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球运控球组合动作技术 提升策略研究

2019-07-25汪墩荣姚玉丹

体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策略

汪墩荣 姚玉丹

摘  要:足球练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限制、运用不全面单调、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等因素,导致训练效果不好,技术动作掌握不到位,实战能力较差。为有效提升足球运控球组合动作的技术,尝试从技能、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进行改善。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程度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由易到难、无对抗到有对抗的练习方式,让每名学生都体会足球运动的乐趣,切实提高足球实战水平。

关键词:运控球;组合动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76-03

一、问题提出

(一)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不高,训练成效不大

运控球是组合练习,进行时要求快速或节奏变化地运球,同时将球控制在身体范围内,需要速度、灵敏、协调素质和节奏控制能力保证。但学生在训练时一味求快,人球结合欠缺,导致失去控球权,达不到技术练习的目的。

(二)运用不全面、单调,导致学生技术水平差

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利用运球绕杆测时间来评价运控球的能力,这能体现球感及运球的速度,但障碍的设置过于简单和随意,不能全面体现技术掌握的优劣。以运球绕杆为例,要求学生双脚运球过杆,体现双脚一扣一拨→一拨一扣连续运球,强调重心变换,人随球动。

(三)教师对教材解读不透,导致学生动作掌握不全面

教学过程中教师专注于运球动作技术,侧重于运球速度和节奏的把握,而忽视了控球的价值,导致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拿不住球,失去进攻和防守的优势,控球能力缺失降低了快速运球的价值。

二、练习方法的原则

(一)专项素质与技术结合原则

大部分教师在教授技能时不会穿插体能训练,学生的体能达不到一定程度,技术水平就很难提升。技术形成需要身体素质做支撑,所以既要发展专项素质,又要提高专门技术。

(二)层层递进原则

简单的运球、控球技术练习(注重运球速度、节奏)向运控球组合技术递进,注重快速、协调变向、人球结合。

(三)实战性原则

掌握技术是为比赛服务的,训练要采用与比赛相符的手段和方法,场地设置、训练手段要与比赛相类似,能体现比赛中的小模块、小场景。

三、实施策略

足球运动是技术和战术的结合,实战中既要展现单个技术,又要熟练运用多种组合技术动作。运控球是运球和控球的组合动作,强调在运球时将球控制在身体范围内,需要速度、灵敏、协调等素质保证,同时又要兼顾球感。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从体能、技能、运用三方面进行实施。在体能练习中,加强速度、灵敏、协调素质提升;在技能练习中,提升学生的球感、左右脚平衡及节奏控制三方面技术水平;在运用练习中,利用小障碍进行专项练习,让学生进入比赛状态。

(一)技能练习实施方法

运控球动作教学中,存在球感差、脚下技术单一、左右脚不平衡、身体控制能力差、人球结合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脚各部位运控球、左右脚合理运用、节奏变换、人球有效结合来提高运控球技术,使学生建立技术信心,能合理运用技术,促进整体技战术水平提升。

1.脚不同部位控球,提高学生脚的各部位控球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所有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增强学生球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脚内侧扣球和脚外侧拨球变向能力。学生分不同区域进行练习,第一区原地球感练习,第二区行进间内扣外拨练习,第三区行进间双脚练习,右脚扣左脚外侧拨,紧接着左脚扣右脚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练习,练习过程中视学生练习情况可以调换小组进行练习。如:两脚开立,球置于控球脚一侧,右脚内侧突然向左侧扣球紧接着迅速用右脚外侧向身体右侧推拨球,原地练习过渡到行进间练习,行进间过渡到两脚行进间,注意身体重心随球变化,膝关节适当弯曲,保持弹性(图1)。

2.规定距离过障碍,提高学生运球节奏控制能力

规定距离过障碍练习,让学生充分触球,在运球过程中不断改进运球节奏。为提高学生兴趣,设置不同的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运控球节奏掌控能力。如:在固定区域内设置8~10个小障碍,障碍间距0.8~1米。要求队员脚外侧拨、内侧扣等技术动作迅速连贯地通过,身体重心快速随球移动,左右脚都要进行练习。练习要求:小步频、快节奏、变向突然,脚各部位尽可能多触球,身体重心随球移动,眼睛平视(图2)。

3.不规则场地过障碍,提高学生左右脚运球的能力

双脚技术均衡是一个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在强调运球速度、节奏的基础上,要体现脚的多种运球方式,强调左右脚同时使用,变向、变速要突然,重心协调变换。在固定区域随意放置障碍,提高学生左右脚的运球能力。如:15米×15米的区域内随意放置10~12个标志盘(充当静止防守人),队员在此区域内用脚的各部位运球、控球,用变速、变向或假动作迅速突破假想防守人,掌握控球权。用右脚内侧扣球变向,紧接着用左脚外侧推球,加速进入空旷区域。练习时,从慢速开始逐渐增加比赛强度,连续练习2~3分钟。难度掌控可以通过标志物多少、距离,运球速度快慢等来调控。

(二)体能练习实施方法

运控球的要点是运控结合,寻求突破对方,形成有效的进攻和防守。在突然的变速、变向过程中,对速度、协调、灵敏性要求极高,所以,要特别加强学生的速度和协调能力的训练。练习过程中安排不同形式的素质练习,无球和有球练习相结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1.不规则区域的变向跑,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教师设置不规则场地,对每个点编号,点与点之间距离有区别。练习时从易到难,顺时针跑→逆时针跑→听数跑→跟随追逐跑(根据场地布置,可以开展多组同时开始,提高判断、协调、躲避能力),跑的过程中体现突然加速、减速及协调变向。练习过程中不断变化练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激發学生的参与兴趣。例如:在区域里随意放置标志盘,学生按数字顺序进行练习(按数字顺时针跑);或是第一个队员在前面跑,第二个队员在后面跟随第一个队员进行练习(跟随追逐跑),如果第二个队员超过第一个队员,两人互换角色(图3)。

按数字顺时针跑     跟随追逐跑

2.运球折返跑,提高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

队员在运球时,丢球现象比较严重,原因是运球的速度、节奏没有控制好。为了提高学生控制节奏的能力,在规定的距离规定触球次数,目的是把球控制在脚下。例如:在8米的距离内运球折返,在8米处设置一个障碍,前进的过程必须8脚触球到障碍,返回时5脚触球到起点,过障碍要求(脚内侧→脚外侧→脚底拉球)。以时间、触球次数进行评价,体现速度节奏的变化(图4)。

3.运球躲避,提高学生瞬间变向能力

瞬间变速、变向时,对学生的灵敏性要求很高,在练习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提高这种能力,加强对空间的感觉和场上局势的掌控能力。例如:在20米×20米的区域内,8人一组,2人无球作为追逐者,其他6人每人一球,有球队员每人将一件分队背心塞在裤子后,悬挂在外面。听到教师口令后,有球队员开始在固定区域内运球,追逐者开始追逐运球队员,拿到分队背心则互换追逐和运球。连续练习5分钟。要求抬头观察局势,协调的身体姿势变化,合理和突然的变向、变速摆脱追逐人。躲避追逐时不能放弃球,时刻保持对球的控制(图5)。

(三)运用练习实施方法

运控球技术在比赛中普遍運用,是每名队员要熟练掌握的技术。在设计训练方法时要贴合比赛实际,又要高于比赛强度,要把比赛的场景渗透到训练中。笔者采用运球绕杆的方法来训练提高队员运控球技术,利用绕杆来体现速度、协调过杆、左右脚控球水平等多种素质及技术熟练掌握程度。

1.运球过杆,提高协调过杆、人球结合能力

在身体和技能都具备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运球过杆练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球结合、协调移动能力。例如:在30米的距离上设置9根杆,起点到第一杆6米距离,其他杆之间3米距离,队员从起点开始依次运球过杆,到最后一根杆处转身依次运回到起点。运球时从慢速开始逐渐达到比赛强度,连续运球4组。练习要点:速度节奏的控制,必须左右脚同时运球,抬头观察,人球结合,人随球动,协调快速过杆(图6)。

2.运球绕杆比赛,提高运控球合理运用能力

实战是挑战,是检验技术掌握的最终目标,在训练过程中安排一些不同的绕杆比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队员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队一个球,场地25米×10米,在场地上每隔5米的折线上设置标志杆。学生听到口令后开始运球过杆,绕过最后一个标志杆将球传给下一个队员,然后快速跑回队尾,直到所有队员完成相同动作为止。运球时不能漏杆。练习要点:感受比赛氛围,抵抗干扰能力。身体重心协调向球的方向移动,体现速度与节奏,左右脚同时使用。

(四)评价

评价促提升,正确公平的评价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评价过程中采用不同评价方法,给每个人公平的评价。

1.过程评价

评价在课堂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什么时期到达什么效果,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以运球过杆评价为例:碰杆次数作为协调能力的标准,左右脚合理使用、协调过杆等作为技能考核标准(表1)。

2.技能评价

模块考核中技能占一定比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监督、口头评价。在练习后学生达到怎样的标准,教师对技能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及学练效果,教师制定了评分标准(表2)。

四、成效与反思

通过训练完善短板技术,巩固提高已有技术,为实战比赛服务。教师通过“教”促进“学”,丰富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教学能力。但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手段运用、组织实施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勒克斯巴切尔(Luxbacher,J.A.美国).足球技战术实战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

[2]张廷安.现代足球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

[3]何明珠.少年足球体能训练: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J].体育教学,2018(8).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