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山农家》:六言绝句中的“焙茶”工艺

2019-08-06杨多杰

月读 2019年11期
关键词:农家白居易茶叶

杨多杰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唐〕顾况《过山农家》

茶诗,多是文人所作;笔墨,大都集中在“品饮”环节,很少有作品真正涉及“工艺”领域。这首《过山农家》,算是个特例。因此,值得一讲。

老规矩,还是先从作者聊起吧。

顾况,晚字逋翁,自号华阳山人。这位诗人,大约比茶圣陆羽大五岁,算是同时代的人。既然时代相同,诗中所言的茶事,也就可与《茶经》互为印证。这便是顾况茶诗另一价值所在。

唐至德二载(757),三十岁的顾况登进士第。历任新亭监盐官、秘书郎、著作佐郎等职。后因厌倦官场气氛,辞官而去。此诗大约作于诗人晚年隐居润州茅山期间。他的成就,不在官场,而在诗坛。

顾况在诗坛的地位如何?连大诗人白居易的成名,都是拜顾况所赐。白居易少年时闯荡长安文坛。初来乍到,总是要先拜访一下当时的“文坛大咖”,这位“文坛大咖”,就是顾况。白居易来到顾况府上,恭恭敬敬地递上名帖。顾况一看“白居易”三个字,不禁顺口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说,长安物价挺贵的,你一个毛头小子,想“居易”可很难呀!白居易没说话,递上了自己的作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一看,不禁暗自称赞。看不出,这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竟然有这样的文笔。随即改口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也。”也就是说,凭你这才气,想在长安城居住(即站住脚)确实很容易!自此,白居易名震京城。一句赞誉,就能成就白居易的美名,顾况在文坛的地位,可想而知。

聊完了作者,再来看题目。

《过山农家》只有四个字,内容却很丰富。一个“过”字,可以解释为“经过”或“路过”,从而表明了诗人客场的身份。关键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很有趣,是山农的家中,而非府邸豪宅。一旦走出书斋,这首茶诗也就不只是品饮了。

题目之后,本该讲内容了。但这次,我要先说说《过山农家》十分特别的体例。四言诗,《诗经》中比比皆是。五言诗、七言诗,也都不算新鲜。唯有六言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算是凤毛麟角。《过山农家》就是一首罕见的六言绝句。

六言诗,每句字数都是偶数;六个字,明显是由三个词组成。因此一句话念出来,可以分三次停顿。对偶骈俪,精致整饬,语言灵动。看似简单,实则最吃功夫。

纵观唐代诗歌,六言绝句寥寥无几。时代较早且精彩夺目者,首推盛唐诗人王维《田园乐七首》的第六首,现抄录如下: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此诗以下,六言诗之精品就应数顾况的《过山农家》了,《过山农家》也成为中国茶诗中唯一一首六言绝句。

此诗,爱茶人不可不读。别看就二十四个字,还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记言。每一句,还可再断为三个场景。三个场景,就是三个分镜头。若是拍一部题为《过山农家》的短片,这首诗就是现成的脚本。画面感极强,这又是此诗的一大亮点。

我们来看正文。

第一句的六个字,可断为:板桥、人渡、泉声。短片由远处开拍,本是一座板桥。镜头慢慢推到近处,便见过桥之人。背景音乐,顾况也已想好,就用潺潺溪水之声。相得益彰!

第二句的六个字,可断为:茅檐、日午、鸡鸣。这次的拍摄手法,从由远及近,变为由下至上。先从农家的茅草房开拍,镜头一摇,再给太阳一个特写,既表明故事发生的天气——晴天,又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中午。背景音乐,诗人也有安排,就用声声鸡鸣。

看起来,顾况生在唐朝是大诗人,要是活在当下绝对是位导演!艺术之间,本有相通之处。写诗,像拍电影。读诗,像看电影。电影看到这里,主角已经到达指定场景,即山农的家中。由此,便引出来后半段,也就是第三、四两句。茶事,就在其中。

顾况到山农家里一看,原来人家正在忙碌。“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这两句一般都理解为山农对诗人表示歉意的话:因为焙茶,将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又赶上喜人的大太阳天,正好晒晒谷子。瞧把我给忙活的,家中来了贵客,我却不能分身招待。其实,这样一说,倒显得山农与诗人间的生分了。如果将这句话看作是诗人对山农所说,似乎更为合理。既然是“过”山农家,肯定没有提前预约。诗人来的时候,正赶上人家起火焙茶,烟熏火燎,自然没法待客。弄了山农一个措手不及,场面不免尴尬。但顾况不是一般的城里人,也没有高级官员的架子,不仅不怪,反而上前解围:老乡你说焙茶把家里搞得乌烟瘴气,此言差矣!难得是个晴天,正好还能翻晒谷子呢!这样一来,“莫嗔”与“却喜”两个词,就都解释得通了。

这两句诗,为何要反复推敲?因为这两句诗恰好道出了“焙茶”的奥秘。其实,“焙火”可谓是最早的制茶工艺之一。这种工艺有多早?早在陆羽所在的时代,焙火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了。正确认识“焙”这种工艺,有利于我们分别茶叶的好坏。《茶经·二之具》记载:“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由此可见,当时的“焙”要挖地修建。换句话讲,“焙”是半永久性而绝非临时性的。为何如此呢?因为想制好一款茶,絕离不开焙茶的工艺。顾况与陆羽,生活时代相同,《过山农家》中记载的“焙茶”工艺,恰好可以补充《茶经》中的内容。

回过头来,我们再读茶诗。为何要焙茶?大胆推测,可能是近些天来一直阴雨连绵。虽是推测,却也有不少旁证。其一,诗人来的路上听见“泉声”。小溪潺潺,水声本不应太大。但若是近来雨水频繁,导致溪水暴涨,那“泉声”两个字就解释得通了。其二,只有在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点火烧炭才容易起烟。所以“焙茶”才会导致“烟暗”。其三,谷子同样容易受潮,因此才有“晒谷”之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由于连绵阴雨的天气,使得茶叶受潮,从而用焙的方式,去除茶中的水气。这种对于茶叶的处理方法,至今仍在使用,称为“复焙”。

很多有年份的茶叶,看似“风烛残年”,但经过焙茶师傅的巧手,便会老树新花,大放异彩。其实,先人焙茶想法单纯,就是为了去除茶中水分,从而使其在保存过程中不易霉变。可久而久之,人们发现焙过的茶风味独特,口感也明显优于不焙的茶。无心插柳柳成荫,焙茶工艺,从此受到重视。

河北宣化辽代张氏墓壁画《备茶图》

焙火,本是茶农千百年来摸索出的经验。现如今,焙火的神奇之处也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夏涛主编的《制茶学》(第三版)中认为:“烘焙是稳定、提高和形成乌龙茶品质的重要工序。烘焙可使揉捻叶中的水分不断蒸发,紧结外形;固定烘焙之前形成的色、香、味和形品质,稳定茶叶品质,使茶叶得以长时间贮存而不变质。”焙茶过程中,在热的作用下,茶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转化。焙茶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滋味的甘醇度,增进汤色,发展香气。现如今的焙茶工艺,在《茶经》时代的基础上大为发展,广泛应用于白茶、红茶以及乌龙茶的制作当中。工艺繁复,传承有序。仅以乌龙茶焙火为例,就可再细分为初焙、复焙和足干。初焙又称毛火、初烘,复焙又称复火、复烘,足干又称足火。其中毛火火温高,时间短;足火火温低,时间长。至于焙茶的具体温度及时间,又要根据茶叶的具体情况而定了。

顾况的《过山农家》,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讲述“焙茶”工艺的茶诗。此诗的珍贵之处在于,它可与《茶经》互为佐证,说明“焙茶”工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猜你喜欢

农家白居易茶叶
《牛采茶叶》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夜雪
便携式茶叶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