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横向拓展思辨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2019-08-01罗王军陈一巧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底子瓷碗相似性

罗王军 陈一巧

高中论述文写作的最大价值其实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两个能力的背后是靠思辨能力支撑的。可以这么说,学生如果缺少思辨的能力,他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就很容易出现“浅表化”的现象。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们在批改学生的论述文时,不难发现,学生对一个作文材料的认识达到了惊人的相似程度。我不禁想,是什么让四五十位同学乃至上百上千名同学对一个作文材料的认知如此相似呢?关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是作文材料的导向。导向是根源,任何的论述文材料它都有一个写作的意义导向,例如它的核心词是“争”与“不争”的问题,那所有的学生必须遵照这两个关键词展开自己的思考,不可以另起炉灶;第二,知识背景相似。同样是高中生,学习相似的文化课程,接受的教育和思想不得不说是非常相似的;第三,生理年龄接近。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生理年龄和认知水平是密切相关的,相同或相似的年龄往往会有比较靠近的思想认知。我们认识原因是为了解决问题,除了第三点生理年龄的问题无法更改,作文材料的导向和知识背景是可以在相对的局限中得到突破的。而突破的方式,就是学会“横向拓展的思辨”。我们分别从“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和“层第性”四个方面阐述。

我们以一个作文材料为例:

当仁,不让于师。——孔子

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诗歌《生与死》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篇文章是我们学校高二期中考试的试题,这里的写作意义导向也非常明确,就是孔子让我们要学会“争”,诗歌则教我们应学会“不争”。所以很明确的可以看出作文材料的关键词是“争”和“不争”。在这样的导向下,学生半数以上人的立意是“要学会有所争,有所不争”也就是该争的争,不该争的不争。这样的立意固然是对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半数以上的人都论述着类似的观点时,改卷者是会审美疲劳的。那么根据这篇作文材料,我们该如何实现思维的突破呢?

一、相关性

所谓“相关性”,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找出相应的逻辑关系。关于“争”和“不争”,我们应该想想这二者之间可以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比如目的关系,“争”是为了“不争”或者“不争”是为了“争”;比如因果关系,因为懂得争,所以懂得不争或者因为懂得不争,所以懂得争;比如递进关系,“争”而达至“不争”或者从“不争”进而达至“争”;比如条件关系,有了“争”才有了“不争”或有了“不争”才有了“争”;比如承接关系,先懂得“不争”而后懂得“争”或先懂得“争”而后懂得“不争”;比如包含关系,“不争”是“争”的一种等等。我们在这种相关联的辩证词组作文材料中,往往需要这样的逻辑关系梳理,因为逻辑关系的呈现,会让说理更加有条理的同时,也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刻。而这种相关性,并非所有的作文材料都可以用“逻辑关系”来套用的,我们需要灵活地转化,找出相应的关联。

二、相似性

“相似性”就是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找到与作文关键词相类似的生活经验或者人生经验。我们还是以“争”和“不争”为例。在我们的生活经历中,“争”的东西往往是看得见的名位或利益,对于看不见的精神品格我们却往往“不争”,所以,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真正该争和不争的事物。当然,这是总体生活经验上的认知,在这之前我们作为学生,我们执着于“争”的可能更多是看得见的分数,而对于看不见的积累和努力我们却总是“不争”。这就是联系自身,联系当下和联系生活的相关思考。当然,相似性的关联在作文的材料中没有那么明晰,我们就需要悉心思考。

例如有一则作文材料是这样的:

一对价值昂贵的瓷碗,平日里备受主人喜爱。一次酒宴,瓷碗中的一只不慎被打破。就在瓷碗行将被丢弃时,席间一位古董修复师带走了它。几天以后,当它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已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瓷碗全用金汁弥补,华光内敛,尽显凝重尊贵。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破碎得最厉害的碗壁上,竟现出一朵朵或盛开或含苞的金梅来。面对如此美丽的“重圆”,主人甚至想把另一只也打破。

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之有关生活的延伸是:残缺的碗好比挫折的人生,而挫折的人生可以让你突破自我。这样的相似性联系是可以的,但是这样的联系也是不够全面的。挫折的人生未必一定能让人突破自我,我们不应该赞美“挫折”本身,我们应该赞美的是面对挫折的态度。所以,这里的相似性联系更好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应该慎重对待每一个生活的关口和选择,但是生活很难全然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时,如何面对,并能将不利转化为有利,就像这个破碎的瓷碗反而因“破碎”而更加美丽,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相似性联系告诉我们,对相关生活生命经验的联系要准确、合理而全面。

三、相反性

我们需要思及关键词的相反层面,就是他的对立面。就像这个材料,“争”的对立面就是“不争”,“不争”的对立面就是“争”。这里的对立层面看似非常清楚,其实这里还隐藏了一个层面,那就是自己和他人。我们立论的角度往往是自己面对“争”和“不争”的认知,能从自己的“争”和“不争”从而过渡到面对他人的“争”和“不争”,就显得非常可贵。例如面对他人的“争”,我们应该安和;面对他人的“不争”,我们应该争取。当然,这里的相反性不一定都是一眼看出的对立面,像“争”与“不争”,“有为”与“不为”等等。例如一个作文材料:底子是一个人的累积,底气是一个人的呈现,底子和底气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看法。面对这个材料,很多同学都会说,底子是底气的基础,底气是底子的展现形式,所以我们想底气足则需要底子厚。而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底子的累积绝不应该着意于底气。因为如此功利性目的的底子绝对不是真正的底子,它是虚浮的,以此为凭依的底气也是虚妄的、自以为是的。这种相反性就不是字面上呈现的对立关系,而是逻辑上的否定关系,这种否定关系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并刻意去训练学生的这种意识,让他们学会逆向思考问题。

四、层递性

层层递进的思考方式会让文章不断走向深刻。我们还是以“争”和“不争”的材料为例,比如我们除了跟物质争,我们还应该与精神争,我们除了跟他人争,我们还应该与自己争,还应该与整个世俗相争,最后可以落脚于“不争”。这个部分层递的关系非常明显,从物质到精神,从他人到自己再到整个世俗,从争到不争。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是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论述文的,比如底子和底气,我们也应该是个人的底子到群体的底子再到国家民族的底子,底气也应该突破个人的底气达至群体的底气最终到国家民族的底气,这样才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和价值。而關于层递性的思考,我们也有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往往是从个人到群体的层递,是从外在到自身的层递,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层递,是从有形到无形的层递。

我们在写作论述文时,应尽量做到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不是天然就拥有的,是需要我们面对写作材料,以相应的方法对其横向拓展,仔细思辨,从而发现作文材料中潜藏的深刻指向,最终才逐渐形成的。

猜你喜欢

底子瓷碗相似性
小瓷碗,碰碰车
粗瓷碗,细瓷碗
6月,鸟语蝉鸣绿树成荫
小瓷碗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要面子,更要底子
底子和面子
金玉良言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