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实”入“虚”提升思维品质

2019-07-25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王淦生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不器君子孔子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高级中学 王淦生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命题材料“虚”“实”结合,是高考作文题的特征之一。由“实”入“虚”,由物质到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思想深度的体现。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的作文题,从生活中的“器”切入,要求同学们在文章中探究“器”的内涵和意义。材料涉及“器”的形制、功能、象征意义等,可见“器”并不是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物质的“器”,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必须由“实”入“虚”,从物质的“器”上升到“器”在精神层面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从开头看,作者想写一篇驳论文,批驳孔子“君子不器”的说法,立起“君子当器”的观点,但是仔细看,文中这两个观点并非对立的。作者认同“君子不器”,认为在当下,青年应追求“不器”,不要只追求一技之长、囿于安稳的状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当器”,即学习“器”的包容广纳。

文章中物质的“器”在精神层面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是很可惜,作者没有将这些象征意义表达明确,这是典型的无法化“实”为“虚”来落实概念与观点,导致论述混乱。

模拟得分:40 分

不器与器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君子当器。”而我要这样说。

从第1 段看,这似乎是一篇驳论文——批评孔子的“君子不器”论,立自己的“君子当器”说。但读完全篇,却发现并非如此,全文阐述的“不器”与“当器”中的“器”含义不同。“不器”的“器”是指像器具一样只有一技之长、囿于安稳的状态,“当器”的“器”是指像器具可以盛纳万物一样包容广纳,作者并没有否定两种观点中的一种。所以,开篇在求得先声夺人的同时,最好能简要解释“不器”与“当器”中“器”的象征义,把观点亮清楚,以免读者误会。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但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然无可厚非,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行渐远? 庸碌的我们,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语中单调的“器”?

第2 段先对孔子“君子不器”的主张加以阐述,然后提出人们追求“小确幸”“佛系”生活态度的现状,认为这与孔子的主张相背离,变成了“器”。结合现状,对生活提出思考,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世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所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时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明星,未必都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人处于时代之中所要坚持的信念和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第3 段举例论证,阐述了“不器”者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举徐霞客为例似欠妥当,因为徐霞客的事迹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道”之举还是有一些距离的。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在先哲的引领下,更应该胸有大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才能不负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美好愿望。故而,君子,不为器!

第4 段提出新时代的青年不为“器”,整段论述稍显空洞。

从文章结构看,如果把第3 段的举例论证提至第2 段对“君子不器”的阐述之后,接着指出当代青年随遇而安、偏安一隅的生活状态,提出当代青年应该“不器”,文意则更贯通。有了社会现状的铺垫,本段论述也不会给人空洞之感。

君子,也当器。

君子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应当充纳自身,学习“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第5 段指出“君子当器”,看起来与前文的论述是矛盾的。但从第6 段看,“当器”的“器”是指器物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与前文囿于一种状态、只有一技之长的“器”,内涵并不相同。作者从这两段开始论述新时代青年如何做到“君子不器”,建议合并这两段,明确“器”具有的不同象征意义,表明新时代青年“不器”与“当器”的辩证联系,以免让人觉得前后矛盾。为了呼应材料、点题,可以把“包含”改为“盛纳”。

包含外物,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又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过往,不忘初心,不断涵养,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自己,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蕴含,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 段谈如何学习“器”的包容广纳,论述不够严谨,表述存在语病。比如谈“包含外物”,用“兼容并包”比“心胸豁达开阔”更合适,前者是博采众长,后者只是心态平和。又比如“学习‘器’如一的品格”表意模糊,“如一的品格”与包容广纳有何关联?还比如“不断涵养”的“涵养”是词语的活用,还是语病?这些都需要仔细斟酌。

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在心怀天下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语言稍显混乱,需要加以打磨,以达到总结全文、升华主旨的作用。

修改后模拟得分:46 分

不器与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拘泥于“形而下”的“器”,势必难以领悟与回归无形之道,难以成就经天纬地之才。所以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不器。”而“器”又有着盛纳万物之功、兼容并包之量。因此,我要说:“君子不器,君子也当器!”

孔子认为,君子不应当像一件器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和功能,但求一技之长以安身立命;君子必须致力于对“道”的追求,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间真理孜孜不倦,最终创立丰富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人知人论世的导师。我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本着“以民为本”的理念,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极力倡导“仁政”,其影响力超越茫茫时空。此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耀眼的明星,未必都领教过“君子不器”的教诲,但是,他们明白一个人在社会潮流中所要坚守的信念和追逐的目标。他们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人类的发展前进披荆斩棘、追求真理。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可惜,当今社会,红尘滚滚,人们忙碌如蚁,很多人崇尚起“小确幸”“佛系”的生活状态,向往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起偏安一隅的快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虽然无可厚非,但倘若这种生活状态成了人人向往的潮流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离先哲的教诲越来越远? 庸庸碌碌的我们,是否已经活得越来越“形而下”,以致把自己活成了古代仁人志士所不屑的“器”?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应该仅仅盯着个人的安乐窝。面对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我们不甘为“器”!我们应该胸怀大志,应该勇于跳出舒适区,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甘为“器”,亦当“器”。做一名心怀天下、不囿于“器”的“君子”,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得学习“器”的盛纳万物、兼容并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包,就是要求我们如“器”之容量广博、博采众长、不计得失。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又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为自我发展练就不凡的“器量”。包容外物,也要盛纳自我,将学到的知识本领化为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品质素养,为成为“国之重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要将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不断扩展自己,充实自己,成大器,成重器!Z

猜你喜欢

不器君子孔子
“君子不器”对教师成长的启示
不器
《“君子不器”钟表》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论语》知多少?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