值验证,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予以χ2值验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二组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98.15%、85.1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二组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2.2 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16.67%,前者低于后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2.3 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11±1.20)分,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4.77±3.25)分,统计学检验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3 3,P=0.000 0)。

表2 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护理模式,最早是由加拿大学者所提出,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明确、审慎地、明智地将他人科研结果与自身临床护理经验、患者护理需求进行结合,制定并实施具有科学依据、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前通常有严重肿痛感,心理状态也较差,术后如护理不当,极易出现感染、畸形愈合等情况,为患者开展常规护理方案,虽然可提供基础护理服务,但效果不够理想,为此,该科在近两年主张为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先找出患者在围术期易出现的不良情况、并发症等,再寻找具有科学依据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为患者制定护理措施,通过完善术前护理工作、术后体位干预、并发症预防、康复训练等方式,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患肢功能恢复效果。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这一结果与赵锦秀,刘雪燕[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再次证实了循证护理模式的临床开展效果及价值。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说明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方案,对减少并发症、提升护理满意度也有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的围术期,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可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