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奋斗结硕果 扬帆再起航

2019-08-02李宝才

文物春秋 2019年5期
关键词:陈列纪念馆河北省

李宝才

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河北省博物馆事业是在新中国的孕育下出生、成长的,并与祖国风雨同舟,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挫折。今天,分布在全省城乡的上百座博物馆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精神载体。河北博物馆事业70年,经历了创业发展期、恢复稳定期、质量提升期、高速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

一、创业发展期(1949—1977年)

河北博物馆事业有100多年的历史。1902年直隶省(今河北省)天津考工厂设立陈列馆,是为河北博物馆事业的发端。但由于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省会多次迁徙,使得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曲折多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除了天津的几所博物馆外,全省其它地方几乎没有博物馆,博物馆建设面临着从零开始的艰难局面。

1950年6月9日,河北省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正式开启新中国河北省文物保护的征程。文管会除开展文物、考古工作外,博物馆工作也被列为重要工作任务,河北博物馆事业开始起步。

1951年10月,针对全国各地博物馆筹备机构的成立和对旧有博物馆的改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发布《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为指导地方博物馆的筹建和改造明确了方向。在此背景下,1953年4月,河北省博物馆筹备处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的第一座博物馆,馆址位于保定市莲池西南角的松鹤园,馆舍面积1200平方米,展厅4个,办公室6间,人员编制11名。从此,河北博物馆事业中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工作拉开了帷幕,并带动全省各地掀起了博物馆建设的高潮。

在省博物馆的示范引领下,从1953年到1966年“文革”前,全省共成立博物馆、纪念馆10个,包括张家口地区博物馆、蔚县博物馆、李大钊纪念馆、承德离宫博物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定县博物馆、定县张寒晖纪念馆等。

这些博物馆、纪念馆成立后立即开展了一系列業务活动。

首先是征集文物,充实馆藏。在白手起家的困苦条件下,省博物馆接收了原省政府、冀南行署、冀中古物保管委员会在战争年代搜集的文物1000余件。1954年又接收了北京下斜街直隶同乡会畿辅先哲祠收藏的直隶名人遗物300余件,古籍图书600余册。同年,省文管会在曲阳修德寺遗址发掘出土2200余件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像,除100余件送北京故宫博物院修复外,全部入藏省博物馆。1956年热河省撤销后,又接收原热河博物馆文物2000余件。1964年省文物工作队将发掘所获1万余件文物移交省博物馆收藏。

从1956年开始,为贯彻首届全国博物馆工作会议精神,省博物馆率先垂范,开展了革命文物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物资料的征集工作,共征集相关文物资料1万余件。同时在民间收购了大量的流散文物。受张伯驹等爱国人士向国家捐献文物的影响,省内外的爱国进步人士不断向省博物馆捐献私人收藏的文物:刘秀臣先生两次共捐献清代和民国版省内各县县志134种、168宗,其它省志及书籍100余种,文物60余件,古钱币2622枚;马本斋的家人捐献了马本斋的图章、军刀、指挥棍和马母被捕后坐过的小推车;省参事室谌厚慈主任捐献书画220余件,三希堂法帖32册,及数千张碑帖、墓志拓片等[1,2]。

其它地、市、县级博物馆在征集文物、丰富馆藏方面也表现突出,如定县博物馆在刘殿庚先生的带领下先后征集各类文物数万件。

其次是举办陈列展览,实现教育功能。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建国初期,河北博物馆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博物馆事业中,在文物数量少、场地有限、人手不足、工作经验匮乏的不利条件下开展了各种陈列展览的实践活动。

1954年,省博物馆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了《河北省出土文物》《望都壁画》展览。次年又举办了《历史文物展览》。1956年12月,省博物馆举办的《河北省农业七年成就展览》,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农业战线的光辉成就,受到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热烈欢迎。1957年,利用征集到的革命文物,又举办了《河北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文物展览》。为了把文物展览送到基层,1958年3月,省博物馆《革命文物流动展览》在邯郸等地各县、市、厂矿巡回展出,观众达6万余人。为了响应省文化局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进行生产建设,加强保护文物”工作的指示,同年5月至8月,省博物馆先后在唐山、秦皇岛、张家口等7个市镇举办《历史文物巡回展览》,观众多至25万人。同年还举办了小型专题展览《河北革命少年儿童展览》《银海红花——植棉模范王素梅展览》等。1959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省博物馆的《河北人民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斗争展览》,第一次将河北革命史梳理成线,用展览形式表现出来。该展览充分展示了省博物馆对河北革命史、革命文物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革命文物征集工作的成绩。同时,定县博物馆也在建国10周年举办了文物展览并向社会开放。1962年8月,定县张寒晖纪念馆的展览对外开放。1963年1月,省博物馆在天津举办了《河北抗洪抢险斗争展览会》。1965年,根据中共华北局和河北省委指示,省博物馆在正定大佛寺筹办了大型陈列《河北历史文物专题展览》。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陈列展览大多是利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工农业生产中发现的历史文物举办的文物展、战争年代革命题材教育展、新中国工农业发展成就展以及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展。这些展览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为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贡献了力量。

在1966年“文革”到来前,河北省的博物馆从无到有,通过征集文物、举办陈列展览,完整地实现了以物育人的教育功能,初步建立了河北文物藏品体系,培养了一批博物馆研究和管理人才,获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锻炼了博物馆队伍,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增加了精神动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之后河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中,全省博物馆数量不升反降,低谷时的1975年仅剩3座博物馆,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瘫痪状态,博物馆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但是,因为有前十几年老一辈博物馆人的艰辛努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已经筑牢,事业发展的曙光即将来临。

二、恢复稳定期(1978—1998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河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随着全省经济的不断恢复和发展,博物馆事业开始复苏,并进入2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

1978年,全省博物馆数量恢复到“文革”前的最高水平,并开始逐步增加。是年,张家口地区革委会批准恢复“文革”前撤销的地区博物馆。1981年1月,蔚县博物馆也恢复设立并对外开放。1978年的6月14号,经当时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于1972年5月6日被合并的省博物馆和省文物管理处分别刻制“河北省博物馆筹备处”和“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公章,省博物馆又恢复独立建制。当时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新恢复的博物馆十分重视,1980年4月13日,省长李尔重视察了省博物馆筹备处。次年5月17日,中共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报请省委宣传部研究决定,任命耿碧涛为省博物馆馆长,何直刚为副馆长,下辖4个部室。1984年2月,省委、省政府批准省博物馆编制45人。1986年12月1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讨论了文化厅关于省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决定撤销省展览馆,将其合并到省博物馆。次年4月9日,省编办正式批文,省博物馆编制105人,内设11个部室。10月1日,省博物馆开放典礼在石家庄举行,省委书记邢崇智以及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解峰、李文珊、刘荣惠、徐纯性、王东宁、张振川、刘英、王玉、王祖武等出席。恢复开放的省博物馆结束了长期以来馆舍陈旧狭小,人员不足,以及因省会经常迁徙而没有固定场馆、固定陈列展览、固定库房的局面,从此,省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省级博物馆,开启了新的篇章。

这一时期,设区市博物馆的设立也开始起步,到1998年已经发展到5家,除了重新恢复的张家口地区博物馆,其它分别是1984年设立的邯郸市博物馆,199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石家庄市博物馆,1996年成立的唐山博物馆,以及1998年开始设立的保定市博物馆。

此时,县区博物馆的数量也在逐年稳步增加。承德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县有博物馆”,从此,承德各县博物馆一直领跑全省县级博物馆的发展,也为自身后续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黄骅县博物馆、怀来县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成为我省较早建成的一批县级博物馆。

这时,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的专题博物馆、纪念馆也相继建成,弥补了我省专题、特色博物馆的不足。如涉县八路军129师纪念馆、保定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武强年画博物馆、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滦南成兆才纪念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衡水法帖博物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馆等。

这些博物馆举办了各种陈列展览,或讴歌改革开放,或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省博物馆于1978年6月至8月在石家庄举办了《古中山国王墓出土文物展览》,精选2512件战国中山国出土文物参展,观众达44325人次。后又举办了《河北省征集文物汇报展》。1982年3月至次年3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文物资料展览》先后到广州、长沙、成都、重庆、无锡、上海等地巡展,不包括无锡、上海在内,观众多达4.5万人次。仅1982年,省博物馆就举办各种展览20个,观众70万人次。特别是1986年,省博物馆举办的《河北古代科技文物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全国政协副主席吕正操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展览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

不过,由于这一时期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主要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保护祖国文物、参观博物馆还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并未有明显增加,相反,一些纪念馆和博物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出现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尴尬局面。同时,博物馆还面临经费严重不足的局面,为了生存,展厅出租卖家具等情况相当普遍,就连省博物馆东展厅也一度出租给私人,每年一度的全国糖烟酒会也时常光顾。为了维持开馆,西柏坡纪念馆利用旁边的水库资源,购置了游艇用于出租,以彌补经费不足。一些旧馆馆舍严重老化,有待维护修缮,新的馆舍质量堪忧,如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新馆1986年开馆不久就发现部分主体建筑渗水漏雨。此外,大部分博物馆陈列展览形式与改革开放前差别不大,还是“木头展柜玻璃罩,荧光灯棍老一套,温度湿度不可靠”,没有现代科学的陈展手段,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博物馆内缺少应有的防火防盗设施、设备,只能靠人防死守,在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的情况下,一些不法之徒也将黑手伸向了博物馆,被盗事件时有发生。博物馆发展之路受到了种种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学者开始研究博物馆走出困境的办法。

1994年8月23日,中宣部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以及一系列具体措施。同年9月,河北省委抓住时机,依托河北重要的革命文物、纪念馆、博物馆以及革命烈士陵园,率先公布了河北省第一批共21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次年,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10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1月,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命名和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7月,中宣部向社会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此影响和带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此次公布的100个示范基地中,有河北的西柏坡纪念馆等6家纪念馆。从1994年公布第一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始,河北省委每年拨出专款3000万元支持建设,河北省成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最多的省份之一,不少兄弟省份也竞相仿效。这笔资金强有力地支持了全省多个纪念馆、博物馆的建设,省内各地市县也纷纷公布市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投入资金建设,从此,全省博物馆发展一改几年前的困境,为接下来的全面提升铺平了道路。

1979—1998年,全省博物馆事业处于恢复稳定期,博物馆数量由12座发展到40座,陈列展览从18个增加到158个,观众数量由1979年的17.6万人次,增加到1998年的209.7万人次[3]。20年间,除了恢复的部分博物馆,平均每年有一座新馆诞生。

三、提升发展期(1999—201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上世纪末,国家经济形势明显改观,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1998年的76967.2亿元人民币(数据出自《中国统计摘要(2003)》),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开始大幅度提升。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要求各地、各部门将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五纳入”的提出和贯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1998年以后,国家的文物事业费从之前的不足50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了12000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包括河北省在内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同时,因为国家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持续的投入,1998年以后的河北省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博物馆类型不断丰富、结构日趋合理的同时,处于高质量拓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建筑质量过硬,外观与博物馆主题协调的现代博物馆。博物馆内部陈展形式设计不断出新,更加注重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往陈展方式单一、静态呆板、缺少吸引力的展览形式退出历史舞台,展陈中不断引入现代工艺和材料以及现代科技手段,科技含量提高,教育内容灵活多样,更加贴近群众,服务功能更加齐全,全省博物馆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

例如,2010年建成开放的张北元中都博物馆在建筑外形设计上突出“宏伟、残缺、认知”特点,以“墟之记忆”为主基调,于宏伟和残缺之间寻找都城遗址的特定意象,将残洞、片段融入建筑之中,仿照元中都廓城、皇城、宫城三层建制,设计为“回”字形格局,空间设计体现宫殿群落,由不同层次的围合院落组成,调动空间、光线、质感等因素,再配合展览内容,为参观者带来强烈的身心体验(图一)。磁州窑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窑”为中心,采用古代瓷窑的形状,配以窑具装饰的墙面,表现出强烈的博物馆主题。迁安博物馆则以上圆下方的外形设计诠释出东方民族“天圆地方”哲学文化的深刻理念。唐山博物馆在改扩建中将“让城市历史成为博物馆展示和收藏的一部分”作为设计理念,保留原有的南、西、北三座“品”字形旧建筑,同时在展馆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增建一座现代化时尚新馆,形成新旧相间、错落有致的5个展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的色调、材质与风格,并采用层次错落的设计,以丝网印镀白釉玻璃做外饰,厚实、庄重、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旧馆与轻盈、时尚、极富现代气息的新馆交相辉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两者的特色在对比中凸显,散发出和谐之美。这些独特的设计,成为河北博物馆的重要名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柏坡纪念馆在表现三大战役的场景中设计了半景画,配以声光电辅助手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和喊杀震天的战场效果,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唐山博物館举办的皮影展,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技术,将展品全方位、立体地呈现给参观者,增加了展览的故事性、趣味性。在文博互动乐园中,参观者可以感受电子考古、文物拼图的乐趣,青少年活动中心则面向青少年开展手工制作、科学小实验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加了市民与博物馆的交流与互动。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全省博物馆发展的典型案例。

2008年,中央做出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重要部署,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开始逐步实施,先后有54家博物馆、纪念馆享受中央和省级免费开放补贴,补贴金额约12000万元,再次为河北省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由于博物馆整体质量的迅速提升,全省有2家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被评为二级博物馆,11家被评为三级博物馆。2005年,在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社、中国博物馆学会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西柏坡纪念馆改陈后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大型陈列获特别奖,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华夏脊梁》获精品奖;2007年,磁州窑博物馆的《黑与白的艺术》展在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获得精品奖(图二);2009年,开滦博物馆的《黑色长河》展在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综合效益奖;2011年,河北海盐博物馆的《天工开物——中国盐史》陈列在第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获最佳创意奖。

从1999年到2012年,全省新增博物馆40家,总数达到80家,著名的市县级博物馆有沧州市博物馆、廊坊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迁安博物馆、霸州博物馆等,专题性博物馆有磁县的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张北县的元中都博物馆等。改扩建的博物馆主要包括河北省博物馆、唐山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等。

经过发展提升,全省已经初步形成具有河北地域特色,门类较为齐全,省、市、县结合,发展质量高的博物馆体系。

四、高速全面发展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博物馆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博物馆事业呈现出快速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博物馆数量快速发展,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开始加强,数字化博物馆成绩显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手段,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全省博物馆进入高速全面发展阶段。

截止到2019年9月,全省登记注册的博物馆从2012年底的80家增加到137家,6年内新增57家,平均每年增加9.5家,这6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速最快的几年。其中县域博物馆建设有序进行,定州博物馆新馆、正定县博物馆等博物馆建成开放,阳原县泥河湾博物馆、临漳县佛造像博物馆等专题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也极大丰富了河北省的博物馆门类,完善了博物馆体系。

猜你喜欢

陈列纪念馆河北省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萧军纪念馆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河北省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