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闹钟标签里的生活情趣

2019-08-06晏屏

好日子 2019年7期
关键词:姜茶闹钟课外

晏屏

我特别健忘,也比较糊涂,所以手机上设了很多闹钟,不仅仅是早晨几点起床,周一到周五“3点钟接弟弟”“4点接姐姐”之类的常规事情。还有“锅里在炖汤”“记得晾衣服”“今天晒了被子”等等临时性的事件。

闹钟在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闹钟使用下来,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提醒、催促的功能,更是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在哪些事情上定闹钟?为什么事而着急?哪些内容是重要的?

有次朋友来了,我们正聊着天,手机响了,上面显示:“去肖阿婆那里拿姜茶。”她非常惊喜:“你还有这么好的邻居。”肖阿婆70多岁了,是广东人,退休后经常在院子里晒太阳,端着一杯自己做的红糖姜茶,香气四溢。我就向她讨教姜茶的做法,她还热情地要分给我一壶。那天和朋友一起去提了姜茶,下午喝得全身都温暖。

手机里的标签几乎是我的人际关系图和生活日常。“带孩子去XX家听故事。”“和XX一起逛公园。”“15号菜农带自己家的李子过来。”“XX家院子里香椿可以采了。”“去听古筝演奏。”

闹钟定多了,我也下载了不少好听的声音。煎茶、流水、山涧、悉心期盼、缓慢上升,音调非常不错。这样的声音,不像急着催着别人去做什么,反倒像是一种演奏。比如“竖琴”提醒我去接孩子的时候,那种悠扬空旷感觉像去听场音乐会;还有“横笛”声告诉我要准备泡八宝粥的食材,想起小时候,奶奶在院子里用扇子扇着小火炉熬粥。

我们为自己设置的闹钟,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孩子同学有位焦虑的妈妈,她手机里的闹钟是“5点上课外班”“周六去学而思”“周日补英语。”她怕自己记不住,闹钟声音还是那种急促刺耳的警铃声,每次那尖锐的长鸣响起时,她就拉着儿子急冲冲地出门。随着孩子长大,她手机里的闹钟增多,都是关于各种课外班和培训班的:“晚上7点在线学英语。”“周六8点背课文。”她和孩子也越来越忙,越来越急。

朋友送给我一本日历,里面有每个日子的宜忌、冲煞、五行运势等,不一定科学,但看看也无妨。有些特别的日子,就会先用闹钟标注起来。比如,宜醉春风、忌心事重重、宜义无反顾。

有时,工作壓力大,手机里突然有清晨第一缕阳光、上面闪动着一句话:今日宜赏花。顺便下楼走走,看到门前一株玉兰,含苞待放。

有段时间孩子做事特别拖拉,放学回家写作业,经常写着写着就去玩,玩一会儿又要催才会写。睡觉也如此,洗脸、刷牙、洗澡要催很多次。虽然制定了习惯计划表,但这些表格不会说话。

后来,我试着用定闹钟的方式。到了7点半,闹钟就提醒该刷牙了,到了8点半就提醒听故事了。虽然有效,但未免粗暴了一点。也经常为此跟孩子纠结。“为什么到时间了还不写作业呢?”“难道晚一点就不行吗?”“闹钟都响这么多遍了,还没有上床准备睡觉?”“我讨厌闹钟,为什么它一响就该命令我干这事,做习障?”

闹钟,一度成为我们家庭矛盾的源头。我也苦恼了很长时间,之后,看到一款软件,里面有个习惯计划的功能,一下子就打动了我。每天制定一些习惯表,比如睡觉,里面有睡前洗漱、睡前阅读、睡前音乐、睡前整理等等。根据自己的作息与习惯,选择好相应的日程,定好闹钟,而且这闹钟还有相关的音乐、氛围、情绪营造。如此一来,任何一个行为都不再是一种指令。

孩子也被这个功能吸引,自主安排好他的睡觉习惯和作业习惯。设好他喜欢的音乐、内容。比如他睡前爱听侦探故事,里面还有个功能是录制自己的声音,有时他也会自己录些好玩的音频和故事,睡前播放。

猜你喜欢

姜茶闹钟课外
多彩创意闹钟
小满课外班
喜欢你的粉红系弟弟
我的“课外老师”
天然闹钟
路过心动
高樱专辑
有闹钟
一杯姜茶 温暖全身
会躲人的“狂奔”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