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畿东省兹门户,水舸陆车汇路程

2019-07-21李大伟

百科知识 2019年13期
关键词:满城清廷德州

李大伟

德州满城是华北地区仅有的六座满城(其他五座是京师满城、密云满城、开封满城、青州满城和太原满城)之一,其设置肇始于清初动荡的时局。17世纪中期的山东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新组建的绿营军(清代汉兵,以绿旗为标志)无力弹压。顺治二年(1645),清廷派八旗军队在山东部分军事要地进行临时驻防,德州便是其中之一。形势逐渐稳定后,迫于南下作战的需要,这些军队很快撤出驻防地。在此后八九年的时间里,八旗再未驻防德州,当地治安由绿营军维持。顺治后期,战争走向尾声,清朝统治渐趋稳定,清廷开始调整各地的八旗驻防,以应对新的局势。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裁撤山东地区济南、临清、东昌等地的八旗驻防,再次选中德州,派遣旗兵在此进行永久性驻防,并设置了德州满城。

兵家必争之地

清廷之所以选择在德州设置满城,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德州位于山东西北部,控扼齐鲁,西接直隶(今河北省),水陆会通,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誉,是清朝黄河及东部沿海防线的重要节点,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自明代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乾隆皇帝曾在诗中赞其“京畿东省兹门户,水舸陆车汇路程”。

德州境内河流纵横,洼地面积很大,且沙丘较多,虽不利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却在构筑工事、储备战略物资等方面有着良好的条件,作为南粮的仓储基地,在此设立满城可保障驻防官兵的粮食供应。在海运大规模发展之前,运河漕运是清廷转运南方粮食最主要的途径。德州地处京杭大运河的咽喉要地,是重要的转运中心,在此驻兵能保证漕运的安全。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在数次南巡中都曾经过德州,其目的之一就是视察运河的漕运,且都留下了不少与运河有关的诗篇。

在运河漕运的带动下,德州经济发展迅速,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枢纽。当时德州号称“富庶甲齐郡”,市场上店铺林立,商贾辐辏,南北物资在此处交汇,扼守这座繁荣的商业中心城市也是驻防德州的目的之一。此外,德州满城设立后,可与保定、沧州、太原等军事重镇一起形成京师的外围防护圈,完善京师的保卫体系。

德州满城属于“城中满城”,并未给驻防官兵修建单独的城池,而是将德州城内东北隅(今勤奋街、进步街、小营胡同一带)呈长方形区域内的所有民房圈占,拨给旗兵驻扎。特殊的是,德州满城虽也是在德州城内划界而成,但并未像其他“城中满城”那样与驻防城市的其他区域间建立界墙以相分隔,而是划定界址后设置堆拨房(满语意为驻兵之所,兼具哨所和警务室的功能),派重兵日夜巡守,严禁当地百姓随意进出。满城与德州城其他区域隔离管理,互不干扰。雍正二年(1724),德州驻防新增甲兵160名,于是又在驻地北部添置了新营(今建新街一带)。

驻防地位变化

德州满城的驻防地位前后有所变化。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初建德州满城时,考虑到德州驻防八旗兵仅五百余人,“兵数既少,且地方安静”,故未置将军和副都统,仅设城守尉一员统辖管理。此外,当时城内还设有防御四员、骁骑校四员和笔帖式两员(乾隆初期裁去一员)。城守尉官居正三品,是德州满城中职位最高的驻防官员,总掌城内军政事务。但城内官员的任免取决于中央政府,城守尉无权黜陟。防御和骁骑校主要掌管驻军训练、防卫等事务,笔帖式一般负责缮写、翻译满汉文书等工作。从雍正七年(1729)开始,德州满城不再由城守尉单独统领,青州满城的驻防将军也要负责对德州满城就近进行“稽查管辖”,德州的驻防地位有所下降。后来清廷撤销青州将军,改由副都统统辖青州满城,德州满城便又归青州副都统兼领,驻防地位又一次降低。

清廷每五年一次派遣大臣前往德州满城考选城守尉等官员。考选大臣及其属官对考查所得的城内官员情况详细核实后,“填注考语具奏”。其中,考核优秀者将被“记名贤员”,可获升迁。乾隆中期以后,清廷还要求如德州城守尉等在各省驻防的官员要轮班进京面见皇帝,以加强对他们的考查和管理。

德州满城的驻防兵丁多来自正黄旗满洲、镶黄旗满洲、正黄旗蒙古和镶黄旗蒙古四旗,主要由领催(马甲中优秀者选为领催,以司册籍、俸饷)、马甲、步甲、匠役和养育兵(即预备兵)组成。因同畿辅、江南等地驻防之间军事调动频繁,德州满城的驻防兵人数在清朝中期以前一直不断变化。在国家战事多、形势不稳定的时候,朝廷总要从德州调兵,直到雍正三年(1725)才重新补足额定五百人的驻兵数量。清朝中期以后,德州满城的驻军人数逐渐稳定,且城中兵丁生息日繁。道光八年(1828),选城中驻军正员外精壮者为余兵,并对其进行编制、训练,每人每月发给饷银一两。

在青州设置满城之前,德州满城是山东地区唯一的八旗驻防。当时,德州驻防的城守尉多由朝廷亲贵担任,有着尊贵的地位和不小的权势。如有特殊情况发生,地方官员往往要与德州城守尉商量,甚至请其定夺。清廷还将人数数倍于驻防军的当地绿营兵分散安排在德州周边,而德州驻防的旗兵则集中驻扎在满城之内,监控、震慑绿营的意味十分明显。作为屏障京畿的门户和联结南北的纽带,德州满城在平定三藩、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州凭借其“中转站”的地理位置将众多清军输往南方阵地,满城的官兵也曾走上前线,效死疆场。

城内建筑分布

德州满城内有为数众多的房屋院落供驻防官兵居住。

最高驻防官员城守尉的衙署是清初圈占而来的一组四合院建筑群,顺治十一年(1654)改建后具有明显的满族特征和军事色彩。整个衙署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前半部分是办公场所,后半部分是城守尉及其眷属的居住空间。衙署中建有前锋房、箭亭,大门外设置木栅,并立有满族祭天所用的索伦杆。

城中其他官兵的住宅配给,按居住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普通士兵各分有小型四合院一套,一般有北房三间、东西偏房两或三间、南房两间,质量低劣且位置偏僻,满城不会因为这些下层士兵家中人丁滋长而增配给他们住房,待房屋年久失修后,他们通常也没有经费去维修。

中下级军官骁骑校、笔帖式等一般分有相对宽敞的中型四合院,院中有北上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南客厅三间,北上房左右各有一间单开门的耳房,两厢房南侧立有影壁,将整个院落分隔成内外两个部分。

高级军官居住的是大型四合院,内有北上房五或七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两厢房间立有垂花门,门外有东西偏房各两间,为杂用所使或仆人所居。外院的南客厅与里院的北上房位置相对,门前有三至五级石阶,内有木质隔断。

在忠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影响下,八旗子弟大多信仰关公。从记载来看,德州满城内至少有两座关帝庙。当时,在德州北厂运河东岸还有一座天后宫(也称海神娘娘庙)。这座天后宫修建于道光年间,由曾中武状元的本邑驻防旗人昌伊苏在任台湾总镇后旋归故里时所建。后年久圮废,昌伊苏的后人将庙中神像移于住所南园建新殿供奉。

德州满城有大、小两座教场,供驻防官兵“操演技勇,时时练习骑射”。小教场设立于顺治十一年(1654),在城内东北隅;大教场设立于雍正三年(1725),在城东门外。在训练弓马骑射的同时,各驻防地也普遍重视旗人子弟的文化教育,纷纷建立书院、学堂。德州的正谊书院就是在光绪十六年(1890)由山东督粮道和满洲驻防捐资所建的“旗学生肄业之所”,大致位于今石芦街的石芦小学南部。

德州驻防的旗人子弟有尚武传统,更注重武举考试。自嘉庆时期允许驻防八旗子弟于所在省份“应文武乡试”后,德州旗人考取武举的有四十名之多,为当地考中武举人数的三分之一,而文举则远远落后。清末兴办新学,正谊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劝学所,辛亥革命后又改为石芦小学堂。此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曾有官员提议于“德州旗营,改练新操,添设翻译学院”,由于缺乏相关记载,最终是否建成已不得而知。

官兵生计来源

德州驻防旗兵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分得的旗地和按期领取的俸饷。设立满城之初,清廷圈占了德州周边不少的土地分配给驻防官兵,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

驻防官员和普通旗兵都还领有一定数额的俸饷。官员的俸禄主要有俸米、俸银和随任官地等,随任官地在官员离任时要被收回,以分配给继任官员使用。除常规的银、米外,旗兵还能不定时、不定额的领取一些非常规抚恤,如战时俸饷、红白事例银、灾荒赈济等。抚恤的数额一般不小,如乾隆四年(1739)兵丁领取红白事赏银的标准是:领催、甲兵等白事赏银六两、红事赏银三两,匠役白事赏银四两、红事赏银二两。这些钱对底层兵丁的生活帮助很大。

德州驻防在山东沾化县邵家庄有马厂地。乾隆以后,部分马厂地招垦收租,所得租银主要用途就是给驻防兵丁发放红白事例银等福利。德州驻防旗兵的经济来源还有马干银。清朝以骑射立国,驻防的八旗官兵要饲养战马。除划定专门的马厂饲养外,满城内也要保留一定数量的军马。政府将饲养这些军马所需的草料物资换算成银钱补贴给养马的旗兵,这就是马干银。马干银因季节不同数额也有所不同。由于外出作战时旗兵要自备武器,清廷还在春秋两季为他们发放火药银。此外,清廷对驻防官兵还有不定期的赏赐。如:乾隆十三年(1748),曾奖赏给外出作战的德州驻防官兵“一月钱银,以示体恤”;乾隆皇帝数次南巡途经德州时,都曾赏赉年七八十以上的驻防兵。

湮没历史深处

驻防初期,德州满城的旗兵除军事任务外,也负责缉拿匪盗、查禁邪教、守护仓库等地方性事务。康熙时期,鉴于驻防军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常有“震骇乡农”而加深民族矛盾的情况,地方性事务都转由当地绿营管理,这样也有利于驻防官兵专注骑射,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清朝中期以后,随着国家的衰落和政府的腐朽,武备废弛、官兵腐化、战斗力减弱日益成为八旗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当时德州驻防的兵员也早已怠于训练,在满语和骑射的考核中大多成绩不佳,“技艺均属生疏,骑射尤劣。鸟枪兵,计其著牌人数,十仅得五;而中牌次数,亦仅十三;施防连环,亦未娴熟”,甚至有在作战中逃跑的现象。

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廷裁旗兵月饷,让他们另筹生计。此后,满城里的少数富家经营商业,但多数贫困的底层旗人或出卖劳力,或沿街叫卖,有的甚至远走他乡。在清末旗人生计问题严重时,清廷也曾多次替旗兵赎回他们变卖的旗地。辛亥革命后,存世200余年的德州满城终成历史,但城内军队的建制仍予保留,直到1928年才被裁撤。

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放松了归旗制度,允许德州驻军在当地置产,并为贫困旗人拨坟地40亩,以便他们能在驻防地安葬。从此,德州驻防旗人真正扎根在了他们守护的这片土地。清朝灭亡后,当地的满族人仍然聚居在德州城东北部,并保有一定的民族性。在饮食习惯上,他们仍然不食狗肉;服饰还是习惯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亲属称谓上还保留着“麻麻”“大大”“姑爷”等满语遗存。随着近些年来的城市改造,德州满族人聚居的情況逐渐改变,他们已分散在德州市的各个区域,先辈们的往事和德州满城一样,成了历史的记忆。

猜你喜欢

满城清廷德州
德州大陆架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德州鲁源货场信号联锁设备关键技术的应用
满城尽是黄金果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德州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湖山水满城诗
满城花开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