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析

2019-07-23任园园

关键词:工匠精神素质教育高职院校

任园园

摘  要:“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既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又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更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诉求。高职院校应以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引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精业的职业精神培育為核心,引领文化素质教育;以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坚,引领职业素质教育;以创业的创新思维培养为抓手,引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思想理论引领,注重校园文化熏陶,增强专业教学实践。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9)02-0074-04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新需求,“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并贯彻落实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创新素质等教育中去,以培养“中国制造2025”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工匠是指具有某一领域技术专长的手艺人。“工匠精神”则是凝结在职业之上的职业品格。“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创新思维等多个层面的素质要求,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凝结和升华。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放眼世界,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由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新工业革命时代。生产方式将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网络化和大数据分析。”[1]它的出现将加速推进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促使少量现代知识型员工大量替代传统简单劳动者。个人的知识型技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国务院在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中强调,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把技能型人才作为急需的人才之一,力争到建国一百年时把我国打造成世界顶尖的制造强国。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因此,高职院校应发展形势所需,

培养出具备“工匠精神”的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整体档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山寨”产品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这就需要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强国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求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人才质量是产品质量的保证。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尤其是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由于高级技工极度缺乏,不仅难以落实产品设计,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制约新兴服务业水平的提高,阻碍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存状况堪忧,生源数量连年减少,生源质量日趋下降,再加上自身办学理念偏差,素质教育体系较为欠缺,以致于出现不少领导“重技能、轻人文”,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学生“素质差、技能弱”等问题。尤其是面临着逐渐增多的自主招生学生其底子薄、素质差、不愿学、学不好的问题更加突出。高职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不得不重新审视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教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工匠精神”引领了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工匠精神”既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重要职业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与抓手。高职院校唯有

抓住时机、与时俱进,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来组织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在促进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诉求

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走上工作岗位,但因综合素质欠缺而难以抓住工作机遇。面对工作挑战,不能主动承担“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职业责任。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入学前后没有接受过系统而有效的素质教育,毕业时只学到了“实用、够用”的专业技能,“无用”却更重要的综合素质鲜有长进。

还有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尤其是自主招生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专业技能学习难以为继,进而“学艺不精”,难有一技之长。与本科生相比,他们文化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弱;自我管理能力差,团结协作观念弱;吃苦耐劳和精益求精精神缺乏……这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学生的素质不容乐观。如果其在校期间得不到应有的改善,专业技能的培养也可能很难进行,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工匠精神”所蕴含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远远超过“实用、够用”的专业技能范畴。它不仅指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追求,还指卓越、精湛的技术技能,富于革新和创造的思维。这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最缺乏而又最为社会所需要的。所以,高职院校急需转变育人观念,以“工匠精神”引领学生素质教育,由培养“实用、够用”的技术技能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

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体现为敬业的职业道德,精业的职业精神,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创业的职业思维。四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一)以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引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工作环境和条件较为艰苦,工作报酬起点较低。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能做到爱岗敬业,就难以坚守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出成绩。所以,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其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此,高职院校实施以职业岗位需要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它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自然主要体现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另外,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较差,培养时间较短。如何在这样的劣势下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把与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为贴近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点和突破口,才是明智之举。

“工匠精神”首先体现为敬业的职业道德。工匠能够把工作当成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来看待,并为之专心致志、刻苦钻研。努力奉献体现的是对岗位的热爱和对职业的尊重,即敬业。它传递的是职业者如何看待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认同职业的社会价值。这关系着其是否愿意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否愿意恪尽职守。这既是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根本,又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最普遍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所以,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首先要以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以精业的职业精神培育为核心,引领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相对突出,但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尤其是缺乏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从而导致“学艺不精”。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生产出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难以达到高品质的要求。因此,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具有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共性,即通过习得文化知识形成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殊定位又使之要带有职业特性,而非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要以职业精神培育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耐心、专注、严谨、奉献、精益求精等职业品质。

“工匠精神”突出地体现为精业的职业精神。正因为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才使其技艺技能在锤炼中得到不断改进,最终达到顶峰,生产出优质产品。也正因为具有精业的职业精神,工匠才能甘愿刻苦钻研、不断创造,努力展示自由个性,享受劳动乐趣,获得满足感,进而树立牢固的职业信心和信念。精业精神体现的是对产品卓越品质和职业价值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因而,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以精业的职业精神培育为核心。这是对敬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巩固和升华。

(三)以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坚,引领职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在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为国家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它理应主动适应企业需要,凸显其职业教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理应围绕职业素质教育展开。职业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为中坚。

加强以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坚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充分体悟相关的企业文化,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同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专业职业技能,减少工作以后学习的困难和差距,减轻企业人才培养的负担;还能练就“一专多能”、触类旁通的本领,以便灵活应对职场新变化、新问题,快速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转变。

“工匠精神”天然地蕴含着专业的职业技能。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观、精神观,更是一种专业的职业技能观,是才与德的统一。如果没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工匠精神”中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则无从体现和落实,也就没有高品质的产品,更无持续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无论是培育还是发扬“工匠精神”,都必须以培育“工匠技术”为先导和依托。因此,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就要对高校的专业技能教育进行改革,着重加强以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坚的职业素质教育。

(四)以创业的创新思维培养为抓手,引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智能化、网络化和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时代。这一时代将加速推进机器人、计算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随着技术不断数字化、智能化,人的知识型技能尤其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力等将会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高度化、多样化的素质,能够“一专多能”、融会贯通,具备“解决跨领域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项目管理与组织能力、合作沟通能力”。[1]唯有如此,高职院校学生才能在工作岗位上随机应变、推陈出新,不断适应和改造企业环境。

“工匠精神”还体现为创业的职业思维。它不仅是对技艺技能的模仿和传承,更是创新和发扬。正因为工匠能够在坚实的技术基础上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将经验技艺和先进科技相结合,所以才能创造出高品质产品。他们“不仅仅是通过自主劳动、品质劳动而获得工作快乐与成就感,而且是通过不断地改进技术来解决问题或者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创造社会财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2]因此,创新思维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职业思维。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应当以培养创业的创新思维为抓手,把学生培养成为技能型的創新人才。

三、“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

素质教育的对策

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要着重突出“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3]以“工匠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也应围绕这些特点展开。

(一)加强思想理论引领,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以“工匠精神”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工匠精神”培养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素质教育高职院校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