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编辑的伦理爆破

2019-08-02陈宏维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模因意志伦理

文_陈宏维

2018年11月,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健康诞生。

最开始那一版新闻,很明显是当成好消息来报导的。但随后铺天盖地的质疑和声讨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八卦黑料也持续不断。

各媒体、各机构以伦理为出发点,不仅要和实验组织方划清界限,也对基因编辑技术本身发起围剿。但仍有逆人群而上的学者表示支持基因编辑实验。

关于“基因编辑”事件的细节之处,网络上有许多资料,不做赘述。我们仅从科学和伦理及教育最基本的意涵来探讨一下。本文摘选自公众号“消失的模因”,经作者授权。有删减。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场。

贺建奎“基因编辑”事件引发争议

一、科学是什么

在了解科学是什么之前,得先了解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一个相当常见、但学界至今却还没有定论的事物。例如,我拿出两个小球,左边是小球A,右边是小球B,让你任选一个。基于自由意志,你可以选小球A,也可以选小球B。我也许可以影响你做决策的过程,让你在某一刻可能偏向于选A小球。但,你最后在头脑里做出的那个决定,一定是基于你的自由意志的。

所以自由意志会给人带来改变的希望。就像此刻,你有选择看这篇文章的自由,也有去学习、去工作的自由,或者去玩游戏的自由。你是可以选择的,并且你的选择会引导你通往不一样的未来。

以自由意志为分界,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做出判断,包含自由意志的那一部分,归为价值判断(或道德判断)。不包含自由意志的那部分,归为事实判断。科学知识,则属于稳定可观测的事实判断的一个子集。或者称,科学是一个关于事实判断的巨大模因池。

整个科学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云端数据库,人们将稳定可观测的事实判断存储在上面,随时可以上传和下载。例如牛顿确认了物体运动的规律,总结为牛顿三大定律:

这些经得起反复检验的知识上传到“科学”这个模因池之后,就像云存储一样,后来的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都可以直接下载这个知识,用于他自己的研究。人们不必“重新发明轮子”,可以将已存在的知识直接应用。人类的科技大厦于是这样由一个又一个的可以被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一步一步搭建起来的。科学理论需要有“客观性”,不以人为意志转移,因此它就一定是排除自由意志的。

所以经济学和心理学这类与人的自由意志有强相关性的学科,即便它们的研究方法非常的“科学”,我仍然不会称其为科学理论,而是倾向于称其为社会理论。

科学说到底仍然是一种模因,且是一种强势模因。因为其追求可证伪性,所以可以不断淘汰自身的错误部分,然后更换为新的更加有信服力的知识。这就厉害了,它就像细胞一样可以新陈代谢,不断焕发生机。

但因为科学不是万能的——它是排除了自由意志的。以科学来解释我们世界的东西,是不全的,不全的这部分就是自由意志。很多科普达人不求回报、不留余力地传播着科学知识,本质上他们都是在传播模因。

所以科学是什么?它就是这么一个模因池。由经得起反复检验的稳定的事实判断组成的知识模因池。科学家们不停地上传新的知识,修正旧的知识,使得科学这个整体像不停进行新陈代谢的细胞一样,不断生长。

我们可以下载这些知识点,用于我们的日常活动,因为它们一般来说都是足够靠谱的,所以可以直接使用,而无须重复发明轮子。因为这个便利性,于是它又吸引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维护这个模因池。

但科学仍然也有触及不到的地方,例如自由意志。关于自由意志的命题,我们称为价值判断。由价值判断汇聚起来,也会形成一些稳定的模因池。例如道德命题、法律命题,都属于基于自由意志的价值判断模因池。在这些领域,有另外的法则,与科学大不相同。并且,至今仍未有很好的定论。

二、“基因编辑”改变了什么

由人的自由意志为界,不包含自由意志的判断都归为事实判断,包含自由意志的判断归为价值判断。基于价值判断,会产生价值命题。人与人之间公共的价值命题,即为社会行为规范,简称伦理或者道德。其中,伦理偏向于客观,而道德则更加主观。我们平常谈到伦理时,倾向于指代那些被外部化了的公共价值命题,例如法律。而谈到道德的时候,则常指代个体,例如我这个人道德的好坏。

如果要我用常用的术语来解释伦理,那便是:

波普第二世界的价值命题,为道德命题。波普第三世界的价值命题,为伦理命题。道德命题为伦理命题的一个子命题。

伦理命题又是价值命题之下的一个子命题。

它们都可以当作模因看待。

因为伦理命题基于自由意志,实际上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好坏之分。并且,一个人无法说服另外一个人,但两人可以达成共识。以上是我们谈论伦理命题的一些背景知识。

那“基因编辑”改变了什么?答案是改变了命题底层的信息。我们提出一个价值命题的时候,其实很可能是提出了一个“基于‘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并且叠加上其他繁琐复杂的判断,最后才得出一个最终的价值判断。

就像一个程序,它运行时调用了B文件;而B文件,则调用了C文件;C文件调用了D文件和E文件;E文件又反过来调用了B文件;……当然这些文件最后都指向了同一个最底层的A文件。如果我们稍微修改了最底层A文件里面的语句,那么这个程序输出的结果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直接崩溃掉。

我们人类文明现今的整套伦理体系,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或者准确来讲,是建立在基因这套底层文件上的。当人类去动了最底层的信息后,就像动了地基一样,整个伦理大厦就突然面临坍塌的风险。所以中外科学界和媒体都炸了锅,大家纷纷谴责,认为基因编辑违反了科学研究伦理。按照尼采的话来说,就是“上帝已死”。按照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礼崩乐坏”。

似乎伦理大厦岌岌可危,我们决不能越过这条线。情况也没有那么糟。其关键在于,我们现阶段的社会伦理,就一定是完美的吗?我们现在运行的这套伦理就一定正确吗?有没有可能构建更好的伦理系统?在这个事件里,许多人这次谴责基因编辑的实验违反了国际公认的科学研究伦理。

“物理学之父”牛顿

但人类现今构建起来的伦理,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修正的。伦理现在就像一堵围墙,困住了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这一例基因编辑技术,在墙上爆破出了一个洞,将问题暴露出来了。许多人会谴责那个爆破围墙的人,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我们也只可以谴责其个人的道德问题。

对于现有的整体的伦理系统暴露出来的问题,却不是光谴责就可以的。要勇敢面对呀,拆掉这堵墙,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或者至少,也要把墙再往前推出一步。毕竟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比如这条新闻,加拿大一婆婆为媳妇做代孕妈妈。这样的案例只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重建我们的伦理。

基因编辑技术能让人类对特定DNA片段进行敲除或加入

三、保守派的必要性

但,这并不代表大多数人错了。只是对于“基因编辑”这一热点事件,我希望能够提供更多不一样的视角,这才是文章最大的价值所在。

大多数人的意见对于一个群体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这次的基因编辑事件出来之后,大多数人持批判谴责态度,是非常正常、也非常正确的事情。

激进派只有是少数,社会的发展才比较稳定。但同样的,激进派也必不可少。有他们的热忱创新,人类文明才会不断进步。而针对具体的这件事情,许多人对于贺的批判是没有问题的。我是认可的。而认可的理由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批判他。

如果在另外一个平行世界,许多人不仅不批判贺,且还将其视为英雄。那么,我就支持他。而支持的理由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支持他。

这不叫随大流,这正是伦理这一模因的精髓所在。伦理本身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判断共识。而对于单独个体而言,站在大多数人的这一边,就是安全的。不要小看这种参考多数人的看法,然后下结论的做法。在英美的法律体系里,这就叫做陪审团制度。法官参考陪审团多数人的意见,进行法律判决。

做一个保守派并没有什么错的地方,只是也没有很对。其实大家都只是普通人而已。毕竟对于很多人而言,真正的状态是:科学于我何有哉?

这个热点也是属于一个过了今天,明天就不大关心的话题而已。

猜你喜欢

模因意志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时代新人与意志砥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自由意志的神经基础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