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治疗中风病人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2019-08-13王珂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痉挛中风下肢

王珂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中医学中,中风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属于脑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类[1]。中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无法正常说话、突然昏厥、半身不遂以及下肢痉挛等症状;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传统的西医治疗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因此中医治疗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中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该次研究了2017年4月—2018年6月期间90例中风下肢痉挛患者,分析了针灸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在中风下肢痉挛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中风下肢痉挛患者。其中,对照组45例患者中,男患者26例,女患者19例,患者的年龄在 43~79 岁;平均年龄(58.64±9.95)岁;研究组45例患者中,男患者25例,女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在 44~80 岁;平均年龄(59.53±8.76)岁;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拟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2)患者病程均在2周~7个月;瘫痪肌张力均在1~3级;患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治疗工作;排除标准:(1)排除并发严重心脏、肝、肾等脏器损害者;(2)排除伴有骨折、外伤等下肢功能障碍者;该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在各项一般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常规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给予患者血压控制、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与早期功能锻炼护理干预:(1)针灸治疗:①选穴:选择环跳穴、血海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绝骨穴以及足临泣穴;②让患者采取平卧为,使用75%乙醇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采用0.35×30/40 mm毫针垂直进针,得气后留针 20 min,3次/周,共持续治疗 4周。 (2)早期功能锻炼护理措施:①体位护理:帮助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在患者下肢外侧放置枕头进行垫高,避免患者髋关节出现外旋与外展的情况;让患者保持膝关节微屈状,在臀部垫枕确保骨盆前挺,踝关节与地面呈90°,避免出现足下垂的情况;②下肢被动运动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负重训练,帮助患者抬高患肢,避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将患者髋关节进行内旋、外旋等训练,膝关节进行屈伸运动,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方式,1次/d;③患肢按摩:对患者血海、绝骨、足三里、阳陵泉这四个穴位进行按摩,重点需要刺激拮抗肌群对抗下肢伸肌优势,确保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每隔一天进行1次按摩,每次按摩30下。功能锻炼的时间以4周为1个疗程。

1.3 评定标准

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情况;同时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2]。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百分率进行观察指标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虽通过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CSI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SI评分得到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SI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12.04±3.63 11.73±3.82 0.394 6 0.694 1 6.67±1.23 8.74±1.59 6.907 7 0.000 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对比

治疗前,研究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更加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分) 治疗后(分)研究组(n=45)对照组(n=45)t值P值21.07±4.16 21.13±4.75 0.063 7 0.949 3 30.73±3.05 25.49±3.07 8.122 7 0.000 0

3 讨论

中风后下肢痉挛是中风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高级中枢神经无法对运动功能进行控制所致,进而使得患者出现以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运动异常情况,不但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威胁到了患者中风的康复效果。在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中医学认为,中风伴下肢痉挛主要是由于机体脏腑阴阳失衡、肝肾阴亏、气血不足、气虚血瘀所致;通过中医针灸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脑血流量,促使患者重建侧支循环,进而改善患者脑组织缺氧症状;选取阳陵穴、血海、足三里、绝骨等穴位进行针刺,均能够有效起到补中益气、疏经通络、扶正祛邪之功效。而早期康复训练作为中风患者治疗与护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在早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降低患者运功障碍,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通过患肢体位摆放,能够有效避免异常肌群痉挛的情况;通过下肢被动运动,能够保持下肢肌力,避免出现失用性萎缩的情况;而通过穴位按摩则能够促进患者的气血循环,调节阴阳平衡,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4]。

在该次研究中,治疗前,研究组患者在下肢CSI量表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2.04±3.63)分与(21.07±4.16)分;对照组患者下肢 CSI量表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1.73±3.82)分与(21.13±4.75)分;研究组患者采用针灸联合早期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后,患者在下肢CSI量表与下肢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67±1.23)分与(30.73±3.05)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后,患者在下肢CSI量表评分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8.74±1.59)分与(25.49±3.07)分;由此可见,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下肢CSI量表评分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雷建荣的研究中[5],其主要选取了8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进行了研究;将采用常规治疗措施的40例患者作为基础组;将40例采用针灸联合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平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32.31±2.74)分;基础组患者平均下肢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为:(27.85±5.19)分;治疗组患者平均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研究结果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相比于采用常规治疗措施,针灸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下肢功能,在中风下肢痉挛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痉挛中风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