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工业城市的“城市双修”探索
——以湖北荆门为例

2019-07-24李洪澄

中国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荆门生态

李洪澄

白伟岚*

熊 筱

张 峰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转型期,从以往的粗放式快速增长模式逐步向低碳、生态、环保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李克强总理做出了“要通过实施城市修补,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恢复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的指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概念自此产生[1],“城市双修”成为当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

荆门市作为“三线”时期建设的工业代表型城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抓住了“三线建设”机遇,国家在荆门市投资兴建了荆门炼油厂、三三零水泥厂和荆门热电厂等大型企业,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大县逐步成长为重工业城市,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但随着近些年工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空间布局混乱、废弃地荒置等“城市病”不断凸显[2],成为制约城市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因素。

1 “三线”建设的城市特点

1.1 历史特点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在中共中央“靠山、分散、进洞”政策指导下,完成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因此,工业建设的项目多选址在自然环境隐蔽的山区。

1.2 生态环境

“三线”建设时期的城市企业主要以采矿业、制造业、重化工等工厂企业为主,其中,采矿企业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原材料开采,如采石、开矿等,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仅破坏了自然山体和植被,而且也形成了采矿塌陷区和采石宕口,导致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制造业、重化工等企业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其中的酸性、碱性、毒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径流和大气扩散会污染水、大气、土壤及生物环境,其影响的区域远远超过了工厂区的范围[3],严重损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图1 荆门城市区位图(引自《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3 城市棕地

“棕地”一词最早于1980年在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提出,是指已经开发、利用过并已经废弃的土地[4]。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产业升级,位于“三线”城市中心区或近郊的大量传统工业企业搬迁或关停,部分老旧工厂则成为城市棕地,这些棕地主要以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为主,隐蔽性强,具有不确定性、潜伏性和项目周期长等特点,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品质。

2 国内外工业型城市修复的相关研究

2.1 国外工业城市的发展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起,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提升城市生活质量,许多工业型城市就开展了将棕地转化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4]。美国联邦政府发起的“棕色地带”再开发计划,不仅限于治理城市中被闲置、造成环境污染的工商业设施,更重要的是在治理过程中,确保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5]。其中,西雅图煤气厂通过对污染土壤的治理、中央公园的打造等改造措施,将原有的大型工业棕地成功改为城市绿色空间,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也带动了社会经济效益[6];欧洲则通过区域范围内的规划、公私合作治理等方式对工业城市进行规划改造,如德国鲁尔区在区域复兴中设立自然保护区,对大气、水体、煤山、植物生境系统采取生态修复措施,从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为发展新兴产业和开展旅游创造新的条件[7]。

表1 国内外案例分析

2.2 国内工业城市研究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业城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探索时期,其中,徐州作为起步较早、转型较快的重工业型城市,成功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其通过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修复工作、理顺工作机制[8],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以生态转型带动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改变了徐州“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面貌,成功转型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园林城市(表1)。

3 荆门城市问题评估与识别

3.1 荆门城市概况

荆门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湖北省中部,汉水、漳水间的丘陵地带,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有“荆楚门户”之称(图1)。新中国成立后设荆门县,城区发展速度缓慢,到20世纪60年代末城区面积达到4km2;随着“三线”建设,一批中央、省、地区大中型企业陆续落户荆门,极大地推动了荆门城市建设的发展,到80年代初,城市规模达到7.5km2;改革开放后,1983年荆门升格为省辖市后,城市建设有了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中等城市规模,由于北部用地条件的限制,城市发展不得不跨越虎牙关这一瓶颈,向南拓展,形成“两山挟城”的哑铃型格局[9]。

3.2 生态问题评估

3.2.1 山体评估

荆门中心城区的山体,受采矿及城市无序建设侵占的影响,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形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受破损的山体长期地表裸露(图2),加剧了人地矛盾,并逐步演化为“石质荒漠化”。据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显示,目前荆门“石漠化”呈现出“局部治理、总体加剧”的趋势,石漠化土地总计2 593.6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2%。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895hm2、中度569.8hm2、重度278.9hm2、极重度849.9hm2(表2)。

3.2.2 水质评估

目前,荆门城区河道的水质环境较差,除作为城市水源地的漳河水库常年保持在Ⅱ类地表水质标准外,竹皮河、杨树港等城市内河水质为Ⅴ类和劣Ⅴ类,局部水域水质发黑发臭,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河道驳岸硬化现象普遍,除总干渠、四干渠、三干渠外,汉江重要支流竹皮河,在建成区内基本也是硬化驳岸,硬化的驳岸割断了驳岸土壤和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无法生长植被,降低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3.2.3 棕地评估

荆门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共计有基础材料生产行业50余家,主要分布在荆门市西北部,目前,以葛洲坝水泥厂为主的企业,大部分已经关闭了老厂区的生产线,启动异地搬迁改造工作,但由于土地使用权限及资金的问题,搬迁后的工厂区域一直处于荒置状态(图3),规划作为生态林建设的区域,并未进行生态修复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难以得到改善,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3.2.4 绿地系统评估

根据2015年数据统计,荆门市绿地率为33.76%(表3),人均公园面积10.45m2,荆门城市绿量足够,但布局有待提升,总体呈现“南北割裂、南少北多”的格局。北部公园绿地主要集中在东宝山“绿核”附近,包括东宝山公园、千佛洞植物园、龙泉公园、天鹅湖水上公园等,南部大型的公园只有凤凰湖湿地公园和生态运动公园,小型公园缺乏,公园绿地的均好性还需增强。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高压走廊旁防护绿地缺失,不能满足污染隔离和安全防护的需求。

图2 山体现状图

图3 棕地现状图

3.3 生态问题空间识别

荆门目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提升,山、水、棕、绿等生态方面的问题突出(图4),应结合城市的生态格局进行分析,划定生态控制红线及功能分区,对不同受损区域空间,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同时,结合城市产业转型,对位于生态敏感区的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企业入园”[10],对重化工企业进行技改升级,做到控源减排、“标本兼治”。

3.4 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3.4.1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

荆门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受“三线”城市建设的影响,缺乏系统性与均好性,大量设施依附于工业区,集中在主城区的西北部,尤其是高档次、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在造成很大的用地和交通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服务半径的重叠和服务能力的浪费,掇刀区、东宝区内的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严重不足,设施的种类和数量都急需改善。

3.4.2 交通南北不通畅

荆门市城区受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影响,形成了“两山挟城”的格局,南北跨度长达18.6km,东西跨度为9.6km。南北向的城市道路仅有白云大道、象山大道及尚未开通的阳光大道,数量有限,城区南北向交通距离过长,客、货运流量相对集中,导致南北向道路,特别是北城区象山大道和白云大道交通压力大,早晚出行高峰期间极易产生交通拥堵的现象;城市东西向的道路受山体影响,路网中断头路数量较多,也降低了城市交通的可达性。

表2 荆门石漠化现状分布

表3 荆门绿地公园现状分析

图4 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

图5 荆门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图

图6 荆门生态控制线图

图7 规划策略图

3.4.3 历史文化街区缺乏保护管理

荆门作为湖北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明显陵、楚汉古墓群、屈家岭文化遗址等文化古迹,主城区有民主街(文化宫)和龙泉公园2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荆门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中,忽视了历史街区及历史建筑所承载的精神与历史价值,缺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范化的管理,曾经的历史空间格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3.4.4 市民满意度调研

通过对市民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发现,荆门城市居民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绿地保护与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发展高铁,发展特色休闲产业、调整产业格局,改善水环境与水安全,优化便民配套设施,打造荆门文化特色几个方面的关注度较高。其中,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改善道路、提升绿地等方面的需求较高。

4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荆门城市的地域山水格局特征,选城市规划区2 035.22km2作为研究范围,对中心城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在构建了以水生态、雨洪、生物栖息地、地质、乡土文化与景观5个约束层及15个指标层评价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荆门水网密布的特点,应用了MIKE系列模型软件,进行雨洪安全评估(表4)。

4.2 生态安全格局的综合构建

叠加水生态、雨洪、生物栖息地、地质、乡土文化与景观安全格局五大类因子,得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结果。根据生态敏感性等级的高低,将结果划分为底线、满意和理想安全格局3类。底线安全格局内为植被覆盖度较高、可视性较好、具有乡土文化遗产价值的山体,海拔400m以上的南坡等敏感区,以及河流、湖泊、内涝高风险区等,占总面积的24.94%;满意安全格局内为山体植被和水系周边的缓冲区域,占总面积的21.41%;理想安全格局内主要为植被覆盖率较低、地势平缓的建成区和农田基质,占总面积的53.65%。底线安全格局是保证荆门市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应执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图5)。

4.3 生态控制线的划定

荆门主城区生态控制线是以规划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的结果为主要参考依据,将底线安全格局的范围作为荆门生态控制线的重点空间,同时结合城市山体、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进行合理划定,重点分布在城区的西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图6)。

5 规划策略及项目筛选

5.1 规划策略

5.1.1 生态修复策略

生态修复方面,以“生态缝合、绿色渗透、蓝绿相连”(图7)为主要的修复策略和手段率先修复生态控制线内的区域。其中,荆门的生态修复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规划通过对生态基底进行修补,恢复荆山原有的山体脉络和水系廊道,提升物种的活动空间与生存环境,完善城市组团之间的绿色走廊、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带等绿色基础设施,阻止试点区内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另一方面,结合荆门正在实施的“绿满荆门”建设,将具有自然肌理的生态绿楔渗入城市内部,扩展自然斑块区的生态边界,串联周边零散的生态斑块、公园绿地、棕地等重要空间,完善城市的绿地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表4 生态安全格局标体系构建

5.1.2 城市修补策略

城市修补方面,主要从“提升城市风貌、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城市老旧社区、改善绿色出行条件”入手开展修补工作,城市修补需要结合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合理推进。道路整治方面,通过增加沿线区域支路巷道路网、打通断头路以及分流主要道路的拥堵节点,缓解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结合城市整体风貌的规划和设计要求,开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历史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作,保护城市传统肌理,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优化城市老旧社区,通过完善老旧社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建设街头游园等,提高居民生活的获得感。

5.2 重点项目

荆门城市双修的项目库,一方面参考总体策略,另一方面则需要结合荆门自身的3年城建计划进行合理筛选。生态修复以“山、水、棕、绿”4种类型为重点方向,打造“一河(竹皮河)、两山(东宝山、象山)、一廊道(虎牙关)”的重点生态修复项目,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山体、水体,修复和再利用城市的废弃地,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等生态空间布局;城市修补贯彻“以人民的需求为核心”理念,以提升城市风貌、改善城市绿色交通、保护历史文化、优化城市老旧社区为主要任务抓手,初步形成针对性强、落地性高的城市双修重点项目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业型城市“双修”的必要性

我国城市已经逐步从快速城镇化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城市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城市病”[11],城市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全面、系统化地识别问题、解决问题[12]。“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城市已经在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历史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以城市双修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修复调整。一方面,解决工业城市对生态本底常年污染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提升居民生活的满意程度。

6.2 规划方法的探索

本文重点对荆门“双修”工作中生态修复的规划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城市的山、水、棕、绿4类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普查识别,提出了水生态、雨洪、生物栖息地、地质、乡土文化与景观5大类15项指标因子,系统构建了荆门城市规划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科学划定了城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精准筛选了城市生态修复项目清单,形成了“问题识别→网络构建→任务筛选”的初步技术方法。

6.3 关于城市双修工作的思考

一个城市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并不能通过一项规划、几个设计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实现,城市双修应该是“以规划为纲领、以民生为根本、以转变发展理念为方向、以项目为落地载体”推动城市从增量发展转向集约高质量的存量发展。城市双修的规划应该具有“普查性、针对性”,通过大量的基础调研、民意调研以及大数据报告,来全面系统地分析城市的阶段性问题,从表征现象剖析本源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规划策略与方案,从而实现“精准化设计”,达到以点带面、盘活全局的效果。

城市“双修”在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基础之上,更应该关注体制机制的建设。近几年,“海绵城市”多以设计院全周期的“陪伴式”规划服务为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了模式,也收获了经验与教训。“城市双修”讲求治理城市病,不同于新区的拉路网、盖高层建设,因此,也应该学习借鉴“海绵城市”的规划服务方式,使城市规划师与管理者“同谋、共生”,理顺工作关系,建好体制机制,抓准问题关键点,并且一以贯之地落实下去,最终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

猜你喜欢

荆门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渡荆门送别》引发的幽思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Study on the Phenomena of Non-fluent Repetition i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repared Oral English Output
飞行嘉年华 燃情不知秋 2018荆门爱飞客飞行大会紧张筹备中
《李白·渡荆门送别》
金秋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