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自然角,“物”出新经验
——由“木头上长出的小菌菇”引发的故事

2019-08-01沈颐尧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18期
关键词:菌菇木头蘑菇

文/ 沈颐尧 上海市青浦区淀山湖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自然角里的动植物具有生命力,它们生长发育的过程,具备特定的教育价值,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种植活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以及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观察事物等方面的能力,萌发爱护动植物、亲近自然的情感。

一、故事缘由

接连下了好几天的雨,天空一放晴,我便带着孩子们在园地里散步,观察着周围的植物。天姿指着一根木头问道:“老师,这根木头上面白白的是什么啊?”其他小朋友闻声也凑上前去,想看个究竟。

张骥说:“白白的,是棉花吧?”“不对不对,我们采过的棉花可没这么小?”媛媛立刻反驳道。孩子们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仔细看了看,告诉孩子们:“木头上长出的这个可是小菌菇哦。”“啊?小菌菇是什么?是蘑菇吗?”一旁的皓皓问道。“菌菇有很多种呢,蘑菇只是其中的一种。”我解释道。

“那为什么木头上会长小菌菇呢?”“那么多的木头,为什么只有这根木头上长了小菌菇?其他的木头却不长呢?”“小菌菇为什么长在木头上,不是长在泥土里呢?”“小菌菇还会长大吗?长大了会变成什么呢?”……面对孩子的脑洞大开,我欣喜地感受到他们探究的欲望,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整理问题,设计调查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调查表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寻找答案。

二、引发的思考

孩子们对于发现的小菌菇兴趣很浓,下发的调查表也同家长一起完成得很认真。从调查表中我发现爸爸妈妈查找的资料中大多引用了网上的专业术语,而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过抽象,很难理解,就造成了他们在解读调查表时一知半解,表达不清。于是我找了有关菌菇生长的卡通视频,让孩子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初步了解不同菌菇的生长过程。比如,在跟孩子们交流蘑菇的过程中,我当场画了个蘑菇,每画一个部位就向孩子们介绍其名称,孩子们也能根据特征记住其名称,如:菌盖像把小伞,伞柄是菌柄,蘑菇的根原来就是菌丝,孢子藏在伞下面,肉眼是看不到的……

在对熟悉的几种菌菇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1)菌菇有种子吗?如果有种子的话,那么它的种子会是怎样的呢?(2)我们班级的自然角里能种菌菇吗?

面对孩子们的疑问,我想着以往的自然角里总是局限于种植绿植,还不曾尝试过菌菇的种植,那么何不趁这次孩子们的“热情”,我们来进行一次菌菇的种植实验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选购了他们想种植的菌菇,开启了一段菌菇的探究之旅。

三、“植”根自然角

菌菇种植包买来了,孩子们也根据自己想种植的菌菇分好了组。面对第一次的菌菇种植,我们的问题也来了,该怎么种植呢?

有的组的孩子开始翻看菌菇包,似乎想在上面寻找答案;有的组的孩子指着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在窃窃私语:“你看,这个好像可以用手机扫一扫,说不定能告诉我们怎么种”;有的组的孩子则说“要不去问问菜园老公公吧”……孩子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种植的方法。

(一)看“图”说话

眼尖的孩子在翻看快递包时发现了卖家赠送的种植方法图纸,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起来:“上面写了1,2,3,4 这些数字,应该是按这个顺序种植的吧。”“第一步是不是要准备好菌菇包和喷水壶啊?”“我觉得应该把菌菇包的口剪掉,你们看上面画了把剪刀。”……于是借着这一组孩子的讨论,我把图纸放大,和孩子们一起来进行看“图”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最后,皓皓一边看着种植指示图,一边完整地向大家介绍了种植的步骤与方法。

(二)视频模仿

通过看“图”说话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知道了种植的大概方法。但是真的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他们好像又不敢了,生怕哪里出错。这时,欣怡的一句话提醒了大家:“要不我们让老师给我们看看种植的视频吧。”“对啊对啊,我看到菌菇的袋子上有个二维码,扫一扫呗!”于是,在孩子们的提醒下,我们一起认真观看了种植视频。有了图纸的说明又加上实物的操作演示,孩子们都表示已经清楚地知道菌菇的种植方法了,并依照视频指导开始种植。

(三)菌菇找“家”

孩子们分组种好了自己的菌菇,并做好了标识,他们还在一起商议,要比一比哪组的菌菇先长出来。皓皓告诉大家:“视频里面说,菌菇喜欢在阴凉潮湿的地方生长。”那么,我们的教室里哪些地方是阴凉潮湿的呢?怎样才能让菌菇保持阴凉潮湿呢?于是,孩子们开始在教室里寻找起来,他们要给菌菇找到一个适合生长的“家”。

有的组的孩子觉得菌菇放在自然角就可以了;有的组的孩子觉得放在卫生间比较适合,因为那里晒不到太阳;有的组的孩子则认为放在卫生间的话感觉太脏了……面对孩子的众多建议,我提出让大家投票表决,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把菌菇的家安在自然角。“怎么才能让菌菇保持阴凉潮湿呢?”我的问题又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放在靠墙壁的位置吧,那里太阳晒不到。”“对对对,我们也同意。”“我觉得可以用东西盖住菌菇,这样就肯定晒不到太阳了。”童童的一句话马上提醒了大家。“对呀,我们可以给菌菇盖上湿毛巾,上次沈老师给绿豆发芽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听到孩子们的讨论,我很欣喜,孩子们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学会经验的迁移了。于是,我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我们给菌菇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家”。

(四)记录生长

从准备到种植到安“家”,孩子们全程参与,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探究欲望,每天来园后,都会去看看小菌菇有什么变化。为了让孩子们能完整地记录菌菇生长的整个过程,我还提供了平板电脑、录音笔和记录本,孩子们以小组合作参与的方式,共同管理,记录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呈现小菌菇的生长过程。

1.拍照记录。

媛媛那组的成员拿着平板电脑给菌菇拍起了照,并对我说:“老师,我们要每天给它们拍张照,看看它们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充分利用提供的工具,用相机定格小菌菇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对菌菇的整个生长过程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2.表征记录。

童童那组的成员则选择了用表征方式来记录小菌菇的生长。他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和图画记录着,虽然他们的记录成人可能一眼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通过孩子们的解读,似乎像那么回事。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融入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3.软件辅助。

在给孩子们提供的平板电脑里面,我下载了植物识别软件。媛媛组成员将蘑菇拍了照片,通过软件,孩子们可以看到长大了的蘑菇的画面,不禁疑问:“我们种的也能长出这样的蘑菇吗?”杰杰组的成员则利用平板电脑中的“绘画”软件,记录着菌菇的不同变化。

四、“物”出新经验

(一)于孩子而言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而我们的自然角是发展孩子初步探究能力的地方,孩子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对植物和动物的特点进行探究。这次由“木头上长出的小菌菇”引发的这个故事,让孩子们收获颇多。借助着小菌菇这一“物”,孩子们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引发新的探究。在整个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在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助推着后续的探究。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分享,获得了新经验。

(二)于教师而言

1.善于抓住偶发事件生成教育契机。

在幼儿平时的生活中,总会有许多新发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关注到孩子的兴趣点,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后续探究。就这次由木头上长出的菌菇继而引发探究、亲自种植这一小事件,我关注到了孩子的兴趣,始终保护着孩子们的好问欲望。我也尝试着抓住这一小契机,生成新的教育活动。小菌菇这一“物”的种植,我们班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满足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也让我完整体会了一个生成活动的产生与推进。

2.教师退后一小步,孩子向前一大步。

对于种植菌菇,我和孩子们一样,也是第一次尝试,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也跟着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探究能力,我选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说,把孩子推到了前面,让孩子在摸索中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在发现中习得。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一定会发现,原来孩子蕴含着无限潜能。

猜你喜欢

菌菇木头蘑菇
董帅:大棚里的菌菇王
嘻哈跆拳族
嘻哈跆拳族
韦禾菌菇飘香 健康美味护航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搬来搬去的木头
蘑菇点点
爆图团
蘑菇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