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西南北人

2019-07-25安佳璐通讯员陈建豪杨新华

浙江共产党员 2019年7期
关键词:诸暨青年团共产国际

本刊记者/安佳璐 通讯员/陈建豪 杨新华

绍兴

红色地标

俞秀松(1899-1939),原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人。他自幼在诸暨成长,17 岁到杭州求学,20 岁领导组织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21 岁在上海组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22 岁作为青年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赴莫斯科参加会议……在40年的生命历程中,俞秀松投身革命的洪流,完成了自己立下的志愿:“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东西南北人。”

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682 号,有个不大的四合院,家信、题词、旧家具……俞秀松故居内的陈设简单而质朴。在这个房子里,俞秀松住到17岁,22岁时,他回过一次家,也是他最后一次回家。

“溪埭村有俞秀松故居、俞秀松纪念碑、俞秀松纪念馆,俞秀松的名字与我们溪埭村联系在一起。秀松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溪埭村村委会主任俞吾成对记者说道。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 周年。五四精神是什么?如何了解百年前的“新青年”的独特气质?俞秀松或许是其中的一扇窗。

时间即将迈入二十世纪,俞秀松出生在诸暨次坞镇溪埭村一个清末秀才的家庭。国运动荡,山雨欲来,学生时代的他便经常阅读进步书刊,不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是当时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探索救国之路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萌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5月12日,俞秀松与宣中华等人领导组织杭州14 所中等以上学校学生3000 多人举行示威游行,声援北京、上海的学生运动。同年10月,他参与《双十》半月刊的创办,不久改为《浙江新潮》,后任主编,刊物也成为当时浙江宣传新思想最鲜明的一面旗帜。

随后,俞秀松来到北京,他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在北京大学第一院哲学系旁听,他从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青年人是参与社会改造最积极的生力军,但也是缺少社会经验、急需培养塑造的群体。1921年8月22日,俞秀松受陈独秀委托,成立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书记。

青年团员们穿上短褂走近劳动群众,开办夜校普及工人教育,发动工人争取改善劳动时间提高工资……青年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通过青年这根纽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21年,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在莫斯科举行,两个大会交叉进行。俞秀松作为青年共产国际的正式代表,同时出席两个会议。

在之后的峥嵘岁月里,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组成了俞秀松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关键词。热心教育的他,还曾选派近300 名学生赴苏联留学,学生学成归国后都在新疆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烽火年代的命运总是坎坷,因受王明、康生诬陷,俞秀松遭逮捕入狱,转押去苏联,在“肃反”扩大化中被害。“你要革命到底,不能屈服。相信党,相信我们的革命事业总有一天会胜利的。”离别前,他坦然地对爱人安志洁说。

所幸正义从不会缺席。1988年,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次年,中共诸暨县委、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俞秀松诞辰90周年,修建了俞秀松烈士纪念碑。1996年8月的一天,一位满头白发的中国老人收到了来自俄罗斯军事检察院的一封信,里面装着的是她已故半个多世纪的丈夫——俞秀松烈士的“平反证书”。至此,这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冤案才得以彻底澄清。

作为“新青年”,他一往无前。曾经,他的功绩曾一度被历史的阴霾掩盖,但最终绽放光芒,引导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回忆

他对党十分忠诚。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积极为党工作。此外,他平时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在新疆时,当局曾希望他接受教育厅厅长的委任状,还称当了厅长就有小汽车接送,有大房子住,被他严词拒绝了,毅然把委托书退回。

他也有着超凡的人格魅力。母亲经常讲,父亲十分博学,她从他那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知道了中国革命,也目睹了丈夫在新疆的所作所为,对他十分钦佩。父亲失踪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母亲不曾放弃寻找他,足以反映他们俩的感情。

——继子俞敏

大伯一生革命,把一切都献给了党,他曾对家里人说,“等到大家有饭吃了,我再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

——侄子俞治华(俞秀松故居负责人)

(感谢俞敏提供资料)

猜你喜欢

诸暨青年团共产国际
毛泽东为青年团命名
“青年团早期组织创建与‘团一大’ ”主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诸暨人爱荷至深
快实效 大体量 重深度 显高度——县市报开展“两会”报道的融合探索与实践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主流媒体轻娱乐型产品的创新设计与传播手法——诸暨日报“今日签”为何能火爆刷屏
卢立军作品选
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联共(布)对中共军事工作的指导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
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北伐战争的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