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扶贫70年: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研究

2019-08-09邢中先张平

关键词: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同富裕

邢中先 张平

摘 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来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向度上,中国扶贫道路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等5个发展阶段;在实践向度上,中国扶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政治优势,积蓄扶贫物质的经济力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在价值向度上,中国扶贫70年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中国扶贫;共同富裕;精准扶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F323.89;D42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9)04-0008-08

引 言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共同富裕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使我国在未来扶贫道路上越走越宽,步伐更加坚定和自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意味着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上,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程,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从中提炼和总结出“中国经验”,不仅对于完胜脱贫“歼灭战”和实现“共富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能够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势必会开创21世纪人类消除贫困事业的新纪元。

一、历史向度: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70年,党和政府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发展目标,不断推动扶贫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国扶贫呈现出新特点:在扶贫人口分布上出现了从“面”向“带”再到“点”的形态变化;在扶贫对象和瞄准方式上由农村普遍性向區域集中性、到贫困县再到贫困村、最后瞄准贫困户;在扶贫工作上呈现出由全面开花走向精准施策。本研究以目标瞄准为视角,对中国扶贫70年的历史演进进行描述和划分,有助于把握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规律。

(一)瞄准农村普遍贫困地区: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特别是恶性经济危机肆虐,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国家政权[1],怎么破除这个斯芬克斯之谜,毛泽东深刻分析认为中国的贫困问题是由已经被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要想消除贫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建立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此于1956年底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消除贫困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实施农业合作化和推广农业技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那些丧失劳动能力、无人抚养的“五保户”、特困户和其他生活困难群体,实行实物救济,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开始形成,有助于缓解绝对贫困,尽快使广大农民走上脱贫之路。

这一阶段,通过救济式扶贫,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69倍,未达到温饱线的农村人口从80%下降到30%,婴儿死亡率下降75%,人口预期寿命提高近30岁。

(二)瞄准农村集中贫困地区:体制改革式扶贫阶段(1978-1985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绝大多数农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1978年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春天”。一方面,在农村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双层经营体制,推动购销体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既大幅增加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分担了中央政府的扶贫压力,又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3]。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改变这些地区贫困面貌,党和政府以区域瞄准为主,出台一系列扶贫措施,其中包括: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82年开始有计划地对甘肃省定西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实施了“三西”扶贫开发,开创了我国区域扶贫的先河;紧接着1984年颁布《关于尽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通知》,划定了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由政府进行重点扶持。

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乡镇企业蓬勃兴起,广大农村地区绝对贫困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为进一步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

(三)瞄准贫困县: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制度改革所释放的“红利”几乎耗尽,农村经济增速下降,与此同时,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愈发严重,贫困发生率向中西部倾斜。为了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主要是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1986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中央到省、市、县都建立了相似的行政组织体系,使扶贫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专业化。中央政府首次确定了33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另设368个省级重点贫困县,重点关注老革命根据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把贫困县的数量调整为592个,力争用7年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开启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序幕,使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以建立。

这一阶段,2000年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也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农村贫困人口由13 100万减少为3 200万,贫困发生率降至3.4%。

(四)瞄准贫困村:参与式扶贫阶段(2001-2012年)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出现了由“带”逐渐转向“点”状分布,由贫困县向贫困村转移。立足于扶贫新情况,2001年国务院颁布并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将瞄准对象转移为贫困村,在全国确定了14.8万个贫困村,强调以整村推进实施参与式扶贫,调动农民参与扶贫的积极性,进行农村扶贫综合开发。为了防止脱贫后返贫现象的发生,我国在农村建立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年,全部废除农业税费;2007年,在农村推广免费义务教育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形成了保障性扶贫的制度基础。201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出台,使我国扶贫开发主战场再次转向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认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4]。

这一阶段,我国扶贫成绩显著,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后顾之忧,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瞄准贫困户:精准扶贫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的扶贫实践模式的创新,针对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由此,我国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为了实施好“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和政府先后颁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和《“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把“精准扶贫”放到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最核心位置。2014年党中央确定了扶贫日(每年10月17日),并在2016年第三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那些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这一阶段,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我国脱贫工作取得辉煌成绩,过去5年(2012—2017年),6 8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5]。

二、實践向度:中国扶贫70年的经验总结

中国扶贫70年,党和政府成功解决了7亿多人口的贫困和发展问题,堪称世界一大奇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是一脉相承的,使得中国扶贫史更具完整性和连续性,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确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前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确立并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消除贫困奠定了物质基础。从思想之基、政治优势、经济力量上形成了独居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为实现全面共同富裕创造了重要条件。

(一)守正思想之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中国扶贫70年,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带领全国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史[6]。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当时面临的严重贫困问题,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为新中国消除贫困提供了理论武器。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和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论断。在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富起来奠定了经济基础。但由于当时过高地估计了无产阶级革命热情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力,过低地估计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国消除贫困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急于通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群众性运动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提出了一系列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赶英超美战略”,“左”倾错误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最终发动“文化大革命”,使得共同富裕目标被搁置。

革命热情无助于贫困问题的解决,经济上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提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的问题,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目标,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邓小平作出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决策,打破了束缚生产力的枷锁,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使得共同富裕思想得到新发展和新实践。江泽民和胡锦涛两位领导人在继承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效地指导了新世纪我国扶贫工作的开展,深化和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使得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宽广,共同富裕目标越来越接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立足新时代贫困问题的新特点,与时俱进创新扶贫工作方法。一方面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7]的庄严政治承诺的重要法宝。在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实现共同富裕”正在实现历史性回归,发挥着赓续奋斗历史、连通美好未来的旗帜作用。另一方面,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把消除贫困置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消除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历史进程中,最终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愿望和共同富裕目标。

(二)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建立起了具有强大中央整合和动员能力的国家治理体系,完成了国家建构的基础性工程[8],为创造经济奇迹与消除贫困奇迹奠定了制度保障。虽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但是中国共产党汲取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经验教训,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很强的自我纠正、自我批判、自我反思和政治保鲜能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为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责任体系,实施中央、省、市县、村“五级书记”共抓脱贫攻坚的责任制,保障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党的领导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智慧核心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直至新中国成立100年的30年间,中国共产党将继续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将得到继续巩固和发展。

经济发展固然可以导致贫困的减少,却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涓流效应”,政府是扶贫各阶段的主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因此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是我国扶贫的一大特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政府主导的重要性:第一,把消除贫困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全局中进行考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并把实现如期脱贫作为一项主要目标要求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第二,政府根据扶贫的发展需要,制定《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为各地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第三,构建政府与市场命运共同体。“借助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反贫困,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权优势,……还应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制定以市场为基础的贫困地区的扶持政策,使贫困地区具有政策优势。”[9]既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又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关系,促进贫困人口走向共同富裕。

总之,党和政府作为扶贫主体优势较为突出,既可以举全国之力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又可以集中兵力打脱贫攻坚战[10],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是中国扶贫70年得出的最宝贵政治经验,必须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不能有丝毫动摇。

(三)积蓄经济力量:构筑扶贫坚实的物质基础

1.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提出,解决贫困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现实国情,毛泽东提出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他认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由解放生产力变成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1]。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使我国逐渐偏离经济发展的主线,共同富裕的目标遭遇搁浅。邓小平继承毛泽东发展生产力思想,把我国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要紧紧依靠发展,因此把改革开放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消除贫困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要坚持和解放生产力,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让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红利成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脱贫攻坚的决胜期,依然要坚持和解放生产力,依靠发展深度挖掘貧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为根除贫困痼疾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要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在自然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发展“资源+产业”格局,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在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合理引导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既拓宽了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又增长了贫困人口的见识,使其稳定脱贫;在资源匮乏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实施异地搬迁,既改变了其生存环境,也增强了搬迁地贫困人口的持续生计能力。

2.坚持经济发展好快结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农业和轻、重工业的关系,制定的发展战略是“高速发展重工业带动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造成了重工业优先快速发展,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却很缓慢,造成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未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汲取毛泽东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着手系统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他指出:“过去提出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现在到了该总结的时候了。谈农业,只抓粮食不行,农林牧副渔并举。”[12]主导制定“六五”计划时,邓小平把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来,实现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也为重工业发展积蓄了资金,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消除贫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资金基础。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要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集中精力抓生产、搞建设、促改革,实现经济的好快结合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因此要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价值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根本目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其好快结合,加快将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步伐,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价值向度:中国扶贫70年的世界意义

中国扶贫70年,党和政府始终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原则来推动扶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我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为消除贫富差距和实现全面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这对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中国扶贫70年,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消除自身贫困的过程中,也为发展中国家扶贫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促进了世界减贫理论的丰富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世界理论价值。

1.丰富了世界减贫理论宝库。自20世纪以来,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为了消除贫困,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中国扶贫70年,减贫成绩世界瞩目,谱写了新时代中国扶贫新史歌,累积了丰富的减贫理论财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扶贫理论最新成果,是今后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方式[13],“精准扶贫”深化了对扶贫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和“怎么退”的认识,以“精准”为抓手来消除扶贫工作中“脱靶”“落靶”和“偏靶”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也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新中国70年,我国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贫富差距问题也尤为突出,贫富差距已经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拦路虎”。“精准扶贫”有助于缩小和彻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因此,“精准扶贫”方略是新时代我国扶贫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对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创新了世界减贫新理论,丰富了世界减贫理论的宝库,为发展中国家扶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2.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模式。中国扶贫70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成功解决贫困人口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化的历史,也是我国由消除绝对贫困、解决温饱问题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进行“压缩式”的扶贫工程,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导下,我国扶贫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 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的3 046万人,累计减贫6 853万人[14],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数据显示: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预计超过1 000万以上,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减贫任务,这些成绩充分彰显了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回顾世界减贫的发展历史,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的解决在贫困人口基数那么大的国家实现脱贫致富的问题,还没有那个国家的扶贫能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人类文明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消除贫困和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在消除贫困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世界减贫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模式。

3.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全世界人们的共同愿望,当今贫困依然是制约人类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威胁发展中國家安全的一个巨大隐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5]这一重要论述为人类消除贫困、实现美好生活开出来一剂“良方”。消除贫困需要世界各国以集体之力、合作之力共同应对全球贫困治理。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携手消除贫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在面对贫困这一世界难题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都“动员起来”,推动世界减贫事业继续向前发展。例如,日本明确提出2013-2018年期间对非洲总投入3.2万亿日元,重点打造十大集群式的经济走廊;美国2013年推出“电力非洲”方案,官方投入80亿美元,吸引私人资本超过400亿美元,用于改善非洲的供电网络建设。另一方面,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一直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领跑者。对外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南北合作,加强南南合作,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效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知、认可。对内既立足自身,积极落实“精准扶贫”方略,注重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来消除贫困,强调脱贫的彻底性和稳定性,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同时又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扶贫模式和方法,推动同国际社会在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项目合作,打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扶贫的重点成功范例。在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全世界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二)实践价值

消除贫困既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扶贫是世界减贫的一部分,中国扶贫70年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减贫成效,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扶贫70年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扶贫工作提供了实践范本,是促进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的“金钥匙”,具有重要的世界实践价值。

1.为世界减贫事业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消除贫困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需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勠力同心共同解决好这个困扰世界人民几千年的发展难题。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扶贫70年,扶贫事业进行得如火如荼,特别是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的指引下,全党全社会广泛动员,“五级书记共抓扶贫”的局面已经形成,扶贫攻坚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在较短时间内帮助全国大部分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7亿人口脱贫,极大地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的总数,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和担当。站在全球视角来看,贫困问题依然是束缚人类发展的主要问题[16],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区域性冲突加剧,全球范围内的反贫困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实现“终结贫困”这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依然困难重重[17]。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我国迈向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这将让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我国提前10年完成,极大地减少了世界贫困人口,缓解了世界减贫压力,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直接贡献者,为世界减贫事业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2.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贫困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被认为是“无声的危机”。中国扶贫70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不变的初心,在波澜壮阔的扶贫工作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中国经验”,扶贫取得的骄人业绩,世界各国有目共睹,也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高度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18]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19]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歇尔·阿列塔指出:“中国的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20]联合国副秘书长杰佛里·菲尔特曼表示:“中国是世界的榜样,已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现在正在寻求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20]这表明:“中国经验” 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一个成功的样板。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中国与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都曾遭受过欺凌,都希望实现国富民强,相同的经历无形之中拉近了两者的关系。再者“中国经验”具有很强的复制和借鉴参考价值,比如中国邻国越南积极借鉴“中国经验”,在贫困农村积极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康保险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使人民过上了美好生活。“中国经验”不断融入到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之中,实现扶贫经验的本地化,极大地改善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面貌,充分印证了“中国经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发展援助。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实践者,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国家之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包括“硬”和“软”两个方面。所谓“硬”的方面,就是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项目的援助。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提供“4个50个援助项目”[21],并连续7次无条件免除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政府无息贷款债务。“软”的方面,就是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扶贫人才,“向非洲派遣500名高级农业专家,为非洲培训1 000名精英人才,为非洲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为非洲提供5万个研修班培训名额,邀请2 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22]。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永久牌”扶贫人才的同时与国际社会共建减贫交流平台,向发展中国家推介“中国经验”“中国方案”。这种“硬实力”和“软实力”有机结合为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强的柱石,有助于从根本解决贫困、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既展现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增强了我國在世界减贫中的话语权,既坚定了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亮丽风景,共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世界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张瑞敏,张晓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反贫困路径选择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86-90.

[2]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助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3] 吴振磊,张可欣.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演进、特征与展望[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9):101-111.

[4] 申秋.中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扶贫实践研究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1):91-100.

[5]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2018-03-05(01).

[6] 王琳,唐子茜.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新发展与经验总结[J].经济问题探索,2017(12):181-185.

[7]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8-10-26 (01).

[8] 贾玉娇.反贫困的中国道路:1978-2018[J].浙江社会科学,2018(6):17-26.

[9] 刘义圣,许彩铃.习近平反贫困思想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借鉴[J].东南学术,2016(2):1-9.

[10] 易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化与前瞻——立足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83-191.

[11] 郑丽萧,王章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反贫困战略思想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14(8):159-163.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471.

[13] 文丰安.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治理路径[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3-28.

[14] 汪三贵,曾小溪.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进及脱贫攻坚的难点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8(8):40-50.

[15] 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论纲[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4-64.

[16] 王博,朱玉春.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村反贫困经验总结——兼论精准扶贫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1-17.

[17] 陈劲,尹西明,赵闯.反贫困创新的理论基础、路径模型与中国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18(4):106-113.

[18] 常钦.吹响打过攻坚的嘹亮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工作综述[N].人民日报,2018-09-20(09).

[19] 振轩.改革开放40年 中国扶贫成就惠及世界[EB/OL].[2018-11-22].https://item.btime.com/36r19inlrqk8qpqaljuvm4dp4qn.

[20] 黄承伟 .中国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EB/OL].[2018-06-05].http://guoqing.china.com.cn/2018-06/05/content_51677838.htm.

[21] 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04(01).

[22] 张胜磊.为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EB/OL].[2018-09-05].http://www.sohu.com/a/252088780_828358.

猜你喜欢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绵薄之力
当代全球视野中的国学继承与创新
为世界奉献“中国智慧”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视角解读《红楼梦》中贾瑞的人物形象
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