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胜美地的攀岩革命

2019-08-08田野

户外探险 2019年8期
关键词:攀岩山谷

田野

攀登者仰视一处大岩壁。

人有的时候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

2018年秋的一个晚上,我煎了一块上好的牛扒。铁锅烧到滚烫,倒入橄榄油,下肋眼;将出锅时配以半头蒜、迷迭香、百里香和黄油调味。用剩下的油煎了洋葱、蘑菇和芦笋做配菜。倒了一杯红酒,打开电脑,点开了影片《山谷崛起》(Valley Uprising),这时才给牛排撒胡椒和盐,必须要用研磨器现磨。

这样的晚餐,是我这些年来的留美生活中,能够给自己最好的了。而前一天晚上,我和搭档吴争伴着夕阳登顶了优胜美地顶常规路线,下撤到停车场已是半夜。连夜从优胜美地开回洛杉矶,在机场边的岩馆洗了个澡,搭最早一班飞机赶回盐湖城工作。而再之前的两个晚上,我们分别露营在半穹顶岩壁下、半穹顶垂直岩壁中央的一处平台,进行着我们第一次严肃的大岩壁攀登。这顿充满仪式感的晚餐,算是我给自己登顶成功的庆祝。当Reel Rock的片头开始播放时,我已泪流满面。

《山谷崛起》是Reel Rock电影巡演2014年的影片。按照惯例,Reel Rock电影巡演一般由4~5个短片集合而成,而该年则用了一整部正片的长度去描述优胜美地的攀登历史。影片由Peter Mortimer 和 Nick Rosen执导,作为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优胜美地山谷近50年来的攀登史,以及众多攀登先驱的事迹。该片在攀登圈广受好评,并斩获了包括班夫山地电影节等一系列户外电影展的最高奖项。

影片第一句台词就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为什么人们要攀岩?紧接着,Warren Harding以一种玩世不恭的语调给出了答案:“我们一定是疯了。不可能是别的原因。”

《山谷崛起》剧照,Roy Robbins 在攀岩途中。

黄金时代 1955年~1970年

优胜美地最初的攀岩革命始于1950年代。当时美国刚刚打胜了二战,经济开始腾飞,主流文化正试图建立一个新秩序,而与此同时违逆这种文化趋势的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崇尚精神自由,身体解放,并反对对文学作品的审查。这些思潮对现今的美国社会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在这样文化对抗的背景下,攀岩运动作为冒险和反叛的象征,也在优胜美地山谷里酝酿着一场革命。

此前,攀岩更多是作为登山的准备训练,强调高度的安全性,并未成熟发展为一项独立的运动。而新一代反叛的年轻人不会受束于种种规则,他们带着从电话公司偷来的绳子,穿着网球鞋,把手指伸到了优胜美地山谷里未经触摸过的处女岩上。

这些“脏袋(dirtbag)”们,没有正式工作,过着流浪汉般的生活,然而他们每天都在制定着攀岩的新标准、推进着攀岩的极限。Camp 4就成了这群人的聚集地——酋长岩下面一块平坦的森林,同时提供了阴凉和免费的露营地。为了降低生活成本,他们会去“破罐头”超市买来运输过程中损毁的罐头,甚至是猫食。

这种极端反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了反叛的一种表现形式。优胜美地本是修建用来提供休闲娱乐的,可以给爆发式增长的中产阶级们提供一个舒适的观景场所。而攀岩人这种叛逆的生活方式,已经为冲突埋下了种子。

Royal Robbins和Warren Harding,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他们间的竞争为攀岩黄金时代写下诸多颇为戏剧性的篇章。Harding携带了超过300个挂片和岩钉,历时28天,在光滑的“黎明墙”上开辟了一条线路,Robbins非常不满Harding的攀登,决定清理干净Harding所打的挂片。但Robbins并没有爬太遠就发现,这并不是一条简单的挂片阶梯,而是一条异常漂亮的线路:他不断被Harding的想象力和攀登技巧所折服。之后他不再敲除挂片,而是专心享受Harding的线路。这也成为二人竞争的转折点。

他们都是公认的攀登先驱、黄金时代最好的攀登者。Robbins认为,登顶不是全部的意义,如何攀爬一条线,才是意义所在。在此理念下, 如果一条线远超自己的能力,则不应该被攀登、更不该被打上挂片;他认为,“鼻子”或者“黎明墙”,不该以那样的方式被攀登。但Harding早期的探索,也不能不说在极大的程度上推进了攀岩的发展:极早地指出了“鼻子”或者“黎明墙”这种线路的可能性,虽然或许超过了当时人们的能力,但也为后人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

《山谷崛起》剧照,山谷中的低空跳伞运动。

石头大师 1973年~1980年

随着时间的推演,美国的文化也变得越加开放。“嬉皮士”渐渐取代了“垮掉的一代”,而新生代的攀岩者也逐渐来到优胜美地,另一场革命正在山谷里酝酿着。Jim Bridwell是这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他同时向Robbins和Harding学习攀岩,并将之推向了另一个高度。

他的帐篷里有一个手提式播放器,随时播放着音乐。他甚至是一个会在线路上嗑药的人。但Bridwell的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他在24小时内攀登“鼻子”。他还成立了优胜美地搜救队,并做出了一系列教科书般的救援。后来他也将从优胜美地学到的攀登技术带到了全世界,成为了美国攀登的先驱人物。

这一时代攀岩者的一个显著标签是自由攀登。这种不借助器材、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和自然岩壁造型来完成攀爬的攀岩形式的极大发扬,无疑将攀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代表性人物是Lynn Hill(其备受瞩目的成就是在1993年首次自由攀登了“鼻子”)。

Hill小时候是优秀的体操运動员,但她非常反感需要做出夸张笑容的体操表演,进而开始接触传统攀岩并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经过了运动攀比赛的磨砺,有了环攀世界的经历,而始终不忘初心,直到后来返回优胜美地创造了历史。从她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运动攀和比赛的洗礼,也能够很好地反哺传统攀岩。

《山谷崛起》剧照,Warren Harding近照。

1975年后,攀岩者与管理员的矛盾逐渐激化,许多攀岩者被捕、吃罚单。矛盾背后的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攀岩者认为优胜美地提供了丰富的岩石资源,作为最大程度利用这种资源的攀岩者,应当成为理所当然的主人。他们行事或许太过高调,不在乎影响到同时存在的其他游客。这群人常年聚集于Camp 4,留着长头发,免费占用着公园里有限的资源。

石头猴子 1998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一批攀岩的新鲜血液开始涌入优胜美地,接过了石头大师手中的火炬,他们称自己为“石头猴子”,这其中的杰出人物包括Dean Potter、Tommy Caldwell、Alex Honnold。Potter不仅仅是攀岩高手,甚至开发了一种新形式的攀岩:不借由绳子保护,而是背一个降落伞,一旦坠落,可及时打开降落伞捡回一条性命。

但这样的运动违反了优胜美地的公园管理条例:从悬崖上跳下,或者用降落伞着陆是违法行为。然而,优胜美地的巨型花岗岩,不仅是攀岩者心目中的宇宙中心,同时也是翼装飞行、低空跳伞的胜地。但这终归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公园为了尽量避免过多的负面影响也理所应当。面对规定,一部分爱好者选择了自由。就像片中Potter说的,他这样做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为了享受自由,但很不幸,这样却会违背规定。

优胜美地持续吸引着众多游客,而狭小的山谷显然不足以容纳这么多人。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同享公园,另一项足以对攀岩者造成致命打击的规定出台了:在旺季,每个人不得在优胜美地公园内露营7天以上。一众石头猴子都对此表达了不满:这些攀登必须要投入数年的时间去熟悉、去训练,7天的时间如何够用?他们不得不练就一身反侦察的本领,以非正常的手段对抗这一规定。如传奇般的Chongo Chuck,以优胜美地为家数十年之久。他曾说,我只能年轻一次,为何不去做那些别人老了之后会后悔年轻时没去做的事。

为什么人们要攀岩?对于这个片首提出的问题,片中每一个攀岩先驱都有自己的理解,而每个普通攀岩者心中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我去优胜美地攀岩也有两三年了。攀登前辈所开辟的路线,就仿佛在阅读他们所写下的书,充满绝妙的想象力和数不清的故事。

我们在去年10月爬过半穹顶后,于今年的6月攀登了著名的“鼻子”。由于有了更多经验,这次攀登非常顺利,反而造成了遗憾 :失掉了行使“仪式感”的心境。不得不说“鼻子”确实是我爬过最为漂亮的线路。长度上极具挑战性,线路本身又十分丰富:不仅存在各种宽度的裂缝,还有着著名的“王荡”、“大屋檐” ; 技术上,必须熟悉器械攀登的操作、管理大量的装备。

顺利的攀登离不开平日训练时的积累,而我们在选择路线时,也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以及不断通过更为可控的短程攀岩来检验自己的认知。

我始终明确自己的定位:作为攀登爱好者,不奢求有一天会创造攀登历史,只求自己能从攀岩中获得充分的享受;攀岩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所以始终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获得充分的享受”,正是我之所以攀岩的原因。

而如今,游客、攀登者和管理员在共同寻找着一种更为和谐的相处模式。我们进行“王荡”时,每跑一次都会听到山谷里游客的鼓励呐喊;优胜美地的餐厅里,到处都有介绍攀登历史的展柜,并且有好几个用抱石垫搭建的沙发。

而优胜美地也从未出台过禁止攀岩这种一刀切的政策,面对公园方面的其他硬性规章,如最长7天的露营规定,Alex Honnold会选择每天把房车开出公园外在路边露营。他说,我想要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攀爬,如果这是我必须接受的妥协,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我们在攀登半穹顶和酋长岩的时候,两次都遇到了翼装飞行的人从顶峰一跃而下。面对不许跳崖的规定,他们会选择在管理者还未上班、游客相对较少的拂晓时活动,尽量避免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大自然的资源是属于所有人的,我能感受到热爱优胜美地的人,无论游客、管理员还是攀登者,都在逐渐接受共享资源的理念,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那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如今,攀岩运动正在快速发展着,但如影片中所展现的,事物的发展总是伴有冲突和矛盾。随着攀岩进入奥运,越来越多岩馆的兴建,随之而来的矛盾似乎正在分裂着攀岩运动。一部分攀岩者,他们从小就只接触室内攀岩,几乎不去户外。而另一些人,只承认户外攀岩,认为室内攀岩只是“爬塑料”,也出面指责攀岩比赛定线中越来越多的跑酷风格:这种极具观赏性的动作,对户外攀岩究竟会有多大益处?这显然不符合攀岩兴起初期的“脏袋”文化。

攀岩从登山中脱胎出来,逐渐成为一项独立发展的运动,为更多人所接受。不论何种形式,正因有了更为广大的群众基础,才愈发促进了装备的改进、技术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使得所有攀岩者从中受益。真正在探索人类极限的,始终只是少数,在纯粹的户外攀岩者中也属极少,而室内攀岩的推进,又何尝不是一种突破。正在书写历史的攀岩者,他们就如同一代又一代的先驱一样,不论如何,探索未知的精神都深埋心中,他们不会受制于枷锁,只是创造着自己的艺术。

《山谷崛起》电影海报。

笔者跟攀半穹顶22 段。

夜空中的半穹顶(Half Dome)。

猜你喜欢

攀岩山谷
山谷(外六首)
糖果屋
攀岩引领时尚体育新风尚
睡吧,山谷
波比攀岩
推理:被遮住的抓手
回声
攀岩
攀岩世界杯:速度之争
诡异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