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民间线缝皮靴的工艺文化探究

2019-07-24刘金莲

艺术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皮靴工艺结构

摘 要:沿新疆线缝靴的工艺发展轨迹,对民间线缝皮靴工艺展开实地考察,对民间线缝靴的材料选取加工、设计构思、制作过程、缝合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与研究。“取材天然,结构合理,制作环保”是新疆线缝靴的三大典型工艺特征。传统线缝靴的皮料、黏合剂、缝合线和染料来源于家畜、粮食、植物和矿物,利用生物酶鞣革、线缝为主要的制作工艺,人体工效学原理始终自发性地贯穿帮面、鞋跟、鞋底和鞋掌的设计。

关键词:线缝;皮靴;工艺;结构

1 靴子的分类

靴子是我国传统足衣中的主要样式之一,靴的诞生之地是西域和北部,主要流行地区在西部、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即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1]皮靴按照靴靿高低分为高靿靴和低靿靴,按材质分为皮靴、毡靴、布靴和缎靴等。

皮靴:古称“络鞮”,《汉语词典》注释:“皮制长筒靴。鞮,革履。”新疆地区传统皮靴材质多以牛皮、马皮、骆驼皮为主,结实耐用,可御寒和防水,利于骑射。《释名·释衣服》记载:“靴,跨也,两足各以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从春秋战国的赵武灵王开始,皮靴在汉族沿用至今。[2]皮革良好的成型性是其他材质无法比拟的,直至今日,皮革的成型性仍是所有天然材料中最好的。

毡靴:是用洗净的羊毛擀制的一种冬鞋,有粗毛与细毛之分,粗毛毡靴厚实耐磨,细毛毡靴轻便暖和。传统毡靴的靿都较高,鞋底擀制的比帮面更厚、更坚实。全毡靴俗称“毡筒”,也有皮、毡复合式的靴,大部分靴底为皮底。

布靴:用布制作的靴子,这种靴子在新疆的使用较少。

2 新疆地区靴子的历史演变

如表1所示,在夏商或更早以前的先民就已经穿皮靴了,并脱离了用兽皮直接裹缠足部的蒙昧时期,帮面设计也日趋合理化,镶拼制作鞋帮的工艺构思与现代皮靴设计构思一致。这种结构和工艺绝非偶然现象,从大量的出土文物来看,当时的西域民族已经普遍掌握了制鞋技巧,并选用兽皮的不同部位制作皮靴的部件,厚实的牛皮为底、柔软的皮料为帮,甚至懂得将多层牛皮叠加来增加靴底的厚度。帮底分离使皮鞋的结构更合理,更好地与足部拟合。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皮靴帮面材料选取更广泛,搭配更灵活,出现了皮毡复合皮靴。靴面刺绣图案日渐丰富,色彩多样、技艺娴熟。反绱工艺将这种结构和工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直至隋唐时期的六合靴,继承了镶拼制作靴帮的工艺,并进一步完善其结构,后世历代基本都沿用唐代六合靴的工艺和形制,同时靴的穿着得到了全社会范围的普及,尤其是乌皮六合靴。元明清时期皮革加工技术的进步,推动了靴子的设计趋于多元化,取材更丰富,工艺已接近近代。“帮底分件”“帮面镶拼”“反绱工艺”是新疆靴子制作工艺的显著特点。鞋履帮底分件的优点:一是强化功能性;二是改进了工艺,主要体现在帮件的舒适功能和底件的耐磨功能两个方面。[2]帮面镶拼改善了靴面造型与足部的拟合度,反绱工艺的缝合牢度更大,工艺科学。三者之中当属西汉时期发明的反绱工艺成就最大,直至今天,国内外线缝鞋制作中依然在使用此技术。

3 线缝靴结构特点及工艺分析

清朝废舄之前,我国民间靴子各部件之间主要靠线缝连接。新疆传统线缝靴在服饰历史发展长河中与中原汉族和中亚各民族长时间接触及相互影响之下,不断汲取各民族的元素,丰富自身艺术表现内容,不断完善靴子的结构设计,工艺技巧经过一代代淘洗、提炼,不断完善并发展。

3.1 制靴材料

皮料:有牛皮、羊皮、骆驼皮。牛皮粒面细致,光滑平坦,毛孔稠密且小,表皮薄,纤维细,编织紧密、坚实。鞋帮大多选用牛脊背无瑕疵的头层皮,鞋底和鞋跟大多选用耐磨的、拉力较好的牛皮重革。山羊皮和绵羊皮使用也较多,因羊皮柔软,大多用于制作靴帮。新疆牛羊皮的使用较频繁,骆驼皮的使用近年来越来越少。

毡和布:羊毛细毡和棉布、麻布也是制作靴子的主要材料,它们不仅丰富了皮靴的外观设计,在吸湿、透气、保暖、舒适等方面也打破了全皮靴的功能局限性。

缝合线:大多选用韧度大的苎麻皮捻制而成的线来缝合帮底和帮面,近代线缝靴也选用棉线和其他材料的线。

纸:选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纸张用来制作划料的纸样。

蜡:新疆传统线缝靴通常用蜂蜡和绵羊油作为渗透蜡。蜡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加皮革的光亮,也是加脂剂及防水剂,在皮料上反复涂抹,让蜡填充在革纤维之间,赋予皮革润滑与防水的作用,并使皮革具有良好的丰满性;二是为苎麻线打蜡,防止麻线毛羽,并提升它的韧度、强度和耐磨性。

鞋模:辅助制鞋的模具,一般选用木质,采得足部关键部位尺寸来制作楦头,所以模具大小因人而异,鞋楦的结构与造型合理,决定了鞋的形状和穿着的舒适度。

制鞋工具:民间制作皮鞋的工具主要包括片皮刀、榔头、剪刀、锥子、压花模具、尺子、针等。

3.2 制靴前准备

(1)皮料的处理和准备。我国制革历史悠久,远在周代就设有专门管理制皮和制革的“皮官”。原始的兽皮软化方法有三种:一是借助唾液浸润酶化,用口嚼牙咬的办法来鞣制兽皮;二是将涂抹了动物脑浆、骨髓或油脂的皮放在太阳下照射,然后用手反复揉,使生皮变软;三是使用檞树皮汁液浸渍兽皮,使其软化。[2]新疆民间鞣革普遍使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油脂法,将除毛去脂的毛皮浸泡后,将酥油均匀涂抹于皮料上,打卷系扎紧实,使油脂浸透入皮,反复用手揉搓,最后用刀修整皮革正反面;二是植鞣法,主要用于鞣制重革,植物鞣剂从富含植物鞣质的鞣料植物的根、茎、皮、叶、果实或果壳浸提浓缩制得。除此二法,新疆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鞣革土法。比如哈萨克族鞣革,初鞣用食盐、酸奶、秕糠等做成的鞣料均匀涂抹于内表,放在巨大的木桶里折叠闷放3~4天(或埋入牲畜圈里,利用微生物的腐化作用,放置几天),待毛皮腐软脱毛去渣,再用刀刮等物理方法脫毛,将皮料浸入盛满温水的木桶里水洗。复鞣通过人嘴均匀将水喷于皮表面并揉搓,软化初鞣未软化的部位,展平放于阴凉处。[5]新疆传统民间鞣革方法虽然各异,但是基本都利用了生物酶来鞣革,动物皮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材料,酶是高效催化剂,能促进非胶原成分的去除,有助于浸水的均匀性,使皮纤维更好地松散,并实现生物降解。

我国近代普遍使用转鼓和浆灰加工来鞣革。将动物毛皮放在木桶中,用盐水浸泡3~5天进行熟皮。一部分软化过的毛皮用于冬季皮鞋内部保暖,另一部分人工脱毛后,将羊皮放入转鼓进行鞣革。但是这种熟皮鞣革的方法,污染排放率极高。熟好的皮打磨后上色,一般采用的染剂均是取自自然的矿物和植物染料。皮革原料本身上染率较低,并且不同的染料具有不同的吸收速率,很容易引起成革的色泽不一致问题,染料的染色行为主要取决于染料及被染色皮革的电荷性质,这其中涉及的物理和化学知识较多,新疆的皮革加工艺人掌握了一整套独特的利用动植物酶作用进行染色的技巧。

(2)制作靴楦,设计样板。量脚:制鞋工匠要测量顾客足部关键部位的尺寸,将顾客的脚放置在干净的白纸上,量取趾骨围度、跗骨围度、脚腕高度、脚长。

制作靴楦:依据所量尺寸仿照顾客脚型用木头制作成鞋的成型模具,该模具也称为鞋楦,是脚的“模特”。靴楦有整体鞋楦和分体鞋楦两种,新疆游牧民族设计的楦底符合足底形状,足与鞋底接触面较大,鞋内的压力分布均匀,分散了足底压力。

鞋子的款式设计:在楦头和靴模上设计出分割线→拓样→取样→修改曲线→加放出缝份儿和绷楦裕度→裁出样板,靴子的纸样为后期划料做准备,样板设计的合理与否、取样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靴子的舒适性和审美。

3.3 线缝靴的缝制

(1)靴面的制作。选用鞣制好的柔软牛羊皮制作靴面,将纸样配齐铺料、划样,如图1,将纸样铺在皮料上,裁出鞋面和鞋底纸样。然后,用冲子在鞋面上冲出小孔或者利用压花工具在鞋面上压出凹凸不平的花纹。如图2,用片皮刀在皮料镶拼边缘处片出坡度,然后依次缝合好鞋面,皮料衔接处两块皮料片皮的方向相反,保证皮面拼缝后光滑平整。给鞋面配置里层(鞋里一般使用鞣制过的柔软羊皮,防止磨脚)。将缝合好的鞋面包裹在鞋楦上,先用鞋钉在鞋头、后跟、两侧固定四颗钉子定位,然后用钳子拉拽鞋面在鞋楦上用鞋钉固定形成立体的造型,俗称“绷楦”。

(2)靴底的制作。选用硬质未揉搓的重革作为靴底,既耐磨又防止砂砾硌脚底。靴底有多层与单层之分,图4中的a图为新疆蒙古族靴,靴底类似中原妇女的千层底绣花鞋。按设定好的尺寸和样式在牛皮重革上裁剪出若干靴底,对重革表面进行打磨,将糯米研磨成粉,小火反复熬制几遍成糨糊(有些鞋匠还在糯米胶或者糨糊中加入植物凝胶)。用刷子均匀地将糯米胶涂抹在打磨好的重革上,一层一层将靴底皮革黏合、风干、压实、定型。打磨皮革表面的目的是增加糯米胶的附着力,从而使黏合更紧密、更牢固。一般有全皮靴底和布、皮复合靴底两种,靴跟的制作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层层重革黏合完毕之后,用多股麻线或者棉线纳底。纳底有两种作用,一是为了进一步加固鞋底,二是为了增加靴底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滑。民间工匠利用多股麻线或棉线针迹的凹凸肌理达到改变皮革鞋底光滑的外观目的,与现代皮鞋大底上压防滑底纹的原理完全一样。人们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也兼顾审美取向,图4中b图蒙古靴底的线迹排列有序,以线当点,以点成线,以线成面,虚实结合,凹凸结合,图形简洁美观。固定好鞋底和鞋跟后,用片皮刀仔细地将边缘修整光滑。这项工作非常考验鞋匠的手艺,仅借助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了现代制鞋业很多设备加工后方能达到的效果,经由这些工序完成的靴底和靴跟不易开胶、不易脱线,结实、耐穿、不变形。这样制作的皮靴在走路时鞋底会发出独特的咯吱声。

(3)绱靴子帮底工艺。线缝硬底靴一般采用苎麻线缝合靴子的帮与底,采用反绱工艺。较之四千年前新疆楼兰出土的羊皮靴反绱工艺,现在的工艺更隐蔽、更美观,但是线的走向、系扎方式仍旧延续传统,如今的新疆线缝靴反绱工艺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注重美观,根据绱底的方向和位置的不同,分为“正绱”和“反绱”两种。“正绱”将鞋帮包在鞋楦上,正面朝外将鞋底用小钉固定在鞋楦上,再用粗线将鞋帮与鞋底缝到一起。“反绱”先把鞋底用几枚钉子固定在鞋楦上,再把鞋面反包在鞋楦上。“正绱”和“反绱”的线迹是一样的。鞋面和鞋底缝合部位加入沿条(沿条一般采用1~1.5cm宽的牛皮條),缝合前在温水中浸泡5分钟,使其柔韧延展,将沿条与鞋面缝合,一边缝合一边将固定的鞋钉启出,最后一针缝合完鞋钉也随即全部启出,如图5所示,将线头固定打结。然后,缝合鞋帮与鞋底,先用片皮刀在鞋底距离边缘1cm处割出一圈线槽,用锥子稍稍分离,以便钻眼穿针引绳,如图6所示,再用针线把鞋绳穿过扎紧。从靴底中间稍后部位开始绱起。起初针脚较疏,至前半部分特别是靴尖及附近部位时,针脚逐渐密集,针迹越紧密,拢帮效果越好,鞋尖造型越光滑越圆顺。在鞋跟位置钉上若干层皮质后跟,中间形成中空层,减缓行走时后跟所受的冲击力。

软底线缝靴的帮底缝合采用的工艺为短绗针技法。如图4中的e图达斡尔软底靴“奇卡米”,靴底包覆靴帮,针沿靴底边缘细密缝合,针距在鞋头和后尾处较细密,将靴头皮料聚拢缝合,形成光滑的圆弧造型。采用此缝合方式的靴子还有乔鲁克软底靴。

4 线缝靴结构特点

靴帮设计:靴帮分片方式多样,如达斡尔软皮靴“奇卡米”的靴帮为一片式结构,靴子结构宽大,外观简洁,通常不分左右脚,最大限度保证了毛皮的完整性。图4中的蒙古族靴、柯尔克孜族靴子和锡伯族靴子均采用左右两片式对称分法,结构合理,靴帮自中间绗缝衔接。鞋匠按照足部的外观构造处理皮料的块面关系和转折关系,分割线一般都设计在足部关节和结构转折部位,合理的转折分片关系使鞋更合脚,与足部拟合度更高。

鞋翘设计:新疆传统线缝靴绝大多数有鞋翘,一般鞋翘与鞋底呈一体造型,这种一体设计对于鞋底和鞋帮的结构配合关系要求较严格。图4中的a、b和g线缝靴均由鞋翘、鞋尖和鞋底组成,造型流畅,缝合线细密工整,靴帮皮面张力均匀,外观平整光滑。大底易弯折,使得鞋底跖趾部位具有足够的易弯折性,鞋翘设计也减小了行走时足部克服鞋底弯折消耗的能量。鞋翘造型一般都呈尖头,在男女皮靴中皆较流行。古代服饰多以裙袍为主体,为防止行走时裙袍垂边使穿着者跌倒,鞋的翘头有遮挡和托持裙袍的作用。鞋翘处于鞋的最前端,行走时如果碰到异物,必先触动鞋翘,有警示和安全的作用,另外,还具有装饰性,[2]鞋翘也是古代先民崇拜上天的一种服饰文化表现。

鞋垫设计:靴内一般都有羊皮制作的鞋垫,使鞋内底、内里具有足够的防滑移性。运动过程中足与鞋内底和内里发生相对运动,同时产生摩擦,帮面材料發生形变易造成足部在鞋内滑动,尤其在足部出汗的情况下,滑动摩擦产生热量给足部造成不适,甚至造成足部损伤,形成硬茧、足部畸形等疾病。[6]未抛光的皮革作为鞋垫,能起到防滑移的目的,且吸湿、透气性较好。

鞋跟设计:除了软底线缝靴,新疆皮靴基本都有后跟设计,男士皮靴的鞋高度多为3cm左右的中低跟,女式皮靴靴跟的高度变化较多,但一般高度在3cm到8㎝之间浮动,靴跟把足后跟的压力向前转移一部分,可以缓解足部的疲劳。

靴掌设计:为防止皮靴靴底与地面长期接触磨损,当地人从马掌中得到灵感,设计出使皮鞋底耐磨损的生铁鞋掌,不仅耐磨而且防滑。不同部位的鞋掌有不同的造型。鞋掌由生铁铸成,贴近皮鞋底的一面平滑,并有3至5个突起钉,钉旁留出孔眼,另一侧有纵横花纹,起到防滑的作用。鞋掌根据固定位置的不同,形状与大小略不相同,鞋尖部位的鞋掌弧度较大,一般有三颗钉眼。侧掌形制与鞋尖部位的前掌形状相似,略扁,一般有两颗钉眼,分别钉在鞋底两侧。鞋跟鞋掌一般有两种形式,U形和盾形。男士靴子鞋跟着地面积大,一般使用U形鞋掌,有4~6颗钉眼,女式盾形鞋掌一般根据鞋跟的大小不同,尺寸略有变化,一般有3颗钉眼。钉眼形状外大里小,呈梯台状,将皮鞋或者皮靴套在鞋拐上,用榔头将鞋钉穿过鞋掌,钉眼钉入鞋底和鞋跟内,再用小冲子对准鞋钉,将其砸进鞋掌钉眼里,使钉子表面低于鞋掌表面,防止钉帽磨损导致鞋掌脱落。钉过鞋掌的皮靴走路时声音响亮,像马蹄踏过发出的“嘎哒、嘎哒”声,新疆当地居民形象地将这种钉靴掌的靴称为“嘎哒儿鞋”。

5 结语

新疆民间线缝靴的原料、设计和工艺都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独特的制作技术水平和独特的设计审美艺术价值。材料选择天然,家畜动物毛皮是主要的材料,黏合剂来源于粮食,染料多为天然矿物与植物染料,缝合线以植物纤维为主。工艺过程环保,利用动物、植物、粮食等天然物中的生物酶鞣革,生物酶也用作染色助剂,缝合为主要连接方式。结构设计合理,按足部结构和运动规律进行帮面分片设计,为分散足部压力进行鞋跟设计,为防滑进行鞋底花纹设计,为保护鞋底使用寿命进行鞋掌设计等,无不贯穿了现代人体工效学的科学设计原理。皮料的装饰手法多样,有镂空、雕花、刺绣、镶嵌、压花、褶皱等加工手法,装饰手法各异、图案设计美观、色彩艳丽,赋予皮靴独特的艺术审美性。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中蕴含的很多科学的设计思想和工艺手段,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低碳环保的设计过程很符合现代绿色生态设计的发展理念,但是其款式陈旧、制作周期常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加快文化转型、工艺革新,将这些优秀的民间技艺传承下去,是我们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骆崇骐.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57.

[2] 岭西.鞋履形制及鞋靴史探源(三)[J].西部皮革,2010(24):50-53.

[3] 骆崇骐.我国少数民族鞋靴谈数[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3):52.

[4] 李肖冰.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46,77.

[5] 木合牙提·加海,郭泳儒.哈萨克族传统鞣革工艺技术[J].大舞台,2014(6):206.

[6] 唐振华,林伟.皮鞋勾心抗疲劳性试验方法的研究[J].中国皮革,2012(04):97.

通讯作者:刘金莲(1977—),女,山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皮靴工艺结构
暗黑诱惑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他的衣橱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论《日出》的结构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