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哭的男孩

2019-08-02李秀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恐惧心理归属感家庭教育

李秀金

[摘要]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在儿童时期多发。该个案为轻微恐怖症,他的强烈的恐惧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他变得焦虑敏感,再加上电视上的一些不良场景,促使他背负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的心理负担。另外,由于性格偏向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在学校得不到老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常常置身于群体之外,导致心理更加脆弱。通过四次的咨询,结合行为塑造法和代币法,以及“欢乐人际”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家校合作,个案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恐惧心理;行为塑造法;家庭教育;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0-0032-04

一、案例描述

小胡,男,七歲,我校二年级(2)班的一名学生。他在家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由妈妈全职带,爸爸高中文化程度,在工厂打工。据班主任描述,该生在学校动不动就放声大哭:笔或尺子找不到也哭,老师批评一下更加受不了,在课堂上放声大哭,怎么哄都哄不住。别人不小心碰到他,他还会进行报复。他平时行为动作都非常缓慢,尤其是做作业。做事战战兢兢,不敢一人自然大方地行走,总是低头走路,精神状态欠佳。他胆子甚小,性格比较内向,不愿主动结交朋友,活动参与积极性差。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目光总是处于游离状态,不敢正视他人,喜欢低着头说话。

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小胡走进了心灵驿站。据他的叙述,他经常哭,缘于一个很大的秘密,这也是他哭的根源。他总担心在他周围会有各种怪兽出现,也就是游戏或电视里面那些怪兽,甚至害怕那些怪兽会抓他,捉弄他,乃至杀掉他。所以当他一到没人的地方,或者看到一些让他觉得怪异的东西,他就想着那些东西是否会跑出来,因此大哭。在学校,一旦丢了笔或尺子,他会哭,是因为担心那些东西是被怪兽拿走了,怪兽就在身边,所以在教室里也会情不自禁地痛哭。而当我告诉他,在生活中是不会看到这些怪兽时,他说出了一个很不可思议的答案:那些怪兽是隐形的,就在他身边。因此他内心总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晚上经常会做这些梦,并被梦中的情景吓哭而惊醒。他还说曾经见过有人死,就躺在他面前,血淋淋的。他描述得极其清楚,说这个情景是跟他妈妈一起看到的。当我向其父母了解情况时,他父母说没有让他亲眼看过这个情景,只是以前电视上出现过。由此可知,电视中那个可怕的情景深深地映入了他的脑海,从而使他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

二、案例分析

据小胡的描述以及表现出来的症状,可以初步鉴定为轻微恐怖症。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患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致影响正常生活。

小胡是由于看了电视里面的一些不良场面造成了恐惧心理,因此他这种情况又属于特定的恐怖症,也就是对某一特定物体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强烈的、不合理的害怕或厌恶。此症在儿童时期多发。典型的特定恐怖是害怕动物(如蜘蛛、蛇)、自然环境(如风暴)、血、注射或高度特定的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飞行)。但为何那么多孩子都看过有怪兽或者血腥场面的电视节目,别人没有这种反应,而他却有那么强烈的心理负担呢?现分析原因如下。

(一)个人因素

据班主任描述以及平时观察,他性格偏向幼稚、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和高度内向。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性格特征,让他变得如此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敢正视比较刺激的场景或怪异的物体。

(二)家庭因素

谈到自己的父母时,小胡低头哭泣,反映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比较严,经常大声呵斥,表达方式也较粗暴。作业要求严格,有时完成作业时间长或者做错题目,就会被父亲打耳光,甚至撕掉作业本。当把小胡的父母叫到学校时,她母亲也承认确有此事,同时也表现出对丈夫的恐惧心理。由此可见,小胡敏感内向、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他父亲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此外,小胡还反映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似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弟弟身上。咨询中他反复说,爸爸一回家就跟弟弟玩,弟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医院,而他生病了爸爸妈妈却没有那么着急。由此可以看出,在家庭中他是一个缺乏关注的对象,这也是促使他变得敏感多疑、内向、缺乏安全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由于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家庭作业,得不到老师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加上有些任课老师对他的一些不良习惯比较反感,甚至是另眼相待,促使他这种不良的情绪恶性循环,日益加重。又因他经常哭,容易引起周围同学的嘲笑,这更使得他有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所以常常置身于群体之外,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低。

(四)社会因素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恐怖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突的象征作用和置换作用的结果。社会因素在恐惧症发病中常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人遇到车祸,就对乘车产生恐惧。或是在焦虑的情绪上恰巧出现了某一情境,或在某一情景中发生急性焦虑而对之发生恐惧,这就固定下来成为恐怖对象。所以小胡现在的这种恐惧心理,首先是因为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他变得焦虑敏感,再加上电视上的一些不良场景,又进一步强化,促使他背负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的心理负担。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

综上所述,小胡的恐惧心理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尤其是家庭原因。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力量,让这个孩子的内心回归平静,重见光明。

三、辅导过程

根据他的情况,我设置了以下的辅导过程。

(一)设计咨询计划,阶段性地进行心理咨询

设计了四次的咨询计划,每次40分钟。

第一次咨询

目的:(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引导对方宣泄,确定主要问题以及成因;(4)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晤谈。

过程:(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采用共情、倾听、鼓励、重复的参与技术与小胡交谈,探寻小胡内心的真实想法;(3)将小胡的真实情况反馈给父母,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效果:小胡描述的内心恐惧的场景非常清晰而具体,不良情绪开始得到宣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

咨询作业:(1)与小胡父母进行一次交谈;(2)让孩子思考,还有什么事情想跟老师分享。

第二次咨询

目的:(1)加深咨询关系;(2)引导小胡继续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确定其恐惧程度以及恐惧源;(3)运用ABC理论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

方法:晤谈、理性情绪疗法。

过程:(1)了解近段时间的心理变化;(2)了解亲子关系的变化;(3)挖掘对方内心最恐惧最害怕的刺激物或者场景;(4)用辩论、夸张或挑战的方法动摇他的非理性信念,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

效果:通过反复与对方辩论,让他理屈词穷,不能自圆其说,慢慢摆脱生活中不存在怪兽甚至是隐形的怪兽这种不合理的信念。

咨询作业:要求父母带他去接触所有他害怕的角落,反驳辩论并质疑他的观点,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第三次咨询

目的:(1)运用“冲击疗法”再現场景和刺激,使其逐步消除恐惧;(2)结合理性情绪疗法,进一步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

方法:冲击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过程:(1)事先准备好一些怪兽的头像,找一部分学生扮演,当他来到咨询室时,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心理老师陪同);(2)然后质问他:这些是真的怪兽吗?当他明白这是学生扮演的时候,同样也就可以理解电视上的怪兽也是由他人扮演的,从而加深了认识,改变了认知。

效果:通过冲击疗法,发现他似乎恍然大悟,理性信念慢慢替代了非理性信念。

咨询作业:回家制作怪兽的面具,进一步明白原来怪兽都是扮演的,不是真实存在的,更别说是隐形的。

第四次咨询

目的:(1)分享他的手工制作;(2)巩固咨询效果;(3)结束咨询。

方法:晤谈。

过程:(1)了解近段时间的心理变化;(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3)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效果: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恐惧心理逐渐消除,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后续追踪: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共同努力,多给予他关心和呵护,帮助他找回信心。

(二)结合行为塑造法以及代币法,积极给予关注和肯定

行为塑造法和代币法都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强化(即奖励)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这项工作我主要让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帮忙操作,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设定,如果他一天坚持不哭,或者一个星期坚持不哭,甚至是一个月坚持不哭,要给予他相应的奖励,促使他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他的实际生活中,如果平时班级活动积极参与、作业上交及时等,都可以及时奖励,加以强化。

(三)发挥团辅的作用,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

为了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我让他参加了“欢乐人际”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我让他多发言,并让其他同学主动与他交朋友。刚开始他有点内敛,活动不太积极,后来我发现他乐观了不少,开心了很多,并且每周都很期待这一节课。这说明这节课包括这个团体对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希望他通过团队的作用,慢慢找回自信,并在新的团队里找到归属感,交到一些新的朋友。

(四) 家校合作,携手共进

这个孩子如此敏感,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他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过分严厉,甚至有暴力倾向。孩子只依稀记得几次鼓励,说明孩子还是很关注父亲对他的肯定与赞扬的。因此我找到他的父母,希望他们能改变一下教育方式,要以表扬为主,今后要多留意孩子的想法,关注孩子的感受,多抽时间陪同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重新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辅导反思

点滴的付出,平等的关爱,就会改变一个孩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据班主任反映,小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上,他开始充满信心地回答问题;活动中,他开始闪现积极的身影;哭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我欣喜地发现他也能主动结交朋友了,说话的时候敢于正视他人的目光了!

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让我的专业技能迅速地成长。对一个家庭来讲,如果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其实是父母自己问题的投射。父母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那么多半树根也有问题。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倘若你是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因此要救孩子,首先得先救自己。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给予问题儿童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随意训斥、指责。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中国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灿烂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恐惧心理归属感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归属感:班级建设的纽带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理事会发布学生归属感报告
浅析恐惧心理对学生体操动作技术形成的影响
网球初学者网前截击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拳击训练中克服运动员恐惧心理的途径与对策研究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