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谈话节目的媒介仪式建构与文化转向
——以《圆桌派》为例

2019-08-01杨娜娜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圆桌谈话仪式

杨娜娜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

2019年1月7日,《圆桌派》第三季番外《圆桌时光派》正式上线,相较于前三季节目以及《圆桌讲究派》,《圆桌时光派》依旧袭承之前的节目风格,以当下社会年轻人的关注点为选题,结合嘉宾自身观点与看法进行聊天交流。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为用户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场域,用户参与感更强,同时,节目也获得极大关注度与好评。可见,《圆桌派》作为窦式风格的又一新作,有着很好的用户缘与用户基础,深受广大网友的追捧与喜爱。从开场的焚香至片尾的互敬茶,《圆桌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节目中的情境、行为既有一定的符号化意义,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节目的定位与基调,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同时,《圆桌派》与网络中大部分过度娱乐化的节目形成了强烈对比,在众多的网络节目当中迅速地脱颖而出,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感的媒介仪式,在网络谈话节目文化转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网络谈话节目概念界定

谈话节目(Talk Show),又称“脱口秀”,学界普遍认为谈话节目的起源是十八世纪英格兰的“咖啡吧集会”,世界首档电视谈话节目《今夜》1954年在美国NBC首播,中国首档电视谈话节目《东方直播间》于1992年在东方卫视首播。20世纪90年代,伴随崔永元《实话实说》节目的热播,中国谈话节目正式走向成熟[1]1。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络谈话节目也逐渐兴起。我们这里叙述的网络谈话节目并不涵盖所有在网络上进行传播的谈话节目,而是指由独立团队(非广播电视系统,多指网站自身)进行策划、选题、拍摄、剪辑等,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节目内容针对特定话题、特定嘉宾,以面对面的方式平等交流,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的音视频节目。相对于传统的电视谈话节目,网络谈话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功能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交互性也更强。

二、媒介仪式含义阐释

仪式,多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结婚典礼、祭祀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者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南海神庙碑》中就有用词:“水陆之品,狼藉笾豆;荐裸兴俯,不中仪式。”在这里,仪式是指典礼的秩序形式。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将仪式看作一种象征,认为仪式通过行为表述和符号表述最能体现人类的本质特征。同时,由于仪式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也常常对其视而不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薛艺兵认为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活动之一。他从多个角度对仪式活动进行分析和理解,并从仪式的情境、行为、意义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阐释[2]。

英国传播学家、社会理论学家尼克·库尔德里(Nick·Couldry)在涂尔干①、特纳②等学者传播仪式理论的基础上,对媒介事件进行再思考,于其著作《媒介仪式:一种批判的视角》一书中提出了“媒介仪式”这个概念:媒介仪式是围绕主要媒介及其相关领域所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使得潜在其中的“媒介是通向社会中心的一种渠道”这一基本价值观念得以强化和合法化[3]2。我们可以看到,媒介仪式作为仪式的一种呈现方式,与仪式同样地都是指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具有强化一定观念与意义的作用。因此,媒介仪式的构建对于增强节目文化感、提升节目受众粘度有着很好的效用。

三、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节目概况

2016年10月20日,在优酷“2016春集会”上,优酷视频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节目第一季以破一亿的播放量收官,第二季与第三季也一直是高播放量,包括其间推出的《圆桌女生派》《圆桌武侠派》《圆桌讲究派》以及《圆桌时光派》,《圆桌派》的每期节目推出后都获得了高播放量以及高好评率。

图1是截止到2019年3月18日凌晨3时的《圆桌派》网络数据概览。我们可以看到,《圆桌派》的总播放量已经达到了6.7亿,近七天增量175万,近30天增量854.5万;总评论条数102.3万,近七天增量7 952条;总点赞量2.8万,历史集均播放量855.6万。和同类型节目相比,《圆桌派》的各数量指标都非常靠前。其播放量与评论条数甚至超过了许多网络娱乐综艺节目。可见,《圆桌派》作为窦式风格的又一新作,有着很好的用户缘与用户基础,深受广大网友的追捧与喜爱。

图2是《圆桌派》2018年12月17日至2019年3月15日的网络播放量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在2019年1月9日与2019年1月11日有一个明显的涨幅,主要原因是在2019年1月7日,《圆桌派》2019年首次更新,在优酷平台推出了《圆桌时光派》,2019年第一期节目《初老:你从何时感觉自己老了?》,并于3日后,即2019年1月10日再次更新《圆桌时光派》的第二期节目《着急:你越来越着急吗?》。作为《圆桌派》第三季的番外节目,《圆桌时光派》延续了窦式主持风格,邀请陈晓卿、马家辉、蒋方舟回忆“时光”,共话初老,探讨时光的意义。首先,《圆桌派》的老粉丝对于新更新的节目期待已久,兴奋不已,提供了自己的点击量。其次,面对新受众,《圆桌派》在新一年起始,选择了令广大网友焦虑不已的初老现象作为《圆桌时光派》的话题,深挖节目受众的心理焦虑点以及关注焦点,符合《圆桌时光派》的“时光”定位,也更符合此节目的受众心理需求,获得成功与好评也是意料之中。

图2 2018.12.17-2019.03.15,圆桌派播放量趋势(数据来源:卡思数据)

四、媒介仪式建构主体——文化转向的内容载体

传播的目的之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共享,达成共识。人作为传播的把控者、语言交流的承担者,也是媒介仪式形成的主体构成与必要条件,承担着媒介仪式建构功能的人便是媒介仪式的主要参与者。近两年,网络谈话节目因政府引导与受众需求出现了文化转向的特征,许多网络谈话节目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呈现构建媒介仪式的倾向。人作为媒介仪式建构的主体,包括主持人、嘉宾等,广义上还包括节目编导、灯光师、调音师等所有参与节目制作过程的人员,在这里我们主要指主持人及节目嘉宾。媒介仪式建构主体通过语言、行为等一系列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强化节目仪式感,通过相关表达技巧,既不显突兀,又顺其自然地形成一种“定式”,使得受众在观看或者与之交互的过程中加强这一观念,从而建构起仪式化的传播效果。

媒介仪式建构主体作为文化交流的呈现者与文化内容展现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网络谈话节目文化转向的内容载体。网络节目市场繁星万点又鱼龙混杂,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巨型阵地,需要更多正向的引导。媒介仪式由于其强化受众观念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就起到了引导作用,并且承担起了网络节目文化转向的重要责任。谈话节目作为可文艺可趣味的易操作性节目,是文化元素最便捷的突破口,在文化转向时期起到了关键作用。媒介仪式建构主体的语言及行为在传递节目内容的同时也传递了一定的观念,这些富有文化意义的内容及观念正是在仪式的构建下进行强化,从而引发转向。

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作为优酷平台推出的优质谈话节目,为大众构建了一个舒适自如、文化气息浓厚的谈话场域与媒介仪式。其主体角色主要由主持人以及嘉宾两部分构成。主持人窦文涛作为获得过金话筒奖、中国新闻奖、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等多项大奖的获得者,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主持过《锵锵三人行》等多个谈话节目,对谈话节目有着良好的驾驭能力以及掌控能力。同时,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窦文涛善于思考,思维敏捷,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建构了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他对于节目谈话内容的把握有着明显的文化倾向,金句频出,在《圆桌派》的聊天场域中迸发出许多富有哲思的观点,对于观点的论述与表达也有着极具幽默化的分析与阐释。

《圆桌派》在节目嘉宾的安排与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考量。节目常驻嘉宾大部分都是作家及文化评论学者,具体包括作家、节目主持人梁文道,作家、收藏家马未都,著名作家马伯庸,《新周刊》杂志社副主编蒋方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博士、香港传媒人、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香港大学哲学博士、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许子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导演陈晓卿等等。在谈及部分话题时也会邀请到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明星嘉宾等其他身份的嘉宾,为话题的讨论增添欣赏性、趣味性,谈话氛围更加融洽,谈话方式与内容也更易引起受众共鸣。常驻嘉宾的设置可以更深入地展现、塑造嘉宾的个人魅力,凝练节目风格,强化节目仪式感,从而培养受众观看习惯,提升受众粘合度。

《圆桌派》从主持人到嘉宾,仪式构建主体多为文化产业从事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内容更具文化价值,而非部分娱乐至上的节目般,依靠曝光明星隐私、满足受众窥私欲等一些恶俗手段吸引受众。《圆桌派》则是通过舒适的谈话场域,在题材上选择大众关注的、引发社会性讨论、贴合目标受众的公共话题吸引受众。谈话内容多富有哲思,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公共话语的倾向。主持人与嘉宾在谈话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专业名词及非大众常识性内容,在节目片尾也有注释型文字进行阐释,有助于受众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话语不仅体现内容,也体现方式。尤其是话题交谈,体现更多的是人们的思维逻辑方式及思维方法。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通过对社会性话题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导着受众对社会以及自身进行思考,引导受众与他人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对话,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五、媒介仪式建构客体——文化转向的形式载体

仪式的建构除了需要主体的支撑外,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靠客体的引导与烘托,从而巩固仪式的结构性与系统性。在《圆桌派》中,仪式的客体主要指的就是承载了一定符号意义的客观事物,这些物质性的事物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形式,目的在于烘托仪式感,同时,这些事物也是网络谈话节目文化转向的形式载体,主要包括空间环境、道具等等。

(一)仪式空间构建转向场域

有关仪式的互动空间, 柯林斯认为是“两人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场所, 能通过其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这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首要组成要素[4]。通过仪式建构客体的设定与转换,仪式建构主体在特定的空间里能够进行内容传达以及情感交流,同时,空间的选择与确立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意义与信息。作为强化观念的一部分,转向场域得以构建,媒介仪式也更加巩固。

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的背景录制地点在北京的自造社,这是2002年由作家阿城等人成立发起的,一个具有东方传统文化气息的文人设计根据地。具体的录制空间环境是在一个有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房间当中,屋子中心处一张小桌,几盘水果点心,一壶茶,以茶会友,类似家中待客。暖黄色调的场景不仅给嘉宾营造出一种宾至如归般舒适放松的环境,也带给观众一种颇具舒适感的浸入式情绪。在房间四周有着一些花艺,书架上整齐摆放些书籍,博古架上陈列着精致紫砂壶,墙面悬挂一幅山水国画,灯具采用的也是具有古典气息的中式古风灯具。整体空间环境的塑造与建构充满了文化艺术气息,烘托节目风格表达,带给受众良好的视听享受。

(二)仪式性道具烘托转向情境

道具是媒介仪式构建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对于内容表达的补充与强调、仪式进程的提示与推动、情感的催化与表达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转向情境的烘托也有着显著影响。尤其在节目当中,对于仪式性道具的选择与运用直接影响到仪式及转向的构建效果。

《圆桌派》节目当中最常出现的仪式性道具主要是香炉以及茶具。香道以及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与中国佛教禅文化也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茶道起源于中国,代表着一种历史悠久的中式礼仪。香道,是古代民众对于日常生活的理解与提炼,通过香道的各个环节,使人们体会和感悟生活的意义。而香道与茶道也早已成为了一种符号,煮茶焚香过程中一道道必不可少的步骤彰显了极强的文化仪式感。《圆桌派》选择了具有强烈仪式感的焚香与饮茶作为开场以及结束的标志性仪式,在每期节目的开始,通过主持人焚香将受众带入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当中,同时也意味着节目的开始以及话题的开端。节目的结束则是以主持人、嘉宾同饮茶水为结束仪式,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仪式感,同时也提升了节目的完整性,带给受众一种浸入式满足感。而主持人窦文涛贯穿节目始终,为嘉宾添茶的这一行为,也使得这一仪式更显和谐自然。

六、媒介仪式建构程式——文化转向的结构逻辑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中更看重的是仪式的过程,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5]7。媒介仪式通过程式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进程为受众提供充满仪式感的仪式场域,从而影响、强化受众观念,引导受众行为,与受众形成互动,形成文化认同。

网络谈话节目《圆桌派》在节目结构安排上也有着严谨的逻辑以及相互关联的段落。这些段落作为文化转向的逻辑基础,同时也是媒介仪式建构的主要程式。节目的整体仪式主要包括五个环节:主持人开场(焚香)、介绍新嘉宾、进入话题、谈话结束(同饮茶)、内容阐释(圆桌派辞典)。

《圆桌派》节目正式开始前的焚香作为一种符号的存在使得节目极具特色。在片头音乐结尾处,主持人手持火柴在火柴盒上一擦划过,画面出现主持人点香的局部特写,即主持人点香的手、火柴以及香的上半部分,画面左侧出现文字,显示当期节目主题,整个画面富有节奏与层次,体现节目的视觉美学效果。之后便转为主持人镜头,主持人以聊天或调侃的方式介绍当期节目新嘉宾,以此作为节目开场,随后,通过开门见山式、插入式或引导式内容引出谈话主题,深入讨论。讨论内容紧贴当期话题,幽默不失风度,真切又富有哲思,观点表述逻辑鲜明。不同嘉宾语言各具特色,使目标受众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又使节目极具语言风趣,主持人、嘉宾个人主体风格鲜明,语言流畅自如,思维表达自然通顺。节目契合以茶会友的聊天场域,刻意成分相对较少,受众观感更加舒适良好。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在聊天语流中适时引入结语,自然而不突兀,最大程度上在保证节目时长的同时又保持聊天谈话的完整性,然后以同举杯互敬茶作为结束仪式,前后呼应,节目仪式构建完整。片尾的“圆桌派锐界词典”作为内容阐释又兼具精彩内容回顾的功能,使节目的文化性进一步提升,节目的教育功能及服务功能也有所展现。

七、结语

为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传播,营造更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7年5月16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创作播出管理的通知》,提出必须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的基本原则,即网络视听节目要坚持与广播电视节目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把好政治观、价值观、审美观,实行统筹管理[6]。政策的提出、管理的加强以及受众的需求促使网络节目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圆桌派》《十三邀》《局部》《一千零一夜》等一些具有文化性质的网络谈话节目应运而生并广受好评。《圆桌派》作为网络谈话节目的一个代表性作品,严格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知要求的同时,节目仍兼具很强的艺术气息与文化价值,体现了网络谈话节目的文化转向。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圆桌派》等网络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文化性与仪式感,摆脱了初生网络节目娱乐至上、价值扭曲、语言失范、低俗趣味等节目乱象,但这一文化转向才刚刚开始,还未步入成熟阶段,在很多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是由于网络媒介的强开放性与弱监管以及市场化的商业逻辑导致。《圆桌派》作为优酷平台推出的网络谈话类节目,仍难以摆脱网络平台的商业性与市场价值逻辑,文化部分的展现更多还是依靠仪式性的塑造而非深入建构,文化转向虽有呈现,但仍旧较弱。不过《圆桌派》已经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网络节目规范化的范例,并且,从整体上来说,网络节目的文化氛围已经具有好转态势,文化自信、文化意识以及责任意识逐渐加强,在政府引导逐渐具体深入的状态下,网络文化氛围正逐渐走向健康化、绿色化、积极繁荣的文化传播新业态。

注释:

①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② 维克多·特纳,美国著名象征主义人类学家。

猜你喜欢

圆桌谈话仪式
班主任的谈话艺术
十岁成长仪式
未来5年,你会不会成为被淘汰的料企之一?从海大薛华的谈话中,窥见“危与机”
仪式感重要吗?
一场激烈的创业圆桌会
Talking strategies
圆桌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开营仪式
圆桌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