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9-08-06马晓南居占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

马晓南 居占杰

[摘 要]近年来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但对于农村而言还显得相对滞后。以滑县为例,现阶段全县在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遗产、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已取得较大成果,但仍存在设施建设不到位、服务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群众满意度低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迫切需要完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文化资金投入保障、构建文化人才支撑、完善农村文化服务政策等,为新时代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滑县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河南省以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为奋斗目标,近几年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制度建设取得成效、财政投入稳步增加、人才队伍力量壮大、示范项目再上新台阶、群众文化丰富多彩等。然而就农村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尚需继续努力,以滑县为例,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83%的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无论是在文化制度政策、文化惠民工程方面,还是在文化设施、文化人才与资金方面,其服务供给的力度、灵活度与农民需求的满意度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缩小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与现实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全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 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展

1.1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文化设施建设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电影院、人民剧院”两院,县文化艺术中心、商务中心区艺术文化设施等,已实现向社会公众全部免费开放,文化馆免费开放的设施场地包括:民俗文化展厅、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影视艺术部,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全县22乡镇已建有综合文化站,1019个行政村建有农家书屋与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站点,实现乡镇、行政村全覆盖;2017年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覆蓋广泛、功能强大的综合数字化服务平台,这些都为广大农民日常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丰富业余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通过文化扶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县开展村级“八个一”工程,实现178个贫困村统一建有1个活动广场,1个文化活动室,1个简易戏台,1个宣传栏,1套文化器材,1套广播器材,1套体育设施器材,1套照明设施,以送文化来改善农村整体风貌。覆盖县、乡(镇)、村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建立,进一步推动区域、城乡公共文化的均衡发展,缩小文化服务供给与农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差距,真正做到文化惠民。

1.2 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智力支持和能力支撑。作为河南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的县图书馆,现工作人员本科文化6人,大专文化7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4人,初级1人。定期选派人员走出去,参加省市业务知识培训与学习,或请专家来县里对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十三五”期间,力争年均培训职工至少达30人次,创建一支素质优良、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馆员队伍。作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2018年文化馆向社会招募130多位文化艺术志愿者人才,声乐队、器乐队各10人,语言队20人、舞蹈队50人、戏剧曲艺队30人等,以组建成文化志愿艺术团,完善和创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为文化艺术爱好的基层群众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动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滑县国有豫剧团现有演员职工55人,主要代表性曲目《凤落西川》《农民工》《古道情》《任长霞》等,其高超的演出技术和良好的艺德艺风,深受豫北鲁西、冀北、晋东地区观众的喜爱,年均演出450场以上,是古庙会、庆典、祝寿、祭祀等活动的首选剧团之一,活跃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全县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2013年、2014年全县连续两年成功举办戏剧艺术节,参演的4个国有专业剧团、70余个民营剧团纷纷拿出看家好戏,百姓看得乐不可支。可见优秀人才队伍的构建与培养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重大意义,文化发展的根在群众,要积极培养乡村文化能人,发挥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传承作用。

1.3 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蓬勃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提升文化服务效能。2015年全县免费开展文化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共1.29万场次,被称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响应全省组织的“中原文化大舞台”公益惠民活动,为农民奉上文化大餐,2015、2016年全县共演出各类剧目20场,放电影240场,现场参与观众达90000余人,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据统计近几年图书馆开展文化送书下乡活动每年至少24次,全年送书大约3万册,负责配送给乡镇以下文化基层站点,以丰富与更新文化资源;发放给各个贫困村或留守儿童家庭,以文化扶贫或关爱儿童方式送去温暖,文化服务能力有明显提升。2018年文化馆组织了百城万场系列文化进基层活动,如“情暖夕阳 关爱老人”志愿活动、“群星耀中原”进村入户基层选拔活动、“坚定文化自信 艺术普及滑州”戏曲艺术进乡村活动等,全面推进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此外一大批民间歌舞、戏剧、杂技等表演团体时常活跃在农村集市、庙会和乡村,丰富着群众的农闲文化生活。文化发展的根在基层,现阶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文化服务群众的载体和渠道,带领农民从文化温饱奔向文化小康,全方位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4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良好

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大运河滑县段和明福寺塔),其中大运河滑县段被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省级文保单位10处,如古建筑清代大王庙、天锡殿,市、县级79处。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9项,其中国家级4项,有滑县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木版年画;省级13项,有义兴张道口烧鸡、黄氏膏药、秦氏绢艺;市级20项,如中国安绣、皮影戏、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县级92项。全县准备在古运河历史街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展演,捆绑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旅游精品项目,使一些民间绝技绝活得到传承与保护;结合重大传统节日、文化遗产日,开展有益的民俗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利用文化馆、图书馆、文物保护机构以及媒体,开展“非遗文化”的宣传、论坛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设立扶助与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传承人的领军传承作用,营造全县良好的文物保护氛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延续城市历史的文脉。盘活全县文化资源,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縣”,提升文化自信,充分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

2 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文化设施建设不到位,有效利用率低

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和重要场所。但是根据对3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问卷调研与走访发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也没完全达标,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基本上都建在村委会,没有独立的具体的房间,即很多时候书屋、文化活动室与会议室共享一屋;许多图书放在一个角落,种类不全面而且有些陈旧。由于农村公共文化的宣传、引导和服务意识不到位,仅仅只有少数的群众知道村委会有农家书屋并经常开放,多数村民甚至不了解或者不清楚还有农家书屋这回事,因此到村委会去看书的人很少,这样许多图书基本就成为一种的摆设、花架子,致使农家书屋没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旨在实现每个村每个月放映一场电影,可从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部分村是每月正常放映1场电影,但还有少数村有时几乎就没有,文化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文化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农村现有的文化活动广场基本上村村全覆盖,有的村的文化健身器材由于长时间使用,疏于管理,已经陈旧、老化,服务能力相应弱化;有的文化活动广场选址比较偏远,人流稀少,设施使用率不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在被调查的极个别村文化广场因资金、土地紧张问题,还在迟迟筹备建设中,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2.2 文化服务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

现今基层文化服务人员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因素。县图书馆现有职工15人中在编人员仅有9人,2017年上半年接待读者72000多人次,图书外借册次73248册,阅览人次8000多人,人员配置不足,就难以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聘用临时工作人员,暂时使读者享受到更好的文化服务质量。但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要想提供更知识化、更专业、个性化的集成服务,就必须加快馆员专业队伍建设。据调研走访得知,因人员配置不足,部分乡镇开展文化活动不得不依靠招募的文化志愿者来做,文化站站长一般也身兼多项工作,处于在岗不专职的境地。受传统文化体制约束、工作编制和待遇现实问题影响,有志于从事基层工作、有专业文化水平的人进不来,或者不愿投身于基层文化服务实践,人员配备与工作需求之间出现供需矛盾。现有的农村文化人员综合素质相对不高,队伍结构偏向老化,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人员更少,村里的文化工作者一般由村干部兼职,平时忙于如何搞好本村的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建设干劲不足,因此将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自身文化需求不能满足,基本满足的占三分之一,还有极少数人无文化需求意识。村里的文化活动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娱自乐的性质,没有专业文化人员指导,在调研走访中,其中大多数的受访村民认为应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反映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服务人才的严重匮乏。

2.3 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全县在文化事业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筹资渠道单一,财力有限。因财政投入不足,滑县图书馆现有的馆舍面积、馆舍质量、配套设备设施等仍落后于城市建设水平。图书馆面积小、房间少,仅约1500平方米,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结合《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工作规范》,滑县图书馆面积应不低于10000平方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图书馆功能的发挥。按照《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根据滑县143万常驻人口的实际,图书馆藏书量应不低于0.9册/人,总藏书量应不低于113.4万册,结合《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工作规范》,滑县馆藏文献也不应少于50万册,而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仅8万,大大低于规定的数量,影响图书馆文化服务效能的提高。资金投入不足,地区发展不均衡。全县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文体广场面积原则上要求不应低于1000平米,经济发展较好的乡镇广场面积达3000平米;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方,广场面积刚刚过1000平米,而且文化服务中心的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活动室、多功能厅三者共享一室。问卷调查显示,农村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状况也不是太理想,存在行政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村民认为设施很多且功能齐全,能够满足群众需要的占比较低;设施少且陈旧,不能满足需要的占1/3。究其原因,受访群众认为最大问题是资金投入偏低和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有限的经费无法修建、扩建基础文化设施,更别说去培养或聘请文化专业人才。

2.4 群众满意度较低,文化消费观念淡薄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种以需求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可在许多基层地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采取的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文化产品供给模式,带有计划强制性,较少考虑农民的需求意愿,以政府的偏好和选择代替了农民的兴趣和需求。310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仅有部分的受访群众满意政府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比较满意的不过半数,稍微有点满意的占1/3,仍有少数村民不满意。政府开展的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存在时间周期不固定、下乡次数少等问题。送书下乡活动存在重形式轻内容、实用性不太高等问题,而农民真正喜欢的愿意看的农业科技类、创业致富类、医疗生活类、文化教育类的书籍不是很多。农村群众闲暇时间主要用来在家看电视、上网,其次是读书看报学习、听戏曲和看歌舞演出等,每月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明显较低,调查统计发现,开销50元以下的受访群众占比3/5,100元以上的占比1/5。那些有活力又有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家中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与儿童,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些本土艺术人才也仅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状态,群众的文化生活显得单调乏味。

3 完善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建议

3.1 完善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文化服务协调机制,县文旅广新局要严格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作用,县委宣传部、县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职责,在宣传引导、人员编制、发展规划、财政投入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全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有序进行。健全文化需求表达机制,开展入村、入户民意调研,或选举农民代表以听证议政方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会议,使文化活动、产品、设施的供给真正是群众所需。改变过去政府以“喂食”的方法单方面供给,通过政策、资金扶持鼓励农村文化艺人带领群众积极种植本土文化、自办乡村文化;加大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护力度,形成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现城乡、乡镇、村村之间文化资源的均等化和服务的均等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进行帮扶,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城乡文化共建,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均衡配置,采取捐贈设备器材、文化产品,开展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健全县、乡(镇)、村三级考核评估机制,实行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文化建设年终成果考核落实到各级文化部门、领导、工作人员身上,与年终奖励、薪金晋级和岗位提拔挂钩,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和责任心。

3.2 健全文化资金投入保障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的农村覆盖面,下乡实地调研,根据每个乡(镇)、行政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文化资金的投入去向、均衡分配投入比例。同时要加强资金监管力度,严控各部门及相关人员擅自将文化建设资金挪为他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相互合作与监督,确保每一笔文化资金的使用都发挥到关键之处,做到专款专用,定期向公众公开,接受监督,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此外积极拓展市场、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融资渠道。政府要营造公平公正的投资和竞争环境,以公开的招标投标的方式,将农村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外包出去,交与有资质能力的文化企业、民间文化组织、团体或个人,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既可以为政府减轻负担,又能保证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质量。或依托融资平台集中多方力量,以滑县为例,开发大运河、道口古镇、瓦岗寨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发展的根在基层,积极发掘农村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资源,鼓励农民自筹资金,创办乡土生活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填补之前政府一直无法渗透的空白区域,只有这样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才不会成一阵风。

3.3 构建文化人才支撑

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要严格按照职能职责、国家有关要求,推动乡村级文化人才的选拔招录,严格从业资格制度,配齐基层文化人员,使工作人员专职专用,构建一支有专业文化、有年龄结构层次的良性人才梯队衔接。创新人才培训机制,制定每年农村文化队伍参加培训的时间或天数,采取乡(镇)文化人员的集中培训,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艺术团体进行培训,或聘请专家来县里对文化工作者作培训,或网络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从整体上提升基层文化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完善人才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基层文化工作者进行相关笔试、面试,不断提高其政治素养、综合专业素养;制定文化建设考核评估标准,将个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成果纳入其中,实施奖励惩罚制度,以此来约束文化建设领导班子,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寻找并培养农村有特长的文化能人、文化名人,激发他们的文化表演欲与自豪感,带头打造一支本土化的群众自己的文化队伍。制定人才下农村等鼓励措施,将喜爱群众文化和乐意到农村服务的文艺人才凝聚到基层,建一支优良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

3.4 完善农村文化服务政策

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保证。2016年《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与实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的制定,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近几年,河南省也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由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更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因此作为省直管县的滑县应在河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整体框架下,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建设与完善,结合地方具体实际,制定适合本县、乡(镇)、村的具体的实施办法,建立并完善如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管理、非政府组织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等多方面的基础性政策支持体系。同时结合地方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奖励措施等配套性政策文件,全力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胡恒钊.新时代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8(06).

[3] 杨晓华.让群众享受更多文化改革发展成果[N].中国文化报,2015-05-26(001).

[4] 刘利.创新湖北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05).

[5] 时明德.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报告2016[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6] 张祝平.强化县域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研究——以河南滑县文化发展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8(02).

[7] 贾琼.欠发达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8(03).

[8] 乔云哲.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9] 余应木.对云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民族音乐,2016(03).

[10] 岳伟.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政府文化职能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实现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