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德华·蒙克:孤独时的呐喊

2019-07-23纳坦

世界博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蒙克奥斯陆爱德华

纳坦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是美术史上最令人难忘和最具标志性的面孔的创造者,表现主义艺术之父,被誉为挪威的凡·高。但在种种标签之下,蒙克到底是谁?大英博物馆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携手献上英国45年来最大规模的蒙克版画展。大展已于4月11日揭幕,将展至7月21日。此次展出83件艺术作品,其中50幅版画来自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揭示艺术家的创作与人生。

在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蒙克创新的技法,以及他对色彩和黑暗题材的大胆运用,并探究这些作品是如何与当时人们日渐转变的心态和观点产生共鸣,从而使蒙克成为最早的真正的现代艺术家之一。

爱德华·蒙克。

初登画坛

爱德华·蒙克,1863年出生于挪威南部小镇洛登,蒙克的父亲是一位军医。彼时,子承父业的观念非常普遍,但父亲看到蒙克并没有成为医生的天分时,便退而求次希望他能成为工程师。

纤弱敏感的蒙克从小喜欢安静地画画,绘画跟作为工程师需要绘图这点有很大关联。在他16岁时,蒙克以成为工程师为目标,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奥斯陆旧称)学习,两年后退学专攻绘画。

蒙克受教于自然主义画家克罗格,并在20岁时就参加了克里斯蒂安尼亚秋季展。当时摄影技术发展越发成熟,信奉原模原样展示现实的自然主义绘画就要让出舞台了。此时,社会氛围也在发生变化,19世纪末正是现代化进程发展迅猛的阶段,人们在社会剧变中有许多不安情绪,呼唤着新的艺术形式。

对当时还在流行的要把椅子画得像一把椅子的自然主义,蒙克断言:“画的精髓不是椅子本身,而是人看到它的反应。”在1888年到1889年间,蒙克已经对自己要走的艺术之路逐渐清晰。

爱德华·蒙克说:“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这个有着敏锐感受力、渴望变革和进步的年轻人,带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准备向世人展示他的天赋才华和坚强毅力。

在质疑和伤痛中成长成名

1986年,蒙克竭尽心力创作了《病孩》但却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批评。《病孩》被看做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

蒙克的母亲在他五岁那年因为肺结核而不幸病逝了,眼睁睁地目睹着母亲临终前呼吸困难、不断咯血、痛苦不堪,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对幼小的蒙克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巨大打击,也是他终其一生无法释怀的痛苦根源。这一悲惨的场景,后来在蒙克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病榻上苍白消瘦的母亲,床边暗示了母亲咯血的鲜红色调,病房中焦虑痛苦的家属,以及背對病床的孩子。孩子瞪大的眼睛中透露出惊恐、无助与迷茫,而双手捂紧耳朵的姿态则表达了他逃避现实、不愿接受母亲去世的无尽痛苦。无疑,蒙克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投影到了画面中的孩子身上。

母亲去世后,蒙克的阿姨Karen承担起了照顾孩子们的责任。她和蒙克的母亲一样善良且热爱艺术,正是在她的发现与鼓励下,颇具天赋的蒙克和姐姐Sophie开始学习绘画。然而好景不长,与蒙克最亲密的姐姐Sophie竟然患上了与他们的母亲一样的病,并在蒙克14岁时去世了。再次来临的死亡又一次对蒙克造成了深深的伤害,令他永远无法释怀。

蒙克的成名作《病孩》就是以这一题材创作的,画面中的女孩形容憔悴,面色苍白仿佛已经气若游丝,而边上的女士痛苦地伏下身子默默握住女孩的手,在无言中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之后的四十余年间,蒙克反复绘制这一作品,但正如画面右侧的那位女士一样,蒙克心中的伤痛恐怕永远无法缓解一丝一毫,他曾说:“我总认为,这些自然主义画家里没有一个画家在体验他们作品主题的时候,达到我所画的《病孩》这类痛苦主题的程度,这不仅仅是我自己坐在那里,而且有我最亲爱的人。”

作品中凝聚了第一次巴黎之行对他的影响。蒙克没有走上印象派绘画的道路,但印象派看世界的方法和对光影色彩的重视,对他很有启发。比较之前不可避免地受师长影响的作品,《病孩》是一个开端,蒙克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和方向。

《病孩》1907,英国泰特美术馆藏。

三年后,蒙克决心全力一搏,举办一次个人作品展览,办展的结果是,蒙克得到一笔国家奖学金去巴黎学习。

到巴黎不久,蒙克的父亲去世,弥漫着沉痛和忧伤的《圣克卢之夜》表达了他当时灰色的心情。至此,年仅26岁的画家经受了一连串暴风骤雨般的伤痛:5岁丧母、14岁姐姐病逝、如今父亲去世……连续不断的缺失造成了蒙克生命的持久伤痕,死亡也成为他艺术创作的主轴。之后的艺术之路,似乎都在加速让他上升到顶峰。

1892年,蒙克受邀前往德国举办展览,遭到主流审美的大肆诋毁,蒙克的作品一时成为话题中心。《柏林日报》如此写道:“我本来也要去圆形大厅看笑话。可是,上帝啊,我没有发笑。我看到很多古怪甚至恶心的东西,但我也发现了微妙的、敏感的艺术创作。沐浴在月光下的黑暗房间、孤独的道路、谜一般的挪威夏夜……我仿佛听见了忧郁的人们的呼吸,他们在烦恼中挣扎,他们一声不吭,独自坐在海边。”而这些正是蒙克想表达的,尽管他的画在当时偏离了主流审美习惯,但确实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并引发了一些人的共鸣,他们发出诚实的声音支持蒙克。

蒙克成功了。在巴黎和柏林,蒙克和很多文艺界的名人交上朋友,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例如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法国诗人马拉美、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他跟文森特·凡·高也曾处于同一个社交圈子,只是后者没他幸运。

苏富比拍卖的这件《呐喊》,1.19亿美元成交。

《呐喊》第四版,1895 年,版画印制,大英博物馆“爱德华·蒙克版画展:爱与焦虑”展览展出作品。

经典的生命组画

19世纪的最后十年,蒙克居住在巴黎和柏林,这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被称为“生命组画”的系列作品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生命组画”中最广为人知的则是《呐喊》。《呐喊》有四个版本,这是蒙克的习惯:同一幅作品画了又画。蒙克还喜欢先用一段文字记录自己的经历感受,在旁边配上草图,从草图发展成一幅作品。

而那段著名的笔记是这样的:“我和两位朋友沿着路走着,夕阳要落下了,我感到一丝忧伤的气息,天空突然变得如血液一样鲜红。我停下了脚步,倚靠在栏杆上,极度的疲惫让我快要死去,我看见焰火似的天空仿佛是一把血红的剑,还有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们继续走着,我被留下来,站在原地,恐惧得战栗,我感到自然中传来一声可怕的永恒的呐喊。”同年蒙克画下了作品《绝望》。

第二年,蒙克在《绝望》的基础上延伸变形,再创作,才成就了这幅绘画史上著名的《呐喊》。

或许你不了解《呐喊》,但一定非常熟悉并常常使用手机里“惊恐”的小黄脸表情,它由爱德华·蒙克《呐喊》演化而来。其实,蒙克喊了不止一次。确切地说,他“呐喊”了五次,每一次都聲嘶力竭,直击人心,穿过宇宙万物。

爱德华·蒙克创作了多个版本的《呐喊》。其中,两幅蛋彩画分别收藏在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和同样位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另外还有两个版本的粉彩画以及一组印刷版画。最后一个版本完成于1910年, 与第一个版本相差17年,这足以说明画家对《呐喊》的钟爱程度。

小偷也很喜欢蒙克的《呐喊》,它曾被盗过两次。1994年一伙窃贼从窗户潜入奥斯陆国家艺术馆,偷走了1893年版的蛋彩画版《呐喊》。所幸,画作在3个月后被追回。另一次是在2004年,一伙持枪歹徒闯入奥斯陆蒙克博物馆抢走了《呐喊》及另一幅蒙克名作《圣母玛利亚》。传言两幅画作恐已在被盗过程中被毁弃,但它们却在2006年奇迹般重现世间。

《圣母》(Madonna),石版画,1895-1902年。

唯一被私人收藏的彩色《呐喊》,曾在2012年纽约苏富比以1.19亿美元成交;第二幅是以1893年第一版《呐喊》为标准制作的石版画(1895年版),蒙克共印制45 张,目前存世不超过20张。正是凭借印刷版本,蒙克奠定了他作为现代艺术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爱德华·蒙克前十年的创作以绘画为主,自1894年左右转向版画的制作,以彩色石版画和独特木刻版画作品在艺术圈内声名鹊起。蒙克最初创作版画的目的是将他的油画艺术形象,通过版画的复数性,使他的绘画理念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能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并积极地改进人们陈旧的审美习惯。如今百余年过去了,蒙克的“呐喊”始终缠绕不散,这“呐喊”是通向人间现实的?还是通向自然宇宙的?抑或是通向未来的艺术世界的?

爱德华·蒙克在1895年版作品的底部写下了一段德文——“我感到一声剧烈的呐喊穿破自然”,那是一直困扰他的声音。其实这幅作品原本的名字为《自然的呐喊》。画面中的天空为什么交织着红色、橙色和蓝色的横条纹?这可能只是画家内心情绪的表达,但它也很可能是源于一种真实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比较罕见,而且只出现在足够寒冷的高纬度地区(比如蒙克的故乡挪威),图中的现象有时会被叫做珠母云或者珍珠云。近年来,有研究者将蒙克的几版《呐喊》画作与真实的珠母云照片进行了色彩对比分析,同时还列举了画作创作时间附近有关珠母云的目击记录。

“生命组画”是蒙克艺术作品中最中坚的部分。蒙克意识到自己可以成就一个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系列作品之后,便有意识地创作这一主题作品。作品包括:《孤独的人》《海边少女》《绝望》等等,直到1900年创作出大型作品《生命之舞》,这个系列的作品才算完整。

蒙克后来注意到版画更便于艺术传播时,便陆续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制作成版画。他的这些版画甚至触动了远在东方的一位作家——鲁迅。鲁迅打算在国内出版一本介绍蒙克版画的书,可没有来得及出版,就去世了。

在痛苦的爱中挣扎创作

爱德华·蒙克前半生被一串的死亡所淹没,每当他重新振作,下一轮狂风暴雨就不期而至。蒙克画于1894至1895年之间的著名作品之一《圣母玛利亚》共有五个油画版本,分别收藏在不同的博物馆中。与传统成熟、贞洁的圣母形象不同,蒙克的《圣母》是一名年轻、性感的女子,上身赤裸,正扭动身体。

蒙克《吸血鬼II》,彩色石版画和木刻。

蒙克的父亲虽是军医,却对家人的病束手无策,无力抗争对命运的痛苦、期待与妻子在天国重聚的信心使原本虔诚的父亲对于宗教近乎痴迷,他关心孩子们的方式变成了不断向他们灌输对地狱的恐惧、失去救赎后永恒的痛苦,有时甚至是会讲些吓得孩子们噩梦连连的鬼故事。

猜你喜欢

蒙克奥斯陆爱德华
蒙克与《呐喊》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挪威最美之奥斯陆图书馆:巨型悬臂“阶梯”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上
描绘孤独的画家——爱德华·霍普 下
蒙克的《呐喊》
徕卡推出奥斯陆限量版M Monochrom Typ 246相机套装
第19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奥斯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