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2019-07-31王忠灵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西厢记

王忠灵

摘 要: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两部非常杰出的作品常为人所称道,一部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另一部是汤显祖的《牡丹亭》。两部作品都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与杜丽娘尤为值得注意,她们有许多共同点,她们渴望自由与爱情,同为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形象。她们所处时代不同,追求爱情的方式各异,两人又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相比之下杜丽娘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要更为坚决。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比较

文章编号:978 -7- 80736 - 771 -O(2019) 03 -077 - 04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男女地位从未平等,男尊女卑观念盛行,女性一直被当作男性的附属品,被要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等等。女性完全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鲜有正面的,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和杜丽娘正是女性叛逆形象的佼佼者。这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兩位女主人公身上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两人同样出身官宦之家,都是年轻貌美且富有才华,有管教严格的家长,身边也都有一个机灵的小丫鬟,两人处处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管制没有自由,但是两人同样也都有一颗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心。在遇到了男主人公之后两人的心境逐渐发生变化,追求爱情自由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佳话。虽然崔、张两位女主人公身上有诸多共同之处但是两人还是有不同之处的,两人所处时代不同,追求爱情的方式各异,两人又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相比较之下杜丽娘的反叛态度要更加坚决,汤显祖的《牡丹亭》成书要在《西厢记》之后杜丽娘可视作崔莺莺形象的发展。对两位女主人公的比较对我们更深刻认识两位女性形象是很有帮助的,而且也会有助于我们阅读与理解两部优秀的戏剧作品。

一、“戏剧双璧”传世名作

作为中国古代戏剧作品的经典之作,《西厢记》和《牡丹亭》被誉为“古典戏剧双璧”两部作品自成书以来就受到很高的评价。明朝初年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评价《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1]可以说对《西厢记》做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而在《西厢记》成书三百余年之后的明朝,伟大戏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创作完成,和《西厢记》一样这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众所周知汤显祖以四部作品为世人所熟知,这四部作品被合称为“玉茗堂四梦”关于这四部作品汤显祖自己说:“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2明朝戏曲评论家沈德符也称:“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3可见义人对《牡丹亭》的评价之高,也可以从中看到在明代的时候有人已经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两部作品的确有许多可比之处,从体裁方面来看,它们同属悲喜剧即正剧;在题材内容上,它们都是写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思想主旨方面,它们都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与束缚,同时也歌颂了主人公反抗封建礼教和勇敢的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

二、崔莺莺与杜丽娘叛逆性格比较

(一)相似的环境不同的叛逆

莺莺出身于官宦之家,作为相国小姐她受到了严格甚至苛刻的家庭教育,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自由与幸福的同时,内心的矛盾和精神的苦闷也在不断地加深。她一方面要与封建礼教作斗争,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克服自身的矛盾、动摇和软弱,十几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要轻易摆脱谈何容易。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终于突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莺莺追求自由爱情必须突破两个障碍:第一,是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外部封建势力;第二,就是她自己,她需要奋力地清除封建礼教打在自己身上的烙印,冲破内心的藩篱。正是在她一步步突破这两个障碍的过程中体现了她独特的性格特点。

而和《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一样,《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也是身出名门,同样是年轻貌美,虽然她没有像莺莺一样有一个门当户对的婚配对象,但是她也有对她管教严格的家长,甚至要更甚于崔莺莺。与崔莺莺遇到张生的过程相比杜丽娘遇到意中人柳梦梅的经过要更具传奇色彩,她是在梦中与柳梦梅相遇,其后又经历各种挫折两个人最终走到了一起有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同样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牡丹亭》更具传奇浪漫主义色彩,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整个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与莺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崔莺莺和杜丽娘两人虽然有着相似的家庭环境但是却又不完全相同,正是这些不同之处导致了两人在追求爱情的叛逆之路上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二)被动与主动

《西厢记》中因崔莺莺父丧,母女两人要送崔莺莺父亲的灵柩回河北安葬,途经普救寺,因故两人暂居于此处。恰巧崔莺莺与张生在佛殿偶遇,两人也是一见钟情,崔莺莺对张生日思夜想,像得了相思病一般正是义中所说:“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4然而相国之女的身份却又使她不敢主动表露自己的心思,只得将这份情思埋在心中。幸运的是她身边有一位机灵大胆,又善于体察人意的丫鬟红娘,正是在红娘的牵线搭桥下,她才得以在服丧期间,与张生互通情愫。这是多么大胆的一件事啊,以当时的社会的环境来看,她的举动是“出格”的,甚至是惊世骇俗的,这也就表现了她的反叛性。

但如果仔细看莺莺的各种行为,她的反叛性又都是被动的。首先,她并不是主动走出封闭自己的深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只因身居高位的父亲去世,“京师禄名终”造成了“子母孤孀途路穷”,即家庭遭到变故,生活发生变化,客观上迫使她不得不走出深闺,被迫接触社会,但这也给了她接触男性的机会,让她遇到了张生。在遇到张生以后,虽是内心已泛起波澜,她也只是默默地思念张生,并没有主动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这时,普救寺被罔反而给了她和张生一个机会,为了免遭贼人迫害,崔莺莺的母亲只得许诺,若有人可解普救寺之危,就将莺莺许配于他。这给了张生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张生的好友杜确,是朝廷命官,身居征西大元帅之位,统领十万大军。张生于是先用计谋,暂时劝退孙飞虎,又赶紧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向杜确求援让他派兵前来解罔。待到三口后,杜确的救兵赶到,打退了孙飞虎,张生得到与莺莺名正言顺在一起的机会,崔张的感情也得到继续发展的可能。换个角度来看,如若没有普救寺之罔,或者解罔的不是张生,那将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她也只能像是像封建社会的多数的身不由己的女性一样,虽有意中人,但最终只能由家长做主,嫁一个门当户对的男子,做一个贤妻良母而已。

正如上文所言崔莺莺和杜丽娘生活的环境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是和崔莺莺相比杜丽娘的生活环境要更加的封闭专制,她生于太守之家,父亲对她的管教非常严格,杜丽娘白天小睡一会儿便遭到责骂。为了使她日后出嫁能够“知书达礼,父母光辉”5,使杜丽娘能够学得传统“女德”以便将来成为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标准的贤妻良母,杜宝特地给她找来一个思想陈旧顽固的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她这些封建礼法。她的母亲正是这样典型的遵守封建礼教的贤妻良母,她对女儿也是非常严格女儿的言行举止都要求遵从传统的礼教规范。当她看到女儿在裙子上绣了成对的的花鸟时,便认为这是有违封建礼教的,害怕那会引动女儿的情思,得知女儿去后花园游玩时,更觉得是大逆不道。

但即使在这种环境之中,杜丽娘也还坚持着追求自由爱情与幸福的希望,而且她追求自由爱情要比崔莺莺更具主动性。当陈最良以本是反映民风的《诗经》中的诗句向她传授封建教条规范时,对这些诗句她却有自己的理解。她从追求自由爱情的角度对这些诗句做出新的解释,对它们作了不一样的解读,在她看来自己甚至不如一只鸟,这是多么可悲的!当杜丽娘第一次走进后花园看到满园春色时不禁感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她内心想要走出深闺的感慨,“原来妮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锦屏人成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在替满园春花惋惜,也是对她替她自己惋惜,自己正值青春时光却只能埋没于深闺之中无人欣赏。在现实生活中,她无法找到与能与自己自由恋爱的意中人,那么她甚至肯以生命为代价去追求。她在梦里见到柳梦梅后就一见钟情,只可惜梦不是现实,当她醒来后她还要面对严苛的父母和迂腐的老师,现实生活的苦闷和无趣与在梦中与爱人纏绵悱恻相比,显然梦才是更好的选择。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她深陷其中,最终香消玉殒,埋骨于幽泉。但是在死后她也没有停止对爱情的追求,死后还在继续寻找她的梦中情人,在阴间地狱她还在到处打听她的爱人的名字,。她的这种痴情之心打动了神明,因此,“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正如作者在《题词》中称赞她的一样:“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杜丽娘的确是真正的有情之人,为了爱情,杜丽娘全然可以死,也可因爱而生。真正做到了“至情”。像她这样如此强烈地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一直处于被动的崔莺莺是难以与之望其项背的。

(三)犹豫与坚定

另外,在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发展过程中,机灵、泼辣的“月老”红娘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她也许也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例如在“闹简”中崔莺莺拿到张生的信简之后翻来覆去的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那些微小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莺莺等的盼的就是这个。但是,作为一个身份显赫的相国小姐她不能将自己心中的对张生的感情表露出来,特别是在一个丫鬟面前,她还要竭力维护自己的小姐身份。她故意对红娘发了小姐脾说要将这简帖交给老夫人,还让老夫人打断她的“下截”来。聪明的红娘岂能不明白小姐的心思,她还故意说要将这简帖交给老夫人。崔莺莺此时也就不得不放下小姐身份只说是逗红娘玩呢,其实两个人都懂彼此的心思。这就是“闹简”。还有后来的“赖简”,莺莺写了封回信让红娘交给张生,里面写的正是莺莺与张生的密会西厢之期。但是当张生满心欢喜到了相约之地谁知莺莺又翻了脸,要把他“扯到夫人那里去!”还训斥他道:“先生虽是有活人之恩,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这分明像是出自老夫人之口的话!这就是“赖简”。“闹简”中莺莺想看简帖但嘴上却不承认,百般托辞,“赖简”中分明是她约张生西厢相见,但到时却又训斥张生要以兄妹相待。这一方面表现出莺莺作为千金小姐的矜持含蓄,使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生动,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了莺莺追求爱情的被动性和不坚定性。此外,莺莺在追求自由爱情时,是没有彻底摆脱封建社会的各种礼教规范的,特别是对待功名和门第的态度。当老夫人以张生没有功名为托词意图悔婚,逼迫张生进京考取功名时,莺莺虽是心中不愿与张生分离,但还是让张生进京应考。特别是在张生金榜题名归来之后,莺莺还有些欣慰地对他说道:“你总算没有辱没了相府门第。”从注重“门第观念”和对待功名的态度可以看出崔莺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着封建礼教的影响。这恰恰也正与前面崔莺莺表现出的软弱与不坚定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一致的。

反观杜丽娘在追求爱情时的表现以及她对待封建礼教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出杜丽娘性格之中坚定的一面。杜丽娘与柳梦梅第一次见面是在梦中,但即便如此杜丽娘就对柳梦梅一见钟情对他念念不忘,且害了相思病落得个香消玉殒。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杜丽娘又因情死而复生,这也恰恰表现出了杜丽娘对待爱情的坚定。在对待封建礼教方面,杜丽娘死而复生以后,到处找寻她的父母,在与柳梦梅正式成婚前,却又想到“扬州问过了老相公夫人请个媒人方好”,说明她还并未完全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还是在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封建礼教的规定,这也证明了,经过长期的封建礼教的教育熏陶人们的观念已经深受其影响。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要想轻易根除并非轻而易举。《西厢记》的崔笃莺是这样看重功名与门第,还生后的杜丽娘也是如此,但是,当杜宝不肯承认突然冒出来的女婿和死而复生的女儿时,杜丽娘还是大胆的与父亲争辩,她誓死也不愿离开柳梦梅,勇敢的捍卫自己的爱情,时时保持着反抗的性格。可以看出虽然杜丽娘还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她的内心之中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才是处于主要地位的。所以不管是从追求爱情的态度还是从反抗封建礼教的态度来看,杜丽娘都要比翠莺莺更为坚定。

(四)强烈的自我意识

除了在追求爱情的主动性与坚定性方面杜丽娘要比崔莺莺突出之外,杜丽娘自我个性意识十分的明显,这主要表现她对时间和世界,对自我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当她面对满园的鲜化时,感叹于春光易逝和青春虚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对鲜花埋没于深院之中,对自己埋没于深闺中的惋惜。最令她感伤的是个人才貌的埋没:“可惜妾身为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有着如花的容颜却只能像一片树叶默默凋零,这就像怀才不遇的男子一样,满身才华却无明主赏识无处施展。杜丽娘对自己正值青春妙龄,却无法享受爱情的感慨,是从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来说的从这一方面来说,杜丽娘的见识比崔莺莺更为进步,她认识到作为一个女子在封建社会中个人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幸,而想要改变这种命运只能依靠自我的反抗。这也就激发起了她后来宁愿献出生命也要追求爱情的强烈的反抗行为。

猜你喜欢

崔莺莺杜丽娘西厢记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知否爱情为何物:对《莺莺传》中爱情的探究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红娘”称呼的由来
原版崔莺莺,被渣男辜负的可怜人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异域风光恰如故,一销魂处一篇诗
不同的身份,相似的结局:崔莺莺与李亚仙形象分析
《西厢记》的“母慈子孝” 新论
《西厢记》赏读之一: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