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墙岸”新释

2019-08-09殷小波何山

现代语文 2019年5期

殷小波 何山

摘  要:从字形讹变、词语生成的角度,论证了《晋书》所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墙岸”当系“墙宇”之讹。同时,根据古汉语词义发展的特点与词语构成的方式,阐述了“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和构词理据。还结合“墙岸”出现的语境,发现“墙岸”一词义项有三个;《汉语大词典》中,“墙岸”释义不全,应据此补订。

关键词:墙岸;崖岸;墙宇;新释

中华书局校点排印本《晋书·袁宏传》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1](P1150)其中的“墙岸”,百衲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均同,《艺文类聚》卷四五、北京大学CCL中文语料库引此文亦同。但是,《全晋文》卷五七、《文选》卷四七均作“墙宇”,《汉语大词典》亦同。曾有学者撰写《释“墙岸”》一文进行分析,认为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应当是作“墙宇”而不是“墙岸”[2]。笔者对这一结论没有异议,但部分论点以及“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等则与兹有别。由此,笔者将就此问题展开粗浅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从字形讹变角度看“墙岸”

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这类现象称为字形讹变[3](P34)。讹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汉字中,并不代表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但它却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字形演变现象,在文献的释读、整理过程中,也会由于字形讹变而造成误解。“墙岸”中“岸”的释读就是如此。

“岸”字和“宇”字由于构形相似,两者经常相混,在文献释读中如不仔细辨别,便会误读、误认。在《释“墙岸”》一文中,作者认为“宇”作“”,并以北魏永平四年《元燮造像记》“依岩袌,刊崇冲室”为证。不过,从字形角度看,笔者却认为“”当为“岸”。该字上部构件清晰可见,为“山”;下部构件应是两横画共笔,再省略“厂”部撇画所致。如“、、、”,皆可比堪。同时,《元燮造像记》中“岸”与“岩”结构对应,词义相近,文意更加契合。故以“”为“宇”,确为不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认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岸”字的俗体与“宇”确实是字形相近。如东汉《曹全碑》“岸”作“”,东汉《鲁峻碑》“岸”作“”,南朝梁《萧敷墓志》“岸”作“”[4]。“宇”的俗字“”“?”“厈”等,皆与“岸”形近。由此可知,在古代文献中,“宇”易讹作“岸”。因此,“墙宇”一词误认为“墙岸”极有可能与字形讹变有关。

二、从词语生成角度看“墙岸”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任何一个词同文字一样,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5](P250)。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ntoine Meillet)曾经指出:“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所传承也有所发展。有些词难免在历史的岁月中留下自己演变发展的痕迹,而古典文献作为保留一些词词义发展演变痕迹的‘化石,是研究词汇词义生成与发展演变很好的材料。”[6](P20)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一些古代文献的考察,梳理“墙岸”词义的历时演变。

1.从词义起源的时代看“墙岸”

古代汉语词义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相关文献的成书时代。如果是春秋战国文献,却作为西周文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会出问题。如果成书(创作)时代不确定,就无法作为最可靠的第一手语言资料来运用。因此,笔者所引用文献材料都力求准确,在此基础上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词语、词义相互参照,以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在仔细考察“墙岸”相关文献后,笔者认为,“墙岸”一词最迟已在六朝时期出现。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三:“今舍前有塘,乃郭四朝所造也。高其墙岸,盖水得深。”结合上下语境,这里的“墙岸”表示“堤岸”,这是“墙岸”的基本义。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中,“墙岸”还可以表示“风格”义。如两晋之际的陆翙《邺中记》:“细筋入骨疏华饰而不枯,崇风节而不矜墙岸。”不过,《邺中记》原书已佚,现仅存辑本,有四库全书本、清內府聚珍本,都是清代所辑。由于辑本与原本的时间相距很远,为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性,这里只好忍痛割爱,不予采纳了。

“墙岸”一词表示“风格、风神、风貌”义当见于隋代,如隋大业十二年《齐士幹墓志》:“瑰姿美志,墙岸淹雅。优游艺业,博洽多能,享年弗与,人爵未副。”[7]此后,这一用法遂广泛流行开来。如唐天宝元年《赵巨源墓志》:“墙岸崇深,器宇宏邀。”唐文宗《授陈夷行平章事制》:“贞己滋洁,遇物能容,虽墙岸孤峻,而襟抱夷旷。孝友为修己之具,文学诚润身之馀,众推全才,时号端士。”(《全唐文》卷七十)晚唐薛廷珪《授崔义进侍御史赵光裔郑祁殿中丞李皎监察等制》:“义进之修整也无怠,墙岸山立,时情蔼然。光裔之峭直也不党,英华发外,清劲积中。”(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四)上述语例中“墙岸”作为四字短语的中心语,分别与“瑰姿”“器宇”“襟抱”“英华”对举,共同表达人物的内在特征。

在《释“墙岸”》一文中,作者认为“墙岸”表示“风神、风格”义难以见于晋代。笔者同意这一论断,由上述论证可知,“墙岸”一词出现于晋代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存有疑问的话,也只能期待新的材料来加以证明。

2.从词素组合的法则看“墙岸”

词素是具有独立含义、有构词能力的最小语言单位。有的词素可以单独成词,有的词素可以与其他词素组合成词,词素的组合需要合乎法则。组合的法则包括结构与语义两方面。

构词法就是由语素构成词的结构法则,是对既成词的结构作语法分析,说明词内部结构中语素的组合方式。语义的法则是在结构法则基础上产生,是词素之间语义的集合,使词素语义搭配通畅[8](P58)。正确地分析词素组合间的规则,对于词语的解读会有意外的收获。

关于“墙岸”一词的生成问题,《释“墙岸”》的解释是,“墙岸”一词来自“墙宇”与“崖岸”的合称。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太令人信服。理由有二:一是据向熹(2010)《简明汉语史》等观点,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复音词比重较少,由两个复音词再次形成的复合简称词就更少了;二是上古时期复合词构词方式主要有联合式、附加式、偏正式、支配式与表述式,而不包括简称式。就此而言,《释“墙岸”》一文的解释是不符合“墙岸”词素组合的结构法则的。

笔者认为,要解释“墙岸”一词,必须追根溯源,首先弄清“墙”“岸”二字的语素义,这是解释该词由来的关键。综合《辞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岸”字有如下解释:1. 江、河、湖、海等水边高地。如《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比喻高位。《诗·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孔颖达疏:“岸是高地,故喻以高位。”3.高傲。《文心雕龙·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义。”4.头饰高戴,前额外露。汉孔融《与韦林甫书》:“闻僻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

通过对“岸”字义位的梳理,可以看出,“岸”字词义具有共同的义素“高”,其“水边高地”之义更是与“堤岸”义有很大相似性;同时,在梳理“墙岸”词义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岸”的其他义项也与“风格、风貌”具有相关性。从用例时间上来看,“岸”字所具有的义素“高”产生时间较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墙”字义项中“用土筑或用砖石等砌成的屏障或外围”,与“堤岸”义相关,在先秦时期已有使用。从语义上看,“墙岸”一词的生成是符号法则的,“墙”“岸”是近义语素,运用联合式结构就能组合成词。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墙岸”一词在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出现以后,要到几百年之后的隋代才重新现身呢?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文献中从未见到“墙岸”的用例,不禁令人心生疑窦,在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的“墙岸”是不是误认呢?下面,就具体探讨“墙岸”一词是如何生成的。

三、“墙岸”的生成

词语的产生是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的语料进行加工、记忆或联想、类推而生成的。它首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结果是在心理词典中增加新词条或新义项。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可分为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种,我们可以从共时角度考察其生成方式的某些特点,也可以从历时角度探讨新词语的替换[9]。在古代汉语中,由于缺少外来语素的输入,加之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新词素产生较少。词语的生成主要是依据已有的词素,通过增加、删除、移动、替换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其中,替换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崖岸”一词与“墙岸”语义非常相近。“崖岸”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使用,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较“墙岸”更广泛、更持久。由此,笔者初步怀疑“墙岸”的生成应该是受了“崖岸”一词的影响。“崖岸”一词的本义是“山崖、堤岸”的意思,如《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应劭曰:二郡 (笔者注:指珠厓、儋耳)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厓。”应劭为东汉学者。再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其上连发曰鬓。鬓,滨也。滨,崖也,为面额之崖岸也。”[10]由此可大致窥知“崖岸”一词的渊源。《庄子·天道》:“而容崖然,而目衡然。”唐代成玄英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于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这里的“崖岸”是用以解释“崖然”,应是“傲岸矜持”的意思。“崖岸”也含有“风格、风神”之义。如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謁,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资比勘。再如北魏温子升《寒陵山寺碑》:“大承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机成务,标格千仞,崖岸万里。”这里的“崖岸”和“标格”相对成文,应为表达“风格”义。《新唐书·李珙传》:“又有李珙者,世儒家,珙独尚材武,有崖岸。”石刻文献中也可以见到这一用例。如北魏《元诱墓志》:“公降灵景宿,蕴气风云,殊异表于弄璋,崖岸耸于负剑。”[11]再如北齐《司马文墓志》:“祖乾,魏侍中。风飙俊逸,崖岸□□,□彼汉臣,岂在关外。” 此段引文虽然残缺,但由前面的“风飙俊逸”可推知“崖岸”应为“风格”义。“崖岸”还有“边际”“操守、节概”等义,概由上述义项引申而来。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墙岸”相比,“崖岸”的义项更为完备,词义发展更加成熟,而且包含了“墙岸”的义项。其中,表示“堤岸”义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喻人高峻端庄”之义在东汉时也已出现,而“风神、风格”义最晚也不会迟于晋代出现,均早于“墙岸”各个义项的出现时间。同时,“崖岸”的词义发展跨越时间更长,符合词义发展的渐变性、历时性特征。此外,在《汉语大字典》中,“崖”的义项有“水或高地的边缘”“水边高岸”“边际”“喻人性格高异、刚介不束”等,与“岸”词义极为近似。

向熹《简明汉语史》指出:“上古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上古后期(两汉)尤为显著……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最多……联合式复合词即为当时常见的构词形式之一。”[12](P370-393)笔者认为,“崖岸”当是上古时期由两个近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经过漫长的历时演变,逐渐成为多义词,是词汇复音化的代表之一。而“墙”“岸”在以单音词居多的上古时期,分别是两个单音词,一直到南朝时期才生成“墙岸”一词。之后词义不断发展,产生了“高峻”“风格”之义。如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公之轮奂,继体贞干。仪表丘墟,风神墙岸。”[13]此处“墙岸”作为“风神”的谓语,和“丘墟”相对成文,是用来形容“风神”如同墙岸一样高峻。由此可见,“崖岸”“墙岸”词义引申路径相似。由“堤岸”的具体形象,联想到“堤岸”的高峻、雄伟,再延伸表示“高峻”“雄伟”所展现的神韵,即风神、风格。这符合词义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普遍规律,具有引申的连环性特征[14]。

此外,在汉语词汇中,“岸”作为构词语素的词除了“墙岸”“崖岸”外,还有“魁岸”“恢岸”“岩岸”“伟岸”等,这些词语皆可以表示人形体的高大、性格的高峻或品格的高尚,如《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南史·袁泌传》:“(袁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新唐书·李从晦传》:“从晦姿质伟岸,所至以风力闻。”在笔者所收集的可靠语料中,上述词语的出现时间大都在“崖岸”之后,与“崖岸”都为南北朝时期常用词,但是均不如“崖岸”使用频率高。因此,“魁岸”“恢岸”“岩岸”“伟岸”应是受“崖岸”影响,通过替换语素而形成的。在这一机制下,“墙岸”也是通过替换“崖岸”中的近义语素“崖”而最终生成的。

“墙”“崖”除了在表示“堤岸”义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外,笔者还推测,“墙”替换“崖”可能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就是“赐墙及肩”的典故,常用作比喻才学浅露的谦辞。可以说,内在语义的关联性和传统习用的文化义,促成了“墙岸”一词的复合。

总之,虽然“崖岸”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但替换近义语素而生成的“墙岸”却见于东晋,而且当时尚未获得“风格、风神”义。而“墙宇”一词早见于东汉,同时相关的“器宇”“宇量”等词在《晋书》中又多次出现,由此再结合《论语》中“赐墙及肩”的典故,以“墙宇”表示“风格”义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从词语的生成来看,《晋书·袁宏传》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其中的“墙岸”当系“墙宇”之讹。此外,由上述论证可知,“墙岸”一词的义项有三个:本义为“堤岸”;引申义为“喻人高峻之貌”;再引申为“风格、风神”义。而以语词条目丰富、释义确切详备、书证重视源流的《汉语大词典》,对“墙岸”一词的释义并不完备,且例证时间较晚,应当据以补充修订。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谢国剑.释墙岸[J].中国文字研究,2013,(1).

[3]高文英.古汉字形体讹变现象的考察与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 2014.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7]叶炜,刘秀峰.墨香阁藏北朝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胡壮麟,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4).

[10][汉]刘熙.释名[M].四部丛刊初编景明翻宋书棚本.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北周]庾信.庾子山集[M].四部丛刊初编景明屠隆本.

[1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