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与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转型

2019-07-24陶晶雯

艺术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鲁迅

陶晶雯

摘 要:在民国时期,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时代大转型的背景下,书籍装帧设计从有到无,逐渐走向成熟。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同一时期中,以其明确的整体设计思维、现代感与东方神韵结合的设计理念、在“拿来主义”中追求“民族性”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推动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书籍设计;装帧;鲁迅;现代转型

0 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现代转型的背景

在之前,中国的书籍制作中并无“装帧”一词,晚清的书籍主要沿用古籍形式,样式仍为传统的线装书,内容上也以文言文为主。所谓的书籍装帧,更像是“装裱”“装潢”“装订”,主要针对书籍制作工艺。对这一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的论述:“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古时有宋本,蝴蝶本、册本,各种订式。书面用古色纸,细绢包角。标书而用小粉糊,入椒矾细末于内……折书页要折得直,压得久,捉得齐,乃为高手。订书眼要细,打得正,而小草订眼亦然……如此订书,乃为善也。”[1]说明此时的书籍艺术,还只从属于装订艺术,在书籍设计中很重要的封面设计还没有出现。

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西方先进印刷技术的传入,书籍装帧艺术逐渐萌芽并成熟。在1909年到1919年的十年间,以白话文为主的阅读需求量剧增,线装书籍逐渐被现代书籍替代,每年出版的新杂志、新书籍从百余种发展到上万种。新的语言、阅读方式、阅读群体、阅读目标,促使新的书籍设计方式出现。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文士参与制作书籍的传统,在出版业“暴起”之时,这样的传统也得到了继承。蔡元培、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等文化名人都主动参与了推动书籍装帧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1928年,在上海出版的《新女性》杂志中,丰子恺首次引用日本词汇“装帧”指代图书的封面设计。“装帧”一词逐渐成为书籍美术设计的专指名词。

鲁迅从1909年设计《域外小说集》开始,便和书籍装帧结下了浓厚的缘分。他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对自己作品进行装帧设计的第一人,一生更是亲力亲为,参与设计的书刊封面达60多个。鲁迅曾对陶元庆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2]既觉老套,势必革新。于是,他对中国旧的书籍设计面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 书籍装帧思维的转型:明确的整体设计意识

王四朋认为,“装帧这个概念既不同于古籍的裝潢,也不同于商品的‘包装。装潢与包装是附加于商品之外的东西,而装帧是精神产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这说明了书籍设计现代转型的最关键部分便是装帧思维方式的转变:将装帧设计作为书籍这一“精神产品”最终呈现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艺术设计第一人,鲁迅对此有清晰的认识。他在书籍的排版、印刷、纸张、开本、装订、插图、装饰、甚至价格制定上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整体的观赏性与书籍内容深度结合。鲁迅将书籍内容连同装帧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作品的呈现,这表现了他的格局远比同时代作者广阔。

鲁迅习惯于细心推敲、反复琢磨。即使是字体的大小、文字的样式、标点的位置、文字内容的校对,他都会从整体出发进行编排,以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开本而言,他编辑的刊物不仅有通行的32开本(如《莽原》半月刊)和16开本(如《朝花周刊》),也有25开本(如《奔流》《萌芽月刊》)和23开本(如《译文》)。“现在的杂志都是16开本,我们来个23开本吧。”[4]23开本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给人厚实的分量感。同样为23开本的还有鲁迅自费印的《毁灭》《铁流》,采用重磅道林纸印,毛边,横排,以厚布纹纸为封面,显得大方、庄严、肃重。《朝花小集》则是狭长的40开本,便于携带和随时阅读,适宜刊登篇幅不大的小品集。为纪念自己最好的朋友瞿秋白,鲁迅特地自费在日本印制其译文集《海上述林》以求达到最佳印刷效果,此书分皮脊麻布面精装和绒面精装两种,都使用了烫金字。鲁迅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的郑重与讲究,体现了他身为设计师在细节上的追求。

鲁迅曾设计了两本儿童书籍《小约翰》与《小彼得》,在封面设计上,都选择富有装饰意味、深具童趣的元素作为视觉中心。特别是荷兰望·霭覃的童话《小约翰》,实际上在1926年,孙福熙已经为这本书绘制了一个封面,为一个裸体的幼儿从海边的山脚下朝着月亮奔去。显然鲁迅对这个设计不是很满意,等到再版时,他选用勃伦斯的《妖精与小鸟》作为封面图案,并用生动活泼的字体手写了“小约翰”三个字。整本书的装帧给人的感觉轻松愉悦,贴近儿童视野,更具天真烂漫、清新温婉的童话风味。这是鲁迅对整本书做过认真的研读推敲后,深刻体悟并用装帧设计表现出来的形神的完美结合。

另一个更广为人称赞的封面设计佳作是鲁迅1923年为自己小说集《呐喊》作出的设计。暗红色的书面纸,仿佛是血迹的隐喻。黑底白字,字的四周是细细的白线框。这种镂空、阴文的形式,加上细线框的装饰效果,产生的效果有点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印章;细细一看,却让人感到阴暗压抑,生出“铁屋子”的联想。最具设计感的是鲁迅精心打磨过的“呐喊”二字:两个偏旁“口”偏上,喊字右半部分的“口”刻意居下,三个上宽下窄的“口”,组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加强了标题文字的象形功能,正如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张开嘴,发出发自内心的呐喊。如此简洁有力、意味深长的设计,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反映出鲁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理解。鲁迅正是借助设计思维,利用书籍装帧将他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传达给观者。

明确的整体意识和主题性,是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工艺美术的典型特征,凭借广阔而深刻的艺术思考,鲁迅奠定了中国书籍装帧的新格局。

2 装帧理念的转型:现代感与东方神韵的结合

以发起五四运动的1919年为界,中国逐步进入“现代”历史进程。然而现代并非仅指时间线上的某个节点,更意味着风云际会、文化交融、新旧之交的时代浪潮。主张个性解放、人性张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新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书籍装帧,这种理念可以概括为:对“现代感”的追求。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装帧鲁迅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鲁迅《自嘲》句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