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宁市“花儿茶园”歌手现状调查报告

2019-08-12卞卡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西宁调查

【摘要】“花儿茶园歌手”是指城市中那些在供人喝茶交流且消费相对较低的娱乐场所中以演唱“花儿”为主旋律的歌者。在花儿茶园中的歌者主观上都以此谋生;客观上却为“花儿”这一民间艺术,起到了承先启后的特殊作用,为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西宁;“花儿茶园”;歌手;调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青海花儿也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近些年来,青海城乡相接处多办起不少花儿茶园。通过调查发现,常年活跃在花儿茶园里的歌手多来自于民和、互助、湟中、大通等地,他们假日无休,日复一日的在茶园的舞台上歌唱“花儿”,为青海“花儿”的传承与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西宁部分花儿茶园歌手现状

(一)花儿茶园歌手温桂兰

温桂兰,女,汉族,1956年生,青海省互助县人,是青海第一代的“民间花儿皇后”,在花儿王子马俊的带领下于1994年先后发行了三张磁带专辑,分别是《湟川民间小调集锦》《超大型花儿对唱》《大传花儿选集》。

年幼的温桂兰与父母一同拔草劳动,在父亲悠扬歌声的浸润中喜爱上了歌唱,有一次她在乐都瞿昙“浪”花儿会,遇到了王存福老师,在他的不断鼓励下,温桂兰第一次正式站上了“花儿”的舞台,种下了唱“花儿”的瘾。温桂兰回忆道:“我那时对(唱)过了五个人,对过五个人一等奖,(奖品)就是一个大花红炕上那个纯棉线的床单呗!把我高兴的那时候我见都没见过,那时候就把我种上瘾了呗!”自此,按她的话说就是“把花儿唱了31年,爱了31年,想唱死了,不唱就不行!”温桂兰的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却又坎坷不断。她先天性右手残疾,十八岁嫁到高寨,在高寨背了八年石头与麻袋,萌发了学理发的念头后便在西宁的一家理发店里当学徒,但当时因太贫穷没有路费就只能背着干粮一路走到西宁。每当她谈起自己唱“花儿”以及经营“花儿”茶园的经历时总是感慨万千。那是1987年的一个下午,在买烫发药水的路程中温桂兰路过了西宁的小公园,听到有人唱“花儿”她便寻声而去,先唱了一首《马步芳修哈子乐家湾》,又唱了一首《六六儿三令》,歌还未完身旁便团团拥满了人。当时,公园的管理者康队长前来询问她的情况后对她说:“我们在公园里面给你盖个房子,你来不来?”温桂兰的心里像麻雀吃大豆一般,却脱口而出:“来咧,为啥不来!”从此,温桂兰便在那长长的玻璃房子里办起了花儿茶园,年复一年在茶园的舞台上诉着自己心里的“话儿”。

温桂兰说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谈到这她总是对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充满着感激。在花儿茶园里她有着多重身份:经营者、花儿歌手、培养年轻的花儿歌手、还为歌手们配弹伴奏。伴奏的乐器是一台电子琴,教授她弹琴的是王建中老师,引荐人是青海花儿协会的席成华老师。据她所述,那是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席成华与王建中骑着自行车找到了她的家里,王建中老师对她说:“我给你(教)不要钱,你是个残疾人,你有才华,席老师给我说了,我说我给你教。”王建中老师给了她一本简谱书,又用电子琴将曲谱弹奏一遍录在磁带上,温桂兰将旋律背会后慢慢摸索琴键,逐渐熟悉学会了弹电子琴。

温桂兰作为一位花儿歌手在茶园里培养出十几位徒弟,她把自己在京剧、秦腔演员身上学到的演唱技巧巧妙地融入花儿演唱,还将一些自身总结的练声技巧无私地教给了自己的学生。“花儿”成为温桂兰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她自娱自乐编创“花儿”词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如白牡丹开下的红张口,大炮开下的绣球,跟着社会往前走,好日子还在后头。又如高层的房门上贴对子,宽胶带顶了个糨子,我俩人说下的一辈子,你三两天别变个样子。如今,她的精神依旧不减当年,时常活跃在花儿茶园的舞台上,为“花儿”的传承与传播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二)花儿茶园歌手李君兰

李君兰,女,藏族,1977年出生于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名的青海省贵德县。谈及唱歌她笑着回答道:“我们藏族人民會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她自幼在山坡上放羊喜爱唱“花儿”,后正式拜“花儿王”朱仲禄为师,在朱仲禄老师精心地教导下一步步迈上了“花儿”的舞台,《雪白的鸽子》《妹妹的山丹花》《下四川》等不仅是朱仲禄老师的成名曲,也成了她的常演曲目。如今她一年要参加二十几场大型演出及乡下演出,由于嗓音条件、舞台形象较好,现已成为青海众所周知的“花儿”歌手。

学艺经历里李君兰最难以忘怀朱仲禄老师“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她说:“我们的朱仲禄老师,他是哪样的学生都愿意收,不收学费,就是希望把这个花儿能传承下去!”作为朱仲禄老师的学生,将“花儿”传承下去自然也成为了李君兰心中坚定的信念,而经营花儿茶园便是她将理想化作现实的切实行动。

1997年左右,李君兰在与朱仲禄老师学艺后的闲余时间里,常常去西宁小桥附近的花儿茶园玩,每日在茶园唱“花儿”五六十元的收入,基本能满足她的日常开支,后随着李君兰的名气渐增,同时又看到茶园的收益较好,便和姐姐李君莲商量共同开了一家茶园,因与姐姐的成名曲就是姐妹花儿,故起名为“姐妹花儿茶园”。

目前,李君兰已是两家花儿茶园的经营者,谈及近十年的茶园经营理念,她不由得叹气,原来近两年的茶园经营困难颇多,收益甚微,是她的徒弟们支撑着她坚持下去,她希望提供茶园这样一个平台,能够让自己的徒弟们既学一技之长,解决基本生活温饱问题,又能将“花儿”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下去。对于花儿茶园她认为:茶园不仅可供“花儿”歌手们互相交流学习,也为歌手们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花儿茶园是传承“花儿”最好的平台。

至今,她在茶园里陆续收了许多徒弟,正式拜师的有14位,多是年轻的女性,对于学生的选择李君兰有着自己的要求:一是嗓子必须要正道,二是人品要正道,三是舞台感要强,她教学虽不收费用,但对待学生较为严格,希望培养出的学生能将“花儿”一代代传承下去。

“花儿”使李君兰从大山走入城市,有了自己的人生舞台,也使她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花儿”可谓真正改变了她的一生。

(三)花儿茶园歌手王秀

王秀,女,汉族,43岁,青海大通县人。曾跟随花儿王子马俊学习“花儿”,如今是青海有名的“花儿”歌手,现与李君莲在西宁市湟中桥花鸟鱼虫市场旁共同经营着一家名为“富琴”的花儿茶园。

“花儿”是王秀年幼放牧时唯一的消遣,起初是与父母一同拔草,在父母的歌声中“乱喊”学下的,二十一岁嫁人后到大通学唱了几年“花儿”。她刚开始唱“花儿”时并未得到丈夫的支持,因此她只能一边做家中的农活,一边偷空在附近的茶园里唱“花儿”。

茶园里从早上十一点唱到晚上六点,一天只有17元的酬劳,高频的演唱使没有受过专门声乐训练的她时感疲惫,嗓音渐渐不再像以前那样明亮高亢,说话也偶有嘶哑,因此她更喜欢在茶园里加上电子琴伴奏演唱,她认为这样不仅会增加演唱的效果,也会使自己演唱时的状态更加轻松。

时至今日,她经营“花儿”茶园约有十五年头了,在茶园里,她不仅作为一名“花儿”名歌手吸引着爱好者前来听“花儿”,也亲身带领着徒弟们共同在舞台上唱“花儿”、听“花儿”,让她们忘记生活的苦闷与烦恼,改变了她们的精神气貌并将愉悦带到每个人的身边。

二、关于花儿茶园歌手的思考

(一)花儿茶园歌手在教育传承中功不可没

花儿茶园内文化生活丰富,环境良好,歌手们的艺术欣赏水平随着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而不断提高,青海遍地孕育着“花儿”的种子,相当一批年轻的歌手在茶园里扎根,时刻准备着从茶园里的小舞台迈向更大舞台,使自己悠扬的“花儿”声飘到更远的地方。“花儿”传承之强力,主在青少年,花儿茶园歌手正是为更加年轻的歌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一批批歌手将从这里走出,成为青海花儿歌坛的后备力量。

(二)存在问题与建议

存在问题:(1)花儿茶园歌手成员大多都是城乡相接地区的中青年妇女,身体状况基本良好,但舞台形象欠缺,再加上没有高层次专业人士做形体、声乐方面的指导,使得“花儿”的艺术之美没法得到全面展示。(2)花儿茶园歌手性别多以女性为主,男性较少且多弹伴奏,演出节目缺乏阳刚之气。(3)花儿茶园歌手文化水平偏低,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差,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参与并指导。

建议:(1)规范和提高各类花儿茶园。目前,西宁市花儿茶园大都处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中,演唱程式千篇一律,缺乏創新和变化,大大减弱了花儿的艺术魅力,影响了花儿艺术品味的提升。花儿茶园歌手可根据自身条件以新颖的组合,更为精彩的节目组成,改变花儿茶园歌手因性别不均而导致演出模式单一的现状。(2)花儿茶园歌手须不断提高自身。“花儿”的代代相传,离不开歌手们的辛勤努力。众所周知,一个好声嗓是歌手的基本条件,但文化素养、艺术涵养,也是提高花儿艺术品味的基本要求。歌手要与时俱进,就要定期参与相关的花儿业务培训班、花儿歌手经验交流会等等。

参考文献

[1]武宇林.试论“花儿茶园”与花儿的传承[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14-118.

[2]戚晓萍.茶园“花儿”歌手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6.

[3]戚晓萍.场域·身份·功能——浅析由乡村进入都市的西宁“花儿”歌手群体[J].中国土族,2005(4):58-59.

[4]刘凯.“花儿”进城[J].民间文化,1999(2):13-16.

作者简介:卞卡(1994—),女,汉族,宁夏青铜峡人,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西宁调查
关于西宁动走线长链点临时限速功能验证的研究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