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学乡土 体认社稷

2019-08-06彭兆荣

旅游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土景观旅游

Doi: 10. 19765/j .cnki.1002-5006.2019.06.004

笔者对我国旅游标志性的六字诀“吃住行游购娱”颇为不满,原因是六字诀与“吃喝玩乐”暗合,有将旅游“贱俗化”之嫌。窃以为,要提升旅游的总体水平需增加“体习”二字。“体”指在旅游中身体力行的体察和体验(积累经验);“习”指将旅游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增长知识)。当今之“大众旅游”(masstourism)原为全球化催生的产物,中国的大众旅游在近30年骤然兴起,属新生事物,我们需要学习。这是体习的第一层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中有两种特性:一是农耕文明,即人与土地的捆绑所形成的乡土社会,“安居乐业”是常项。二是儒家伦理,在以宗族为代表的乡土范式中,又以孝悌为重。“父母在不远游”是常态。与西方之海洋文明、拓殖商贸、移动迁徙的形态相比,我国传统中的旅游文化虽特色鲜明却不发达。今日之旅游范式,总体上是“西式话语”的。中国人民在很短的时间内富裕起来,开始了大众旅游;我们需要体习——体习全球化的旅游,也体习本土化的旅游。这是体习的第二层意义。

旅游的形式、类别、形态很多,其中乡村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在我国,笔者更愿意以“乡土旅游”代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乡村游”(village tourism),即以“城市”作为参照对象的旅游,而是赋予更为宽广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自古以“社稷”为本(农本)。乡土旅游包含着一种“中式”的道理,也无形中被赋予了重新体认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这是第三层意义。

一、就世界范围而言,乡村旅游与乡村景观有关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乡村景观有专门规定:1.定义:乡村景观指经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共同形成的陆地及水生区域,同时赋予了独特的文化意义。2.重要性:乡村景观历经数千年得以形成,代表了人类和环境历史、生活方式及遗产等重要内容,反映人类与其他物种间的复杂关系。3.威胁:乡村景观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l)人口一文化层面(人口增长,城市扩展,当地知识及文化的丧失);(2)结构层面(全球化、贸易及贸易关系的增长、经济增长或衰退等);(3)环境层面(气候变化、人口和环境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效益:乡村景观是未来人类社会和世界环境发展的关键资源,代表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科学、技术以及娱乐等要素。概而言之,乡村旅游有助于环境保护,有助于将乡村文化(技艺、环境知识、文化传统等)传递给下一代,有助于创造独特的经济和旅游效益。

在西文中,“乡土”(vemacular) -词来源于拉丁语“verna”,意思是“本地的”,有别于“外地的”;或是“乡村的”,区别于“城市的”;抑或是“寻常的”,对应于“正统的”。乡土文化(vernacular culture)意指一种遵守传统和习惯的生活方式,完全与更宏大的政治和法律统治的世界隔离①。“乡土”一词通常意味着农家、自产和传统①。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费孝通先生以“乡土中国”概括②。“乡土”为国家之本。《管子·权修》故有:“国者,乡之本也。”其重要价值包括:1.指代国家。“社稷”为典型。“社”以“土地”为崇拜对象和国家政务;“稷”是粮食的总称。2.礼制统治。礼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管理与伦理作用,形成了以土地、粮食为根本的礼化制度。3.和谐秩序。“和谐”(致中和)一直是中国传统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和”从“禾”,与农作物有关。4.自然本真。土地是维持人们生活和生计的根本,粮食来自乡土和农业。5.民俗事象。乡土社会是民俗的土壤,特别“民以食为天”不啻为民事民俗的重要概括。“俗”的文字构造是“人依靠谷”的造型与照相③。由是,乡土旅游值得特别强调和重视。

二、全球化带来了一个新的属性:移动性(mobility)

仿佛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手机(mobile phone).既往的“边界”被打破:人群、资金、资本、文化、信息、技术、物品、观念、形象都在移动④。大众旅游即是移动性(mobility)的生动反映——前所未有的移动景观。毫无疑问,当代的大众旅游除了游客要离开日常家庭生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旅行外,他们还随身“携带”着诸如符号、隐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⑤。旅游在新的语境中“再生产”出新的语义、社会价值和商业利润。

随着移动属性的出现和大众旅游的到来,乡土社会的节奏骤然“被提速”。虽然被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乡土社会包含着自主性“加速”的特质,因为中国文化是务实性的。旅游作为一个“全球最大 的产业”(the biggest industry in the world)(1)进入传统的乡村,不少村落也以“主动”的姿态迎接大众旅游的到来。这对于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游客的到来,传统的“五生”(生态、生命、生养、生计、生业)常态发生改变②。这与其说是一种被动,不如说是“转型”。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乡土”是我们最大宗的文化遗产。对于游客而言,乡土成为人们通过对特殊“遗产”的观赏和体认使人们获得一怀旧”的感受③。乡土社会在现代旅游中也扮演着一种角色——被想象为“我们的过去”。对现代游客而言,它具有其他景观无可替代的吸引力。这种形象特别适合游客的怀旧,或逃避现代都市喧嚣而进行一种选择。今天城市生活的紧张和快节奏,无论是短暂的休憩,逃避的策略,还是生活的调剂,自然的情调,乡土旅游都是现代人特殊的体习方式。

三、随着移动性的加速,随着现代农业步伐的加速,“乡村生活”的形貌也在迅速发生改变;“新农村”有了新面貌

传统被想象的“诗意景观”和“田园牧歌”的乡村情调,已从文人骚客笔下的单纯怀旧情结相分离;因为乡土社会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速”变迁。因此,游客在乡土旅游可以有机会感受、见证中国历史上这一空前的变革,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逻辑性地,变革也反向地对传统乡土社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众所周知,传统的乡土社会是封闭的、自治的,外来因素少。今天,游客的到来无形之中也引出了传统乡村的吸引力之外来评估问题。Urry认为,只有那些称得上具有“理想的风景画”的乡村才对游客构成吸引③。荒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是不可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乡土社会向着“强美富”(习近平同志说:“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目标发展。

如何才能充分地欣赏和享受乡村景观呢?或者说,乡土旅游中的“体习”的方式是什么?Williams曾经说过:“一个工作着的农村,很难形成一种风景画,理想的风景暗含着间离和观察的效果”④。这里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景观欣赏,或者说是“间离性欣赏”:一种是以“距离产生美”的体验式;另一种“我在其中”的参与式。“乡土风景画”包含3个相互关联的要素:1.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景观。2.保持完好的农村传统习俗,包括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宗教、仪式、庆典、习惯等,使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独特的传统风貌。3.感受和品尝具有鲜明的民族或地域特色的风景和饮食。

四、要做好乡土旅游的体习化实践

笔者特别引介人类学:一则因为人类学擅长研究乡村和民族;二则是人类学研究基本原则是田野作业( field work)中的参与观察;三则“主位一客位”方式的导入。一般意义上的“游客”是客人;而如果游客希望能够做到深度旅游,那么某种程度上,或间隙性地将自己定位于主人一半主人,或主客兼容,那么旅游的效果便不同,体习性收获便会更多。谁会拒绝在一次活动中收获更多的馈赠?

人类学研究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体验“异文化”(other culture)。也就是说,观察、体验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习俗。于是“参与式旅游”便自然而然地引入乡土旅游中,这对于主客双方都很重要。乡土旅游中的特色旅游资源,包括参与体验当地的民俗活动,都要求主客双方加入和配合;主客双方要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传统的乡土社会原本以宗族一家族为背景,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家一家园共同体”,如果乡土旅游可以体验“家”的感受,也是对“家国”的重新理解。

“异文化”也是一种思考的方式,特别是自觉地将“本土化一国际化”进行参照。比如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运动”,包括以城市覆盖乡土的行为,原因据说是以“发达国家城市化率80%”为标准,尤以英国为例。为了体验,笔者专程前往英国进行乡村考察,感受是:英国的乡村化率才是80%。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成片的草地,成群的牛羊;茂密的林地,遍野的鲜花;那是农村,乡村旅游蓬勃开展。在工业革命的诞生地,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农村。最新数据表明,今天的英国人正在致力反哺农村,正在进行“城市乡村”的建设。“异文化”思维帮助我们在国际化背景下,反思和反省中国乡土旅游的现代范式。

古今中外,旅游皆被视之为一种学习和体验的途径和方式,无论古代的游学,还是今天的研学。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土旅游不啻是了解中国、回归乡土、继承农本、耕读传家、体察三农、扶持草根等事务的一种方式。今天,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乡土旅游,某种意义上也在配合这一战略。

①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发现乡土景观[M].,俞孔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17; 197.

②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彭兆荣.饮食人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④Appadurai A.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global culturaleconomy[M]UFeatherstone M.Globol Culture. Nationalism. Globalization,and Modernity. London: Sage,1 990

(5)Rojek C,Urry J Touring Cultures: Transfonriations of Travel andTheory[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ge. 1997: 10-15

①彭兆榮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②彭兆荣.重建r同乡土景观[M]北京:巾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③Urry J The Tourism Gaze (the护Edition)[M]. London/ThousnadOak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2002:85;88

(4)WilliamsR The Cozmtrv and the City[M]. London: Paladin.1 973:120

猜你喜欢

乡土景观旅游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乡土中国
旅游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