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香港考古走向世界(二)

2019-07-30邓聪

关键词:珠江口树皮大湾

□邓聪

(承接上期)

(二)东亚文明的使者——牙璋传播

1990年,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山大学首次合作发掘南丫岛遗址,确认这里的沙堤中,包括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商时期以至春秋时期三个阶段的堆积遗存。这次发掘的重要收获是揭露10座商时期墓葬。其中,6号墓出土牙璋及一组串饰(18件),受到瞩目[1]。由于大湾遗址的新发现,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了一次牙璋及彩陶研究国际性会议,学者发表论文52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任式楠、安志敏、张长寿、郑光、杨泓,北京大学李伯谦及内地曾发现牙璋的相关学者出席。越南考古学院院长何文瑨应邀来港,首次详细公布了越南冯原文化中牙璋的发现,并论述了越南与中国牙璋的渊源。这次会议对此后牙璋研究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最早牙璋在山东发现。河南省位居中原核心的二里头宫殿区周围贵族墓地中出土宏伟的牙璋,成为会议中讨论的焦点。会议上公布了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新发现的牙璋,牙璋在商时期西南地区国家政权的特殊角色受到重视。距离中原地区最远的越南红河流域以至中国珠江口南丫岛牙璋的发现,使出土牙璋分布南限到了中国南部海沿岸以至中南半岛红河三角洲,分布范围之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图8)由1990年香港大湾牙璋出土而引发中国及越南学者间相互交流合作[2],这在香港考古历史发展上是很值得浓墨重彩去论述的。饶宗颐教授说:“把牙璋作为独立研究是古器物学的一桩大事……可说是香港学术界史无前例的一次会议。”

由于在南丫岛大湾遗址发掘出牙璋,此后20多年间我们逐步展开了东亚牙璋的考察工作。我们循着各地出土的牙璋进行深入的调查,尽可能地考察牙璋出土的遗址、访问各地收藏牙璋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直至2018年,大致完成了中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越南红河流域牙璋的实物拍摄和分析,初步研究成果将逐步公布[3]。(图9)

20多年来,我们与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对牙璋发展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4]。综合分析中国黄河、长江、珠江和越南红河流域出土的牙璋特征,我们发现,在距今约3500—3000年前,主要是二里头牙璋作为文明的使者,向南发展经南阳盆地到达汉水流域,进入长江水系,再分西南与东南两支扩散。西南一支由中国四川盆地直抵越南红河三角洲;东南一支到达湖南及福建、广东等地,从广州沿环珠江口地区抵达香港南丫岛。南丫岛大湾出土的商代早期牙璋,是唯一一个在岛屿上发现的牙璋,说明商文化在沿海早期扩散的历史。中原夏商之交牙璋大规模向南方的扩散,意味着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北部开始进入青铜时代文明的殿堂[5]。夏商牙璋的分布,展示出政治文化上初期东亚及中国的世界秩序雏形。牙璋分布的共同区域,可能分享着相似的国家政治理念,“吾土吾民”共同意识逐步形成,或许包括在各地政治语言上的沟通[6]。

(三)从香港到太平洋两岸的树皮布

根据对珠江口沿岸20多处出土相近似的彩陶盘空间及文化内涵分析,我们提出“大湾文化”的命名。大湾文化中所包括树皮布文化石拍,为现今世界上已知最早树皮布的石拍[7]。(图10、图11)大湾文化中石拍的发现,在国际上受到较大的关注[8]。过去20多年间,我们把树皮布研究从环珠江口地区推展到南方各省,又由南方各省南下到东南亚大陆和岛屿上[9]。(图12)在方法学上,兼顾考古与民族学角度,尤其是2015年后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树皮布民族学的调查。这些成果对大陆史前石拍功能上的解释起着决定性影响[10]。

图9 2018年出版的《牙璋与国家起源》

图10 香港地区发现6000—7000年前树皮布石拍分布

图11 环珠江口地区发现世界最早树皮布石拍分布

图12 欧美出版《树皮布》“TAPA”书中,环珠江口地区考古发现树皮布文化是世界最早的论述

我们对环中国珠江口地区、台湾岛及越南三地区100多处地点出土的数百件树皮布石拍进行整理,并对环珠江口16处遗址出土的100多件石拍,作了直接详尽的研究。越南方面,青铜时代各地出土的石拍十分丰富,多姿多彩。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与越南社会科学院考古学院合作,笔者及越南阮金容博士于越南富寿省Xom Ren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2件冯原式复合的石拍。台湾省方面,迄今约40处遗址出土过百件石拍的资料,笔者有幸得到臧振华院士的支持,测量了台东史前博物馆藏卑南出土的石拍。此外,笔者曾前往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区),远至泰国和老挝等地,作了实地的调查。目前,已知在海南省最少发现有8处地点共出土12件石拍,年代可能距今4000—3000多年。我们综合分析各地出土的石拍的属性,就石拍的功能,初步构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自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大陆及岛屿树皮布文化的体系,划出8处树皮布石拍分布范围[11]。(图13)

综合而言,中国南部、中南半岛以至马来半岛广泛地域,以复合型石拍占较大的优势。其中,较为强势的一种复合型石拍为锤状式,一般都是方格槽面,自中国云南经泰国西部直下至马来半岛、爪哇等地都有分布,成为东南亚大陆西面势力最强大的石拍体系。估计其影响向西尚跨过缅甸直逼印度的东北角,北部也可能横跨金沙江进入四川盆地。锤状式石拍的分布,见于中南半岛沿湄公河以东的范围。最近我们又开展了对双肩石拍的分析。这种棒状石拍,分布于越北沿海和中国云南省东面、广东省雷州半岛、海南岛[12]、台湾以及菲律宾吕宋,年代上约距今4000年以前。双肩棒状树皮布石拍,可以作为论证史前阶段东南亚大陆与岛屿间跨海直接交流的重要指标[13]。

图13 东南亚史前技术类型学石拍分布图

图14 16世纪树皮布与桑科植物于世界的分布上重合

最后,有关树皮布文化向中美洲方面的扩散,加拿大世界著名考古民族学家保罗·托尔斯泰以下两篇文章有过很详细的论述:“Method in Long Range Comparison”,in XXXVI Congreso Internacional de Americanistas I(1966);“Diffusion:As Explanation and As Event”,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Its Possible Influence in The Pacific Basin(New York:International Arts Press,1972)。从考古学资料上看,1961年美洲考古学家Richard S.MacNeish在南部墨西哥Tehuacan山谷El Riego洞穴,曾发现700年前典型圆角长方形的复式石拍,原来木质的把柄尚保存完好,其形态与苏拉威西的石拍装柄特征一致。据托尔斯泰统计,迄今在中美洲发现最早的树皮布石拍,出土于玛雅文化的范围,其中尤集中在西南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平原Guatemala与El Salvador的地区,年代约在距今2500年前。在此以后,树皮布文化慢慢由西而东向中美洲全局扩散。(图14)现今,考古学发现的环珠江口地区约7000年前的树皮布石拍,估计也不是最原始的树皮布文化。中美洲树皮布文化来源,最远可以追溯到东亚大陆的南部[14]。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珠江口树皮大湾
窗下的树皮小屋
珠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和石油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树皮的秘密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从珠江口到大屿山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珠江口北斗CORS系统建设发展探讨
珠江口14种习见水生动物体内滴滴涕含量的测定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