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吗?
——来自长三角地区的证据

2019-07-2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规制环境污染长三角

张 可

(华东政法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1620)

一、引言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似乎存在某种关联,那么市场一体化是加重了环境污染还是改善了环境质量?这一命题有待理论和实证的检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且对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可能造成负面影响[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同时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之一。作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市场一体化是打破行政分割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厘清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可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如果市场一体化具有一定的减排效应,说明当前中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不谋而合,推进市场一体化可能同时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政策红利。基于以上理论和现实思考,本文将利用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来验证市场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及其影响机制。

本文基于2007~2016年长三角地区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市场分割指数,并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回归模型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1)弥补了既有研究理论机制分析的缺失。本文不仅证实了区域一体化与污染排放之间的空间非线性关系,而且探讨了市场一体化减排效应的传导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2)丰富了既有的研究内容。本文考虑了污染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还考察了邻近地区市场分割对本地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将空间因素纳入相关研究。(3)本文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在充分考虑了内生性和遗漏变量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3种污染物、多个污染排放指标和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到了稳健的实证结果。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市场一体化一般是指地区间商品和要素基于市场信号实现自由流动,市场一体化和市场分割的假设源自套利理论,在一价定律框架下,当地区间的一体化水平上升时,商品运输成本和贸易成本会下降,地区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将不断缩小[2][3][4]。张可(2018)认为市场一体化在不同区域层面上的可表现为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经济合作组织以及货币联盟等形式,加入这些市场一体化组织可享受各类贸易和合作优惠条件,如零关税、规则互认等[5]。

1.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近几年,区域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如Li和Lin(2017)发现中国各省域间的区域一体化显著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进而改善了环境[6]。张可(2018)在一个增长收敛框架下考察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后发现,区域一体化显著促进了污染排放强度的收敛并有利于减排[5]。贺祥民等(2016)基于江浙沪省域层面的数据得到了类似的结论[7]。区域一体化的内涵除了市场一体化外,还包括交通一体化、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众多内容[8],因此这类研究并不能直接证实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但一些研究间接证实了市场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存在影响。贸易一体化是市场一体化在国家层面上的体现,一般认为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存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Chen和Huang(2014)考察了欧盟贸易一体化的环境效应后发现,贸易一体化显著改善了环境质量,对同一国家而言,加入欧盟后的环境质量明显变得更好,且加入欧盟这一贸易自由化区域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均有改善作用[9]。Hubbard(2014)的研究表明,贸易一体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与地区污染负效用的程度密切相关[10]。Anoulise(2016)从国家间的策略互动视角考察了贸易一体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后发现,贸易一体化与环境污染间存在非线性关系[11]。Forslid等(2015)认为贸易自由化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取决于市场规模、税收政策等条件[12]。需要强调的是,国家间的贸易一体化与国内市场一体化存在显著的差异,国家之间的地理文化、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和地区分割程度远高于国内地区间的地理文化、经济发展差异程度和地区分割程度,因此贸易一体化对环境的影响与国内市场一体化对环境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时,地区间的市场分割严重,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受阻,资源的空间错配现象凸显。此时地区间的关系以增长竞争占主导,具体表现为招商引资的竞争、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投资以及能源使用效率较低[9]。Bai等(2018)认为市场分割加剧了地区间的竞争,且地区间的环境规制也难以达成一致,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的激励增大,进而降低环境规制门槛和环境执法力度,甚至引起环境规制的“逐底竞争”[13]。市场分割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溢出以及地区间的技术合作。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使得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难以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跨地区应用和推广,不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时,地区间的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地区间的市场融合度和经济发展依赖度较高,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协同度较高,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可快速实现跨地区推广应用,Duanmu等(2018)认为高度的市场一体化和市场竞争有利于技术中介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节能减排作用[13],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节能减排。地区间的环保合作和污染联合治理的意愿增强,环境规制也将趋于一致,相近的环境规制将有利于地区间共同实现减排。市场化污染治理方式有利于实现地区协同减排和地区间的污染治理收益共享。如高度的市场化有利于地区污染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开展市场化的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因此,在市场一体化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个减排临界点。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1:

假设1: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即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时,市场一体化会加重环境污染;当市场一体化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减排。

2.市场一体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市场一体化强化了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市场一体化过程中,要素自由流动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Goldman(2016)发现对于技术创新而言,市场一体化可促进技术要素的流动和技术的溢出效应[15],如节能减排技术的跨地区应用推广和模仿。市场一体化为跨地区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通过建立跨地区技术中介市场和技术交易平台,可实现技术要素的空间优化配置。同时,地区间的市场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和风险。如市场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自由流动具体表现为企业和产业的跨地区空间转移,企业和产业在空间上形成集聚与分散形态,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外部性,并且可发挥集聚的共享、匹配和学习效应,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市场一体化有利于创新主体间的技术合作,跨地区企业之间、政府之间可借助市场化来实现研发投入、创新收益的共享,进而发挥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16]。综上,市场一体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

市场一体化强化了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市场一体化增强了地区间的市场融合和经济依赖程度,市场融合和经济关联度的提高有助于地区间构建利益共同体。环境污染具有典型跨界效应,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既是客观需要,也符合地方政府间的公共利益诉求[16]。一方面,在以市场一体化为核心的区域一体过程中,地区间的环境政策和环保标准逐渐统一或接近,对企业形成一致的减排压力,避免污染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有利于地区间开展环境污染的协同治理[5];另一方面,地区间可借助市场化工具进行污染治理并形成减排激励,如构建跨地区污染排放交易市场、开展市场化的第三方污染治理、利用金融市场工具等方式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综上,市场一体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

市场一体化强化了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若将能源视作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则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提高能源要素的使用效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排。市场一体化有利于资源能源价格的市场化,从而倒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排放。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消除要素市场的扭曲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17]。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型的能源产品,有利于优化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综上所述,市场一体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能源使用效率的减排效应。由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2:

假设2:市场一体化通过强化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减排效应进而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

3.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效应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实[16]。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来源至少有:一是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污染跨界效应,污染物可通过大气、河道、地下水循环系统和风力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邻近地区的环境质量;二是污染排放与正常产出之间存在共生性,企业为了获得本地市场效应会不断向中心市场地区集聚,伴随生产的污染也向中心市场地区集聚,由此形成地区间污染排放的空间相关;三是伴随地区间增长竞争的污染排放也呈现出竞争,表现为空间相关;四是企业在追求本地市场效应的过程中,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易形成污染型产业前后相关联,地区间的污染排放也会呈现出空间相关[18]。

市场一体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区间环境规制的策略互动效应。市场分割严重时,即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时,邻近地区间的关系以竞争为主。在财政分权和地方官员晋升考核激励下,地区间容易出现为了增长竞争而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投资和项目的现象,即出现“逐底竞争”。地方政府的竞争策略互动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污染排放得以体现,出现地区间污染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可能呈现出“你多排,我也多排”的现象[19]。因此,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可能对本地的污染排放产生一定的影响。市场一体化促进了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地区间、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提供了一种通道,市场一体化环境中价格信号可通过地区间的各种经济关联传导至本地市场,因此Johansson和Ljungwall(2009)认为邻近地区的市场化与本地的市场化存在正向关联[20]。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亦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2],而环境污染是伴随经济增长的副产品[21],因此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对本地的环境污染存在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3:

假设3:污染排放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促进了本地的污染排放。

三、实证研究

(1)

(2)

2.基本模型。考虑到环境污染具有典型的地理跨界效应和空间相关[16],忽略环境污染的空间相关可能会引起遗漏变量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污染排放可能存时间滞后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故将污染排放的一阶滞后项纳入回归方程。空间相关可能来源于被解释变量,也可能来自解释变量和误差项,而空间杜宾模型可同时考察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相关,从而有效缓解遗漏变量的问题,故本文将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为不失一般性,采用最常用的地理二值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3)

式(3)中,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年份,p表示污染排放,包括二氧化硫(so2)、工业废水(pw)、工业烟尘(pd)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mi表示市场分割水平。为了考察市场一体化与污染排放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故加入了市场分割指数的二次项smi。ρ表示空间相关系数,ρ1和ρ2分别用来捕捉邻近地区环境污染和市场一体化对本地环境污染的影响,ρ3用来捕捉邻近地区其他因素对本地环境污染的影响,β1表示污染排放滞后项估计系数,w表示空间权重矩阵。β2和β3分别表示市场分割指数一次项和二次项的估计系数,X表示一组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变量,λ表示控制变量的估计系数。μi表示地区个体效应,εit表示无法观测的因素。

3.数据与变量选择。本文的样本为长三角地区的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考虑到数据口径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可得性,样本时间取为2007~2016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统计年鉴。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市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经历了由低到相对较高的过程,而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也经历了由严重污染到目前好转的过程,故长三角地区是研究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关系的一个理想样本。

考虑到稳健性和对比分析的需要,采用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3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及排放强度3种指标来反映地区环境污染的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则采用市场分割指数来予以反映。考虑到影响环境污染的因素众多,故加入了一组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变量。包括:地区发展水平(pgdp)、技术创新(tech)、产业结构(ind)、环境规制(pr)、对外开放度(open)和能源效率(ee)。地区发展水平采用地区人均GDP测度,经典的环境库兹涅茨(EKC)假说认为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关系,故将人均GDP的二次项spgdp引入模型。技术创新采用万人专利授权量测度,技术创新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可能仅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扩大了生产规模,可能会加重环境污染[22]。产业结构采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测度,工业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来源,产业结构中工业的占比越大,污染越严重[16]。环境规制采用环境投资治理额与GDP比重测度,较高的环境要求会迫使企业减排或重新选址,环境规制是影响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重要因素[23]。对外开放度采用FDI与GDP比重测度,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容易吸引外资企业,外企具有相对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有利于减排[24]。能源效率采用工业产值与工业能源(煤炭)消耗量的比值测度,能源效率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25]。

4.市场一体化减排效应的实证检验。基于稳健性和对比分析的考虑,本文还报告了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在参数估计前,先对对应的OLS估计的残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Moran's I指数、LMlag、LMerr等相同统计量均通过相关统计检验,表明与被解释变量污染排放存在空间相关。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不超过0.6,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可忽略多重共线性问题。此外,对非百分比(占比)度量的变量均取自然对数以降低数据的离散程度。

表1、表2和表3分别报告了市场一体化对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工业烟尘影响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市场分割指数mi的估计系数为负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其二次项估计系数为正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市场分割与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人均排放量及排放强度均呈现出“U”型关系,即将市场分割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将有利于减排。由于市场分割的反面即是市场一体化,故实证结果同时表明市场一体化与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即随着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污染排放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当市场一体化程度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将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市场一体化程度经历了由低到高的过程,在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的时期,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地区间的竞争加剧了市场分割,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推进。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溢出效应受阻,环境规制呈现出一定的“逐底竞争”。产业结构趋同,能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这些因素均不利于减排。近年来,随着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交通一体化、就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环保政策的一体化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市场融合,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市场日益成熟,环境能源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上海设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日益凸显。

表1 市场一体化对二氧化硫的影响

注:括号内数值为t值或z值。***、**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表同。L.SO2表示二氧化硫(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时间滞后项,w.SO2表示二氧化硫(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空间滞后项,w.mi表示市场分割的空间滞后项。表中省略了其他控制变量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

表2 市场一体化对工业废水的影响

注:L.PW表示工业废水(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时间滞后项,w.PW表示工业废水(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空间滞后项,w.mi表示市场分割的空间滞后项。表中省略了其他控制变量及其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

3种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均为正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的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这一结论也表明地区间的环境污染必须形成联防联治。市场分割指数的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为正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地的污染排放,即邻近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本地减排。首先,当邻近地区的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时,本地的商品和要素可相对自由地进入邻近地区,本地的要素和资源可在邻近地区实现较高配置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本地要素资源的组合比例,有利于本地的减排。其次,由于邻近地区市场化一体化水平与本地市场一体化显著正相关,即邻近地区的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本地的市场化水平提升,当本地市场一体化水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又会对本地的污染排放形成抑制作用。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3。

表3 市场一体化对工业烟尘的影响

注:L.PD表示工业烟尘(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时间滞后项,w.PD表示工业烟尘(总量、人均量和强度)的空间滞后项,w.mi表示市场分割的空间滞后项。表中省略了其他控制变量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结果。

表4给出了市场一体化对3种污染物产生减排效应的临界点,结果表明目前大多数的长三角城市处于市场分割临界值之内,即大多数的长三角城市处于市场一体化的减排阶段。同时也发现,市场一体化对3种污染物不同指标的减排临界点差异并不大,这也表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较为稳健。市场一体化对3种污染物减排临界点的微小差异来源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3种污染物本身的产生来源差异,如二氧化硫主要源自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工业废水主要源自工业生产过程。工业烟尘主要来自燃料燃烧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的运输和碾磨等过程。(2)国家对3种污染物的监管标准和监管难度存在差异,近年来我国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十分重视,而对工业烟尘的监管相对较难,如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工业烟尘相对生产过程难以控制。市场一体化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市场化可能是弥补污染物监管难度差异的重要途径之一。(3)不同产业的污染排放特征不同,如化工行业的污染排放物中工业废水占比较高,而电力行业属于重二氧化硫排放行业。从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来看,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负,这表明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污染排放。

表4 3种污染物的减排临界点

注:根据表1、表2和表3计算得到。

6.市场一体化减排效应的传导机制的检验。根据上文的实证结果可知,当市场一体化水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后将产生一定的减排效应,这是本文的关注点。那么,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传导机制是怎样的?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和进一步验证。上文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对3种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市场一体化对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市场一体化可能通过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来强化减排效应。环境规制一般被视为外生变量,但是考虑到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过程对各地区的环境规制存在多种影响,故本文将环境规制作为一个中间变量进行考虑。市场一体化不仅加深了地区间的市场融合度和经济联系,而且也促进了包括环境政策在内的各种政策的趋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一体化进程使得各地区间的环境政策趋于一致,且实行近似环保标准的阻力在不断减小[5]。由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故执行相同的环境政策时,各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存在差异,但市场一体化使得执行统一环境政策的地方阻力在逐渐缩小,各地执行相同环保标准的成本差异可通过市场一体化的收益获得一定的补偿。如2013年10月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在上海成立,该组织的一个重要工作目标是在区域一体化框架下,推进长三角各城市的环境规制和污染治理标准的逐渐统一,而促进市场一体化正是这一工作重要的突破口。为了进一步验证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传导机制,本文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市场分割指数与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交互项(mi*pat、mi*pr和mi*ee),通过观察交互项的估计系数来验证以上传导机制。为了与上文保持一致,依然采用广义空间两阶段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来进行实证检验。具体的实证模型如下:

(4)

表5、表6和表7分别报告了市场一体化促进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减排的传导机制的检验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市场分割与技术创新、市场分割与环境规制、市场分割与能源效率的交互项估计系数均为正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市场分割强化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污染排放效应。结合上文实证分析结果,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减排临界点,表明市场一体化超过临界点后强化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对3种污染物的减排效应,验证了上述传导机制,即验证了研究假设2。随着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和技术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技术创新的减排效应愈加明显。各城市间的环境规制标准不断趋于严格且逐渐接近,市场化的治污手段日益多样化。在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环境规制对污染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长三角地区资源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资源能源要素价格的杠杆作用愈加明显,能源效率提高对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3种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空间滞后项和市场分割的空间滞后项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显著促进了本地的污染排放,这一结论与上文保持一致,即验证了研究假设3②。

表5 市场一体化促进二氧化硫减排的传导机制检验

注:mi*pat、mi*pr、mi*ee分别表示市场分割与技术创新、市场分割与环境规制、市场分割与能源效率的交叉项,其他与表1相同。

表6 市场一体化促进工业废水减排的传导机制检验

注:mi*pat、mi*pr、mi*ee分别表示市场分割与技术创新、市场分割与环境规制、市场分割与能源效率的交叉项,其他与表2相同。

表7市场一体化促进工业烟尘减排的传导机制检验

注:mi*pat、mi*pr、mi*ee分别表示市场分割与技术创新、市场分割与环境规制、市场分割与能源效率的交叉项,其他与表3相同。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考察了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市场一体化减排效应的传导机制,基于2007~2016年长三角地区1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采用相对价格法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考察了市场一体化与环境污染间的空间非线性关系;分析了市场一体化影响环境污染的机制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市场一体化与3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和污染排放强度间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市场一体化程度较低时,市场一体化对环境污染呈现促排作用;市场一体化程度较高时,市场一体化对污染排放呈现出一定的减排效应。(2)长三角地区城市多处于市场一体化的减排阶段。(3)市场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4)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对本地的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对促进地区市场一体化和污染联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首先,市场一体化水平超过一定的临界水平后可产生一定的减排效应。长三角地区在推进更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促进地区市场一体化与地区间协同减排这两大政策不谋而合,因此应充分发挥市场一体化的减排效应。应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一体化进程,使市场一体化超过减排临界点,以充分利用市场一体化促进地区市场融合、区域合作和减排的多种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统一、开放、规范的要素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产品市场、资源能源市场的一体化进程,重点以原材料、大宗商品、公共服务、煤炭电力、新能源、金融、交通、旅游等行业的市场一体化为突破口,强化价格机制在要素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以提升市场一体化优化要素空间配置的作用,进而促使产业结构清洁化、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绿色经济体系的形成。进一步破除地方政府间的行政壁垒,加强地方政府间的公共政策的协同,特别是环境政策、环境规制标准和环境立法以及产业规划方面的协同,强化污染治理和污染执法的协同。积极探索新的市场化污染治理方式,增强金融市场对污染治理的作用,如积极开发碳金融、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新产品。构建统一的长三角地区污染排放和能源交易市场,尽快确立长三角地区省、市、区(县)层面的污染排放初始分配权设计方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减排激励。

其次,充分利用市场一体化强化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和能源效率的减排效应。利用市场一体化的外部环境,构建地区间统一的技术交易平台,培育和发展跨地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行业。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工具激励跨地区企业间开展技术创新合作。设立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绿色基金,支持企业间跨地区开展环保技术的研发合作。利用市场化方式构建地区间、跨地区企业间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创新风险和创新收益共担共享机制。搭建统一的跨地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研发部门的技术合作平台,促进跨地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能减排的作用。充分利用地区间市场一体化的合作渠道,强化地区间经济的关联、产业融合和经济依赖,促使地区间环境规制趋同。建立跨地区产业转移的环保审查制度,建立企业环保征信系统,地区间共享企业的污染处罚历史数据,构建跨地区金融机构的协同联动机制,增强绿色信贷和绿色引导基金对企业的减排激励作用。通过跨地区行业协会、行业交易平台对企业的排污行为形成非正式约束。充分利用市场一体化的外部环境,构建长三角地区资源能源的交易市场,共同研发和推广应用新能源,共同制定行业的能源效率标准。推进资源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快资源能源行业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重点领域为电力、石油、煤炭、矿产等资源能源行业。

最后,推进市场一体化和环境污染治理须有全局意识,地区环境污治理不可“独善其身”。 本文研究不仅表明地区间的污染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而且证实邻近地区的市场分割会加重本地的环境污染。地区间的污染治理需形成联防联治,除了逐步统一环境规制外,还需开展联合污染治理。构建污染排放交易市场,促使污染排放权的跨地区有效配置,以实现整体减排。开展地区间跨界污染的核算工作,厘清地区间的跨界污染治理责任。设立地区联合污染治理共同基金,根据本地污染和跨界污染来源来确定各地区向联合污染治理基金的财政投入。在推进本地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应支持邻近地区市场一体化,在制定各类区域规划、产业规划以及行业准则时,应充分考虑邻近地区的各类规划和标准,做好跨地区的政策和标准对接,逐渐削弱市场分割对环境污染的促排效应。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未报告相关的估计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②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硕士生范舒雅同学完成了本文的数据收集、处理和计算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规制环境污染长三角
农村水环境污染及协同治理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共享经济下网约车规制问题的思考
浅谈虚假广告的法律规制
内容规制
黄明表示:对环境污染犯罪,绝不能以罚代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