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遗背景下的中国自然遗产潜力评估

2019-07-24吴桐雯

中国园林 2019年6期
关键词:遗产地世界遗产遗产

吴桐雯

李江海*

闻 丞

截至2018年7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53项①,是世界第二的遗产大国,由于前期缺乏对世界遗产理论、发展趋势的充分研究,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的价值亟须基于翔实数据,在世界公认的方法框架下对其代表性和均衡性进行综合评估。另一方面,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性专题研究报告、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世界遗产委员会申遗文件①,目前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缺乏明确且定量的评估手段,标准的应用不具有系统性和严格性,因此多年来突出普遍价值的应用评估受到了很大限制,给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地的评判带来诸多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意在建立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估的策略,基于资源数据库,采用世界遗产公约和遗产申报操作指南框架,对中国各地进行自然遗产潜力区价值评估。基于世界遗产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价值评估框架,把全国分成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3个次级潜力区单元,重点结合世界遗产中心预备清单和全球的世界遗产申报策略和趋势,为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技术提供理论框架,提出我国自然遗产优先申报战略及预备名录更新。

1 自然遗产潜力区OUV评估标准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概括为4个方面①:景观美学价值(vii)、地球科学价值(viii)、生态学价值(ix)和生物多样性价值(x)。如果遗产符合以上一项或多项标准,委员会认为该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成为评选世界遗产的主要依据。根据2018年世界遗产中心统计数据,世界自然遗产中标准vii使用次数最多,标准viii使用次数最少(图1),从填补空白的申遗策略角度出发利用标准viii申遗更具优势。

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第49段①,突出的普遍价值被定义为罕见的、超越了国家界限的、对全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均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的文化或自然价值,突出普遍价值也是世界自然遗产评估的标准和依据。如何按照申遗要求,准确评价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申遗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在繁杂的潜力区中遴选出具有完整性的自然遗产[1]。准确认识和提取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工作。

图1 世界自然遗产4项评估标准的使用频率(截至2018年6月)

1.1 比较分析方法

利用全球对比的方法提取和评估OUV,是在世界公认的方法框架下对潜力区的代表性和均衡性进行综合评估②。全球对比首先要借鉴国内外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类似潜力区,或者和名录上已有的遗产地相互比较,分析凝练出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的突出普遍价值。比较分析的目的首先是确定《世界遗产名录》中是否还有可以接受所申报的自然遗产的名额[2],其次论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然遗产将来不会有带有类似价值的其他遗产进行申报。对遗产价值的突出性评价,需要在不同的比较主题下进行,因此对每一项可能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3],都应在其相关主题下进行同类型遗产的比较研究,比较中要概述提名遗产和类似遗产的相似性以及所申报遗产如何突出。比较分析的评估框架是全球性的,因此需要将所申报的遗产与世界其他地区存在的类似遗产进行比较,而不是仅仅对比所涉及国家地区内的遗产。

图2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OUV评估与潜力区筛选策略(截至2016年5月)(作者绘)

1.2 3个评估步骤

比较分析的方法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所认为的典范,在评估自然遗产方面可以广泛推广,具体步骤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建立评估标准:确立标准的基础是《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给出的用于评估自然遗产价值的4个标准,提取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2)选择其他相似重要的遗产地进行对比分析:在全球范围内筛选相似评估标准的目的地,此后根据具体环境,除去不符合至少一个标准的,最终选出几处最具竞争性的遗产地。

3)进行评估,给出分数:根据标准对几处地点进行评估,使用评分系统,根据自然遗产评估因素的实际情况给出分数。

1.3 数据来源

采用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系统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工作文件、IUCN世界自然遗产战略研究报告、IUCN评估报告,对全球世界自然遗产进行全面科学解读和典型案例研究,依据价值要素间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价值评价因子。以世界遗产全球地质、生物、美学框架为依托,搜集国际遗产地、提名地和资源分布数据集,汇总中国资源数据集,以及IUCN对各类地质地貌遗产地专题研究的指导文件(生物化石、洞穴-喀斯特、沙漠、火山、海洋)、地区性世界遗产研究(如中亚)、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完整性等研究文件,完善补充地质地貌类的我国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名胜区等)的基础数据[4],从全国和全球2个尺度上,进行同类资源的区划研究,查明相关的地质地貌资源价值及其演化发育过程。

2 中国自然遗产OUV评估框架

参照IUCN美学评价体系,依据生物景观、地貌景观等价值构成,构建美学价值评估框架;参照世界遗产全球地质分类体系及其分布特征,依据地质演化过程、典型类型地貌等价值构成,构建地学价值评估框架;综合分析世界生物地理省区划、世界自然基金会(WWF)G200生态区、保护国际(CI)认定的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等,构建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估框架。下面结合世界遗产全球地质框架、世界遗产生物生态学价值分类体系和IUCN美学价值评估方法,尝试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从而为世界遗产潜力区的筛选提供更为直观的科学依据。研究思路将世界自然遗产4项评估标准分为更系统的几个指标,给每个能代表突出普遍价值的各个指标进行打分,并对各项求和,得分高者考虑入围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清单。结合我国实际,尝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估方法,并以此指导对自然遗产的筛选工作(图2,表1)。

图3 以地学价值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清单的地质遗迹类型(截至2018年6月)

2.1 中国自然遗产地学价值评价框架

以世界遗产全球地质框架为依托,结合13类地学价值评价主题(构造、火山和火山系统、山脉系统、地层、化石、河湖三角洲系统、洞穴/喀斯特、海礁/岛屿、海岸系统、冰川和冰帽、冰期、干旱和半干旱荒漠系统、陨石冲击)[5],以及地球演化史、生命记载、地貌演变中的地质过程和显著的地质地貌特征等评价因子,构建自然遗产地学价值评价框架。IUCN已经就地质类自然遗产进行了一项全球性的专题研究,该研究对OUV提炼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帮助我们对地质遗产13个不同的地质专题分组(图3)。

根据基础研究数据结果,依据遗产公约和遗产申报操作指南,查明潜力区突出普遍价值、遗产类型、资源特征、完整性,地学类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估时需要考虑如下问题(表1)。

1)遗产地是否跨越了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地质时期有多长?

2)遗产地是否独特?是否代表了某个特殊地质时期或某一类地质地貌类型的典型样本?遗产地的地质价值是否足够突出?

3)其他地区是否存在类似遗产地,使这些互相关联的区域可以一起构成某个时空范围内的一个整体,即单独就一项遗产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否足够?是否要考虑系列申报?其规模能否确保完整地表现出体现遗产价值的特征和过程[6]?

4)该遗产的重要性是否具有国际水平?遗产地是否为可以体现地球演化关键步骤的唯一地点,即是否进行过全球范围内的对比?

5)是否存在与该遗产地相关的其他现代地质作用正在影响遗产地的价值,即遗产地价值是否受到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影响?它的保存情况如何?

6)所代表的地质地貌价值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某个特定地质时期的面貌,即遗产地所反映的地质价值与当时的古环境有多大联系?

7)该遗产地的完整性以及保护管理条件如何?是否受到发展的负面影响或被忽视?

以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按照我国生态环境基本单元(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进行中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

2.1.1 西北干旱区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研究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生态系统(生物区系、生境区、动植物多样性、脆弱生态等)和地质地貌(山脉、河流、湖泊等)资源的特征、类型和分布,建立我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干旱地区的自然遗产潜力区数据库。该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山盆相间的地貌格局造就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拥有世界最大的温带荒漠区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分布众多的高山、雪峰、冰川和特色鲜明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具有极高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潜力。通过实地考察,从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生物生态、自然景观与自然美、人类活动与历史等方面开展西北干旱区自然遗产资源科学基础研究。立足于以上数据库,重点研究山岳冰川、荒漠景观、干旱生态系统、野生动物栖息地等OUV表征要素,并依据已有预备清单,首先入手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胡杨林、中国阿尔泰山、敦煌雅丹群、新疆雅丹、管涔山-芦芽山、巴丹吉林沙漠、中昆仑等典型案例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究。

2.1.2 东部季风区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研究

东部季风区自然遗产类型主要包括河流湖泊类、草原湿地森林类、海岛海岸类、化石类、火山类等,研究分析我国华北(天津、山西、河北、山东)和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自然遗产潜力区的生态系统和地质地貌资源特征、分布和变化情况,并建立价值资源数据库。结合东部季风区遗产类型丰富的特点,以全球视野列出可能的地质遗迹类遗产预备列表,探讨海岸、河口、三角洲、海岛等自然遗产潜力区申报的可能性,开展已有世界自然遗产地系列申报、拓展申报研究。重点研究温带草原、森林、湿地等IUCN鼓励优先申报的地貌类型,三角洲、海岸、海岛等自然遗产地空缺类型。根据世界遗产中心已有的预备清单,首先重点开展呼伦贝尔地貌景观及古代少数民族发祥地、渤海湾和黄海海岸、太行山、长白山垂直植被和火山地貌景观等地的自然遗产价值评估。

2.1.3 青藏高原区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研究

对西南及青藏地区自然遗产潜力区的突出普遍价值、遗产类型、自然遗产资源完整性、遗产均衡性、特有地域性特征、申报优先顺序进行科学评估,提出西南及青藏地区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顺序和申报技术路线。青藏高原自然遗产潜力区分布众多极高山峰、高原湖泊、冰川地貌的西藏、青海地区,涉及3个CI认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云南、四川、藏东南,发现大量三叠系海相爬行动物化石群的黔东南地区等。青藏高原区自然遗产类型主要包括山岳冰川类、生物生态类、喀斯特类、化石类、河流等,立足于以上数据库,结合世界遗产中心发表的已有预备清单,重点开展青海湖、神山和圣湖风景名胜区、贵州三叠系海相化石群等地的遗产价值评估和申遗潜力的案例研究。

表1 世界自然遗产地学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突出普遍价值评价框架

图4 与美学标准vii有关的自然遗产评估标准在1978—2017年间的百分比变化趋势(截至2018年6月)

图5 生物生态类自然遗产潜力区空间识别的数据(作者绘)

2.2 中国自然遗产地美学价值评价框架

结合自然遗产美学价值要素的特征(景观单体的规模、形态、色彩,景群的丰富度、协调度、差异度)和属性(独特性、稀有性、典型性、原始性)、IUCN美学价值评估方法理论,以及地貌景观、生物景观、美学重要性等美学评价因子,构建自然遗产美学价值评价框架。

由于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学评价标准缺乏明确且定量的评估手段,美学标准的应用不像其他3条自然遗产标准那样具有系统性和严格性,因此多年来这一标准的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图4)。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目前美学标准的定义包括2条重要的内容:1)绝美的自然现象;2)具有特殊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对两者的解释由2011版的世界遗产提名资源手册提供③,标准vii的第一个概念“绝美的自然现象”,往往可以客观地衡量和评估,例如最深的峡谷、最高的山脉、最大的洞穴系统、最高的瀑布等,然而第2个概念“独特的自然美和美学重要性”却是很难评估的,虽然认识自然美景的美学概念有很多种方法,但现在国际上还没有出台一种普适的美学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在使用美学价值进行自然遗产评估时,应尽可能地将自然风景的美学价值用可测量指标表述出来以及进行比较。另外符合美学价值的自然遗产景观评价体系大有不同,因为当地审美条件下的自然遗产美学价值并不具有全球代表性,它与当地文化和历史形成密切相关,使用时应注意区别④。

2.3 中国自然遗产地生物生态价值评价框架

结合世界地理生物群区分类系统、世界自然基金全球200生态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全球生境分类、国际保护组织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国际鸟类保护组织地方鸟类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中心(250 CPD),以及生物区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等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价因子,构建自然遗产生物生态学价值评价框架(图5)。开展GAP分析,建立价值评价逻辑树模型,通过空间叠加分析、PCA分析和CANOVA排序等技术方法,基于历史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筛选我国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

3 中国自然遗产潜力区筛选:挑战与机遇

立足于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对中国自然遗产进行全面的案例解读和研究。以全球视野列出可能符合OUV评估标准的自然遗产地预备列表,重点探讨海洋类世界自然遗产(海岸、河口、三角洲、海岛)以及西部北部地区申报的可能性,根据世界遗产中心已有的预备清单,首先重点开展呼伦贝尔地貌景观及古代少数民族发祥地、渤海湾和黄海海岸、太行山、长白山垂直植被和火山地貌景观、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胡杨林、中国阿尔泰山、敦煌雅丹群、新疆雅丹、管涔山-芦芽山等、青海湖、神山和圣湖风景名胜区、贵州三叠系海相化石群等地的遗产价值评估和申遗潜力的案例研究。其次需要对中国具有遗产价值的生物生态资源、地形地貌和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空间建模和加权叠加,对数据空白区进行实地调研,方能形成明确的预备清单地点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优先排序。

图6 不同组合的世界自然遗产评估标准使用情况(截至2018年6月)

3.1 空白地貌类型优先

潜在遗产建立在与全球和我国已有世界自然遗产及双遗产的对比分析上,如今遗产地属于基础地质遗迹、水体景观、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类型较多,海洋遗产将有利于填补空白欠缺、增加申报自然遗产的成功率,如渤海湾和黄海海岸。如果某自然遗产地不属于空缺申报类型,而是属于现有数量较多的遗产类别,则需要对该类别现有的遗产地类型进行再进一步的分析比对。例如《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岩土地貌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虽然数量很多[7],但是隶属于这一类型的沙漠景观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却很少,在现有的世界遗产中,沙漠景观地貌仍是一处重要的空白,尤其是沙漠景观中最有特色的风成特点,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高的沙漠之一,二者申报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3.2 低代表地域优先

地域分布不均衡也是我国遗产申报问题之一,我国已有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不均衡、资源类型单一、完整性不强、南多北少、地域分散。在我国已申报的16项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中,仅有一项“新疆天山”分布在西北地区,其余均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南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出现明显的“南多北少”。在立足突出普遍价值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全球战略中提出的低代表性类型,改善框架本身的不均衡。

3.3 使用频率少的评估标准优先

在世界自然遗产4项评估标准的使用过程中,以标准ix和标准x两者组合申报的使用次数最为频繁(图6),说明很大一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都符合生物生态过程的评估标准,其次标准vii和标准viii,标准vii和标准x,标准vii、标准ix和标准x使用频率也相对较高(大于20次),今后申遗时如果有同样的突出普遍价值优先级,应注意尽量避免类似评估标准的组合,但标准viii和标准ix、标准viii和标准x的组合应用次数非常低,今后遗产潜力区筛选时可以优先考虑。

4 结语

基于世界遗产地质地貌、生物生态、美学价值评估框架,把全国分成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3个次级潜力区单元,采用遗产公约和遗产申报操作指南框架,建立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OUV定量评估方法打分系统,对中国各地世界自然遗产潜力区价值进行筛选。

致谢:感谢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杨兆萍、徐晓亮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蔚东英老师给予本课题的大力支持,感谢北京大学陈耀华、李有利、江大勇、孙作玉,中规院于涵老师在野外考察期间给予的悉心指导!

注释:

① 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7年版)”。

② 引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文件“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评估标准(2008年版)”。

③ 引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文件“世界沙漠景观遗产(2011年版)”。

④ 引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文件“世界自然遗产标准七的应用(2013年版)”。

猜你喜欢

遗产地世界遗产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遗产怎么分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