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筛查与治疗

2019-07-25张成娟陈香红尚晋文万光明

国际眼科杂志 2019年7期
关键词:母细胞视网膜化疗

钱 诚,张成娟,王 炜,陈香红,尚晋文,张 雨,万光明

作者单位:1(450052)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450000)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生物样本中心;3(450000)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450000)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5(451460)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药学教研室

0 引言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常见于幼儿,2/3的病例在2岁之前确诊,5岁以上的儿童少见[1]。RB出现在发育中的视网膜,是一种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癌症,不需要侵入性成像就可以发现[2]。RB可发生于单眼或双眼,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白瞳症(leucocoria),即通过瞳孔可见的白色反射,其次为斜视、眼球移位等。了解RB的这些早期征兆,对患儿的预后至关重要,在RB早期及时诊断和干预中,患儿的存活率超过95%,而一旦发生眼外的转移,其存活率低于50%[3]。由此可见,RB的治疗重点是通过早期肿瘤的监测和预防挽救患儿生命,其次要目标是保存眼球和最大限度地恢复视力。RB作为一种原位基因遗传性肿瘤[3],近年对其基因组学研究增多,有利于RB的早期监测,预防转移扩散,进行靶向治疗,并可提高RB患儿的存活率。本文重点对RB的遗传学、诊断、分期和监测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

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在全世界儿童癌症中约占3%的比例[4]。在世界范围内,RB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18000~1/16000,每年大约有8000例新生病例确诊[2]。中国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100例[5]。RB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均,在非洲、印度和北美的美国后裔儿童中发病率较高[2]。全世界每年约有3000例患儿死于RB[6],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存率差异明显,RB在美国能达到95%的生存率[2]。而在肿瘤负担严重的欠发达国家,由于诊断延迟、缺乏遗传检测和咨询、社会经济因素等原因,报告的生存率低至0~5%[7]。

2 遗传学

2.1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 RB是第一个被发现由基因变化导致肿瘤的疾病,研究认为它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1)这一抑癌基因的2个拷贝发生突变或者失活有关,并由于RB1编码的视网膜细胞瘤蛋白(pRB)发生突变而致病[8]。RB根据遗传性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遗传型的第1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中,经历未成熟视网膜母细胞的2次突变,导致癌变;而非遗传型的2次突变均发生于视网膜母细胞。大约45%的RB是遗传性的,80%表现为双侧,15%为单侧,5%为三侧性RB(双侧RB伴松果体或中枢神经外胚层瘤)[4]。非遗传型仅仅导致单侧患病[9]。

2.2 相关染色体异常 RB1突变与RB的发生有紧密联系,但即使RB具有明确的RB1突变,癌变发展过程中也会发生其他基因组的变化,例如转录相关基因(BCOR)是继RB1之后最常见的突变基因[10]。而且有一部分单侧发病的病例未发现RB1突变,因此近年也在探索RB1突变之外的其他发病机制。近年研究发现在染色体层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染色体1q、2p和6p的增益和16q的缺失[11]。染色体1q上常见的增益基因是MDM4和KIF14,分别编码核蛋白和丝分裂驱动蛋白[12-13];MYCN是2p上常见的增益基因,编码的蛋白可控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14];6p上研究最多的基因是DEK和E2F3,编码的蛋白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的致病机制有关[15]。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RB的发病与表观基因组学有关系,表现为相关基因的高甲基化,包括 RB1、MGMT、MSH6、CD44、GATA5等基因[16-17],其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 临床特征

3.1 临床表现和诊断 RB的临床症状根据分期有所不同,常见的有白瞳症、斜视、视力下降。其中白瞳症是早期最先表现的症状,提示肿瘤仍局限在眼内。如果错过这些早期体征的识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眼球突出,由于肿瘤的发展导致眼球从眼眶突出。RB的诊断基于瞳孔扩张时肉眼可见的肿瘤临床特征[2],不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因为诊断性穿刺活检增加了眼外扩散的风险[18]。目前临床上常用眼底照相、B超、磁共振成像(MRI)、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进行检测。RB需要与其他表现为白瞳或斜视的眼部疾病相鉴别,最常见的是永久性胚胎血管增生(persistent fetal vasculature,PFV)和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Coats病),其他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先天性白内障、视网膜发育异常(如视网膜脱离、髓上皮瘤、内源性眼内炎、星形细胞错构瘤等)[19],可通过综合病史、临床检查和适当的检测加以鉴别。

3.2 分期 RB的治疗和预后取决于诊断时的分期,其他如肿瘤大小、位置、扩散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都是决定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因此识别RB的分类和分期有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随着全身化疗取代放疗成为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根据RB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及是否有玻璃体和(或)视网膜下种植,2003年制定了国际视网膜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retinoblastoma,ICRB)[20],包括危险分组(A~E)和分期(0~Ⅳ期)。201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更新了RB的TNMH分期标准[21],见表1。在TNM分期基础上,新增了H(遗传特性),支持H1的表现为:双侧病变、RB家族史、伴随三侧性病变、RB1突变的证据。RB成为第一个通过H分期认识到遗传易感性作用的癌症。

3.3 治疗

3.3.1 临床治疗 RB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主要根据临床分期、分组制定,治疗的目的首先是保存生命,其次是保存眼球和视力。基于ICRB分级,对于风险较高的D级和E级患者,眼球摘除仍然是延长生命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对双侧患病的B、C、D级和单侧患病的B、C级患者,首选全身化疗辅助局部治疗的方法。全身化疗最常见的治疗方案为CEV(联合应用卡铂、依托泊苷、长春新碱),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4~6个周期。除全身化疗外,局部化疗在近年的临床研究中显示了较少的副作用、复发率和较好的视 力[1,22],局 部 化 疗 可 采 用 眼 周 化 疗 (periocular chemotherapy,POC)[23]、眼动脉介入化疗 (intra- arterial chemotherapy,IAC)[24]等。局部治疗包括激光光凝治疗、冷冻疗法、巩膜敷贴放疗、光动力疗法等,通常配合化疗进行,以巩固和加强化疗效果,也可单独用于体积较小的肿瘤,特别是化疗后的小肿瘤。眼球摘除仍然是进展期RB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治疗单侧无视力RB患儿的最佳方案,能够保证患儿的长期生存。RB对放疗敏感,但由于放疗易诱发第2肿瘤,目前作为二线治疗手段,应用于眼外期或进展期的患者。

3.3.2 基因治疗 随着对RB基因组学的研究,近年增加了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首先,通过查找RB特异性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如已进入临床试验的HDAC(histone deacetylase)抑制剂[25]和 nutlin-3 抑制剂[26],后者可特异性阻断P53-MDM2/4相互作用,对RB细胞系和异种移植瘤具有较好的杀伤作用。针对RB这一原位基因遗传性肿瘤,靶向治疗可能在未来发挥更大优势。其次,导入抑癌基因(如P21),通过间接调控R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和细胞周期,进而诱导RB细胞的凋亡。

3.3.3 其他基因治疗方法 其他基因治疗方法,如自杀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治疗等[27],已开展相关研究。

4 筛查和监测

伴有RB家族史并携带RB1突变的儿童在出生时就有患肿瘤的风险。通过绒毛取样(孕11~14wk)或羊膜穿刺(孕16wk后),有利于及时发现RB1突变和选择如何处理妊娠。孕妇超声和胎儿MRI已应用于高危产前RB检测[28-29]。出生后尽快检查肿瘤,并在出生后至少4a内反复进行麻醉下检查(exams under anesthesia,EUA)[30],有利于早期发现侵袭性较小的肿瘤。

表1 2017年ACJJ会议对RB的临床分期(TNMH分期)

表2 遗传性RB监测方法

遗传性RB患者发生第2种恶性肿瘤的风险约为20%,而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风险更高(40%~50%)[31-32],患者易发生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皮肤癌,其他癌症的发病风险也有所增加[33]。因此基因检测和筛查在RB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研究证明,有阳性家族史、从出生就接受监测的对象相比没有接受筛查的人群相比,其眼部保护能力更好,分别是67.7%和38.2%。针对RB1突变患者实施的眼内筛查方法,不同国家的研究中筛选方法相似[35-36],建议的方法见表 2。

5 小结

综上所述,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是提高RB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因此RB治疗重点侧重于肿瘤的早期发现,根据临床分期特点,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达到保留视力、降低第2次原发肿瘤风险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RB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学均有联系,因此基因筛查、咨询、教育、监测是RB治疗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RB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针对特异性靶点的靶向治疗,为RB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母细胞视网膜化疗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跟踪导练(二)(3)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