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殡改这两年

2019-08-06

中国民政 2019年13期
关键词:沂水殡仪馆公墓

5月10日,这个日子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而对于我和118.6万沂水人来说,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两年前的这一天,沂水县正式实施以“殡葬全免费”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自此,一场改革大幕在2434平方公里的沂水大地上全面拉开。

为什么改

2016年12月10日,我来到沂水县担任县委书记。到任以后,我发现沂水群众基础不错,干部的执行力强,各项工作也有比较好的铺垫。但由于刚刚历经人事调整和换届,机关干部的心比较散,干事创业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待观望的情绪比较明显。

如何把干部的心收起来、注意力集中起来是当务之急。最好是通过开展一项有价值有意义带有突破性的工作,来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同时也可以检验和识别干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殡葬改革。

其实搞殡葬改革,并不是我一时的感情冲动、心血来潮,我在多年前就做过思考和构想,也曾与有关部门进行过咨询和探讨,并对外地的殡改案例进行过分析和反思。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基层工作,耳闻目睹了当下许多殡葬陋习。这些年,沂水县火化率基本达到了100%,但殡葬陋习也非常多,在农村只要人过60岁,就开始打大棺材,过70岁就开始修坟,入土前把骨灰放进大棺材下葬,再起大坟头。随后上“三日坟”“头七”“五七”“百日”,程序相当复杂。我曾经做过调研,70%-80%的陈规陋习集中在殡葬,可以说殡葬改革也是移风易俗的重中之重。

这些年来,有的地方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试图在这方面寻求突破,但遗憾的是,要么不了了之,要么以失败告终。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殡改”也成了一块不愿啃、不敢啃的硬骨头。很明显,单靠一家一户很难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党委政府出面来办一家一户多年想办而办不好、办不成的事。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县委、县政府换届后的第一把火,就选择了殡葬改革。

2017年春节刚过,我就召集一帮人进行为期三个多月的改革前期工作,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征求意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对改革后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缜密测算,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科学评估。调研本身就是统一思想、求同存异的过程,没想到干部群众对改革认可度很高,都认为非改不可,可以说是众望所归。通过测算,实行“全免费”的殡葬改革,除去一次性的公墓建设费用大一些之外,政府每年用于殡葬改革的投入,相对于政府整个支出来说并不是很大,县级财力完全可以承受得了。对于改革中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反复地揣摩,如公墓建好了没人进怎么办,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恶性事件怎么办,万一改革不成功造成了恶劣影响被炒作怎么办,等等,几乎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了,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预案。

为了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我提出了“三为主、三不准”:即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攻心说理为主;不准强制、不准一刀切、不准搞平坟运动。其实这几项规定,都是针对干部来的,是对干部在改革中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了严格约束。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三严禁”:严禁制作和使用大棺材、严禁在基本农田修坟建墓、严禁个人和集体租售土地作为墓地,县里也停止审批营利性的公墓。“三为主、三不准、三严禁”是这场改革的总遵循和指导原则。我明确地告诉大家,如果按照这个指导原则开展工作,出了问题责任由我来承担。当时我也比较自信地认为,如果真的把握好了这一点,应该出不了什么大事,即便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是完全可以掌控的。

怎么改

公墓建设是殡改的重中之重。实际上,2017年5月10日宣布改革时,全县公墓也就七八处,其中大多还是收取费用的,有的从建成后就一直闲置。改革当天,这几处公墓就全部免费了,但仅靠这几处公墓是远远满足不了改革的需要的。为此,县里组织了民政、土地、林业、规划、财政等部门和乡镇一起,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10个村共用一处公墓的原则,规划了110处公墓。随后的50天里,我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乡镇党委书记先后召开了5次现场会,在各处公墓建设工地来回穿梭。6月底,110处高标准公墓全部建成,基本满足了全县10年的殡葬需求。

公墓建成了,引导逝者进公墓是个关键问题。起初由于全县大的气候没有形成,群众是有抵触心理的,毕竟改革是对几千年殡葬习俗和传统习惯的较量和挑战,群众的弯一时很难转过来。群众也有顾虑,自己家的亲人去世进公墓了,以后别人去世不进公墓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基层的干部可谓是磨破了嘴皮跑断了腿,我在大会上讲,如果个别户大家实在是做不下来工作,可以把任务交给我,我亲自登门去做。这样一讲,既表明了县里抓改革的决心,无形中也给基层的同志添加了压力。虽然两年来还不至于让我亲自登门做群众工作,但据我了解,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入户做工作的情况还是不少的。

殡葬改革回避不了殡仪馆这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殡仪馆也成了群众热议的话题,甚至是众矢之的。公众普遍反映,殡仪馆火化费用高,骨灰盒贵,服务态度冷硬,等等。为此,我们把殡仪馆由过去的自收自支单位改成了财政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据说这在全国也是第一家。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工资和运营费用由县财政兜底保障,我们还提出,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工资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殡仪馆自身要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质量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样一来,既回归了殡仪馆的公益性,又打消了殡仪馆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县里投资300多万元对4个低档火化炉进行了升级改造,这样,殡仪馆的9座火化炉全部成了高标准的火化炉。我们还将全县的运尸车纳入统一管理,运尸费用每月底据实结算,所需资金由县财政于月底前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县民政局设立了专门的举报电话,加强对运尸车主的监督,如运尸车主在运尸过程中存在态度差、乱收费、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即取消运尸资格。

在殡葬改革中,村里红白理事会的作用不可低估。虽然成立红白理事会的初衷也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实事求是地讲,过去很多村的红白理事会仅仅是帮助逝者家人操持丧事,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有的红白理事会还是陈规陋习的始作俑者。为此,县里要求各村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成员必须素质高、能力强,特别是善于做群众工作。实践证明,在这场改革中,绝大多数村的红白理事会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体现了相当高的正能量。

改革永远在路上。2018年7月1日,我们又在“全免费”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了丧事礼仪改革,全面推行了“追思会”模式。自去年7月以来,全县81%以上的逝者家庭自觉自愿采用追思会这种新的丧礼模式。自此,我们的改革也由过去的“殡葬全免费”改革调整深化为“惠民礼葬”改革。

“逝有所安”,形成人生完整的闭环

曾经有人问我,沂水殡葬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我用三句话进行了概括:全民惠葬、厚养礼葬、逝有所安。我们的改革是全民性的、普惠性的,也是彻底性的,惠及的是全体沂水群众,此谓之全民惠葬;改革中我们提倡和弘扬孝悌文化,要把孝尽在老人生前,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去世后,丧礼要节俭,要文明,要庄重,此谓之厚养礼葬;改革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让每个去世的人都能有个安身之处,此谓之逝有所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我认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七个所”的基础上,还会加上“逝有所安”,生老病死是人之常理,任何人也回避不了,前“七个所”解决“生老病”的问题,而我们的改革就解决了“死”的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人生完整的闭环。

今天,我也可以自信地说,在沂水县,不论生前是领导干部、企业老板,还是普通群众,不论生前地位高低、富有或贫穷,去世以后,待遇是一样的:火化炉是一样的,骨灰盒是一样的,墓穴是一样的,墓碑也是一样的。

在改革中也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改革前夕,我陪同一位在外地创业的沂水老乡就餐,席间谈到了殡葬改革,这位老乡当即提出,将为所有公墓免费提供绿化苗木,仅此一项,他就投入了七八百万元。县里一位政协副主席还把自己家的老墓地无偿提供给政府,为当地老百姓建公墓。一位离休的正县级老干部,德高望重,多年前子女就为他打好了棺材并修好了墓穴。他让子女拆解了棺材,拆除了坟墓,去世后带头葬进公墓。一位县人大副主任,自始至终组织和参与了这场改革,去年6月因病离世,进了老家公墓。

我要感谢我们这个团队,我们一路携手走来,再苦再累没有人抱怨,再难再险没有人退缩,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我要感谢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他们是那样的顾大局、识大体,对改革又是那样的支持和配合。殡葬改革走到今天不容易,我们身在基层,也许不能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也有一方干事创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平台。中国的老百姓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太多贡献甚至是牺牲,他们没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奢求,他们最容易满足,也最懂得感恩。我们虽然在最基层工作,但在老百姓眼里,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国家和党。我们为老百姓办好事,老百姓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做到了这一点,曾经所有的付出和经受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成果,是对质疑最有力的回应

当然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绝对不可能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改革之初,有群众举报,有一位正科级干部,深夜把其去世的母亲埋进事先建好的坟墓。这可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也带了一个坏头。为此在一次全县大会上,我不点名地批评了这个干部,给所有的干部敲了警钟。

也是在改革之初,有的乡镇工作简单化机械化,给干部和村里下指标,有个别地方还出现了截葬的行为,有的人还把相关视频发到了网上,县里及时纠正了这些错误的做法并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解释和澄清。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质疑和非议,有人认为,我们的改革很可能昙花一现不会长久,也有人认为我们可能是炒作,是在作秀。

改革两年来,我接到了近百次电话,大多是咨询性质的,但其中有的也很不友好,甚至还带有威胁性质。事后我猜测,威胁我的人很可能就是长期以来靠殡葬业发财的人,我们的改革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甚至砸了他们的饭碗。对于这一切,我没有害怕,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我自始至终相信,我们走的路是对的,我们的改革是深入人心的。

如今改革已经两年多了,截至2019年5月31日,全县共去世17992人,其中进公墓安葬17336人,特别是2017年7月1日所有公墓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新去世人员无一例外地全部进入了公墓。另外,335名沂水籍在外地工作的老乡去世后,也回到了沂水公墓安葬,墓穴是县里免费提供的。除去公墓建设费用,县财政两年累计投入2800万元,在财力上有效地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国土部门统计,两年来安葬这些逝者仅占用了64亩地,要是在过去,六七百亩地也不一定够。两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上坟引起的山林大火,祭祀时节的空气质量也有了明显好转。

随着改革的深入,惠民礼葬新风尚日益形成,新事新办蔚然成风:佩戴黑纱、白花代替了披麻戴孝,鞠躬代替了磕头,献花代替了烧纸,小墓穴代替了大坟头……

清明节当天,我都会来到东跋山公墓。我发现,每一个墓碑上都摆放着一束鲜花,这是乡镇和民政部门为到公墓祭祀的人免费提供的。两年后的改革成果,正是对那些质疑和非议的最有力的回应。

几点体会

通过两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对于殡葬改革也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我认为这项工作把握好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不但要把殡葬改革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且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因为殡葬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发挥“一把手”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这个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这项工作,中央早就有部署,群众普遍有期待,虽然殡葬改革不像上工业项目、搞城市建设见效那么快,那样显眼和出彩,但涉及的几乎是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潜绩。要强化担当意识,再苦再难的工作,总要有人去干,如果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都熟视无睹见怪不怪,困难和问题永远都不会自行消失。

二是一定要尊重公序良俗、吃透风土人情。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殡葬改革中,绝对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既要顺势而为,更要因势利导。

三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群众才是改革的主人,改革理应让群众参加,尊重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不能上热下冷,剃头挑子一头热。撇开群众搞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是行不通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四是要像大禹治水一样,坚持堵疏结合。既要封口,更要出口,光堵不疏是绝对不行的。殡葬改革就是系统地改、全链条地改甚至于一步到位地改,而不能拖泥带水顾此失彼。要通盘考虑,既要瞻前,更要顾后,环环相扣,统筹兼顾。

五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党员干部走在前,工作开展就不难,殡葬改革也是如此。在改革的全过程,我们就是抓住了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的群体,既要身体力行地推动改革,又要在改革中发挥好的作用。只有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改革才有说服力、影响力。

六是运用经济手段来推动改革。我们实行的全民惠葬改革,表面上看,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这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算来算去这都是一笔很划算的经济账、民心账。沂水是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县,也是省定贫困县,财政状况并不是很好,从人口和财力来看,很多地方搞殡葬改革的优势比我们明显得多。实践证明,殡葬改革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改、会不会改、敢不敢改的问题。

七是不要急于求成。殡葬方面的陈规陋习不是一天形成的,有它的历史性、长期性和顽固性,要想改变它也绝非一日之功。这就要求我们有久久为功的思想准备,要打持久战,如果不能做到立竿见影,那就要在潜移默化中去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八是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极端的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极端的现象是正常的反应,但这不具有普遍性。对待这些极端的现象,最忌讳的就是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样容易出大问题。特别是不要翻旧账。有一句话说得好: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过去遗留的问题有它深厚的背景和根源,不能揪住不放,改革毕竟是要向前看,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譬如,对于过去散葬的老坟墓,我们鼓励和提倡迁入公益性公墓,但前提必须是群众自愿。对于群众事先打好的大棺材,我们没有进行集中收缴,让群众自己去处理,有的被拆解了挪作他用,有的被外地客商收购了,也有的被群众自行销毁了。改革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即使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以时间换空间。把握好分寸,把握好度最关键。绝不能以恶化党群干群关系、牺牲党和国家的形象为代价。当然从国家的层面上,要对探索殡葬改革的地区给予一定的谅解和包容,因为他们是在走前人未走过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不能因为在改革中出了点问题,就全盘否定,就因噎废食。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通过殡葬改革,我对冰心先生的这句话有了更新、更深的理解。目前来看,我们的殡葬改革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当然,我们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一定会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让这场改革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推敲和检验。

东跋山公墓

猜你喜欢

沂水殡仪馆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新中国成立以来沂水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新見《金山吴公墓銘》考釋
恐怖的大洋公墓
暮春郊游
去殡仪馆
魂锁殡仪馆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沂水公路“一心为公 一路当先”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齐鲁大地诸侯小国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