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剧种传承创新的探索实践
——由朔州市艺术研究院“新农村四重奏”引发的思考

2019-07-20于小军

戏友 2019年1期
关键词:朔州市小戏剧种

于小军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逐步加强,对传统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地方戏剧文化的研究机构更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和担当。因了这种责任,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为戏剧文化的保护传承做着点点滴滴的努力,践行着自己的一份担当。

朔州市艺术研究院作为戏剧研究队伍中的一员,成立于2012年,是一个年轻的艺术科研机构。成立以来,搞活动、办刊物、搞创作、做研究,总是充满朝气。2018年12月15日,朔州市艺术研究院创作演出的现代小戏组合“新农村四重奏”参加朔州市2019优秀舞台艺术集中展演。“新农村四重奏”包括四个小剧种剧目:道情小戏《酸枣坡》、朔县大秧歌《选举之前》、二人台小戏《一块宅基地》、耍孩儿《农家乐》,这四个小剧种的音乐设计、表演演员都是本院人员。演出之后召开“新农村四重奏”作品研讨会。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朔州市文化局艺术科及朔城区文化馆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还观看了朔州市艺术研究院的新编北路梆子现代样板戏专场汇报演出。这两场演出是朔州市艺术研究院演出实力的展示。对演员的表现、剧目的水准,朔州市艺术研究院院长师善教开门见山地表明了征求意见、希望批评、促进提高的态度。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分别从音乐创作、剧种特色、舞台美术、表演导演、唱腔道白的地方特色等方面谈了各自的看法,与创作表演人员进行了交流探讨。

朔州市艺术研究院能够依托自身优势,将创作实践演出与戏剧理论研究同步推进,发展传承当地戏剧文化,可赞。该院有二十余人,在山西省内的同类艺术研究机构中算是较大的一个研究院。院里有一些较为优秀的戏曲演员,有的演员一专多能,既能唱晋剧,又能唱北路梆子;既能唱北路梆子,又能唱二人台。他们有舞台实践经验,而且行当齐全。这是朔州市艺术研究院有别于山西省内其他艺术研究院所的地方。鉴于此,朔州市艺研院立足自身的这个特色优势,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四个地方小戏。正如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祁爱斌在研讨会上肯定了朔州市艺术研究院研究与演艺并重,两翼齐飞、双轮驱动的发展方针,并说了一句颇有深意的话:“有人有戏才有戏”。第一个“有戏”是说作为一个艺术研究院所要有作品、有成果;第二个“有戏”是指有了作品与成果,在戏剧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一定贡献,研究所才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影响力,有存在感。从而成为支撑地方戏剧文化发展的一个文化品牌。朔州市艺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就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不断发出自己的话语声。

朔州艺研院演出的四个小戏,都是流行在朔州的地方小剧种。对于小剧种来说,生存相对艰难,因为其生存区域狭小,往往只是活动在一个县或周边一带。承担小剧种发展的演出团体大部分是县级剧团,甚至是民营剧团,有的是天下独一团。“物以稀为贵”,这些小剧种确实很珍贵,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独特存在。但是这些剧种剧团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存困境。怎样解困,怎样保护,怎样发展,怎样适应时代对传统艺术的要求?一直以来,大家对于这些问题都在不断地讨论摸索。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实践,尽可能多的做着传承保护的各种尝试。我以为,无论怎样的艺术实践,首先必须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被关注的前提就是要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有作品、有成果、有演出。且不论朔州市艺研院演出的四个地方小戏艺术水平的高下,他们做演出本身就是一种对社会广而告之的宣传,宣传朔州的戏剧艺术,让广大观众知道朔州有大秧歌、耍孩儿、道情等戏剧种类,进而使观众欣赏和了解这些艺术形式。对于地方小剧种,文化部门也做过一些宣传活动。2002年,山西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小戏、小品、小剧种的“三小”调演,参加此次调演的很多小剧种就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临县道情《保姆》、芮城线腔《七斤三两》等。2019年春节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基层院团调演,有二人台、孝义碗碗腔、耍孩儿等小剧种参演。这些活动在展示和促进小剧种艺术水准的同时,无疑是为保护和传承地方小剧种做宣传推广,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但是毕竟这种宣传推广做的还很不足,专门针对这些弱小剧种的活动搞得不够多,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很有限。业内人士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对剧种本身艺术表现力的创新发展上,在宣传推广方面做得还不够足,不到位。在这方面,应该像商品广告一样,经常做,处处做,不断发声,以不同形式更多地展示,才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它,认识它,从而关注它,毕竟有了更多更广的关注才会有更大的点击量。

其次要敢于尝试和创新。地方剧种从其原始形态能够发展到今天,都是在不断进行尝试创新中走过来的。朔州市艺术研究院的两台节目,在剧目建设、作曲音乐、舞台场面等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创作尝试,有的较多保留了本剧种的传统风格,有的做了较大的变化。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副所长王越在座谈会发言中就谈到了朔州市艺术研究院具有的保护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问题,戏剧界一直颇有争论,有的主张保持传统,有的强调创新的重要。大家也一直在不同的争论中做着保持传统与创新的各种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戏剧的危机曾经让我们惶恐一时,观众不进剧场看戏,认为太陈旧了。于是,那时一度强调“去乡土化”。认为乡土不够时尚,不够现代。为了吸引观众,对地方剧种从内容到形式做了很多创新,内容上我们强调回归人性,用现代理念诠释生活,形式上加入电声乐队、加入歌舞表演、有的地方剧种道白改用普通话,以便不同地方的观众能够听懂。凡此种种,都是为了能够重新找回戏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也更是戏剧工作者热爱戏剧的责任和情怀使然。到本世纪,回归传统、重视传统的提出,我们又提倡“再乡土化”。传统是根,乡愁是忆。强调保持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而地域特色的表现之一就是地方语言和地方文化特征,于是,地方剧种的普通话道白又回归方言,同时在努力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特色成为努力的方向,洋已经不是追求的目标。土得美,土得有味才是地方剧种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艺术的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尝试中前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实践探索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戏剧创新的步子大与小,艺术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的检验者是观众,是广大人民,是市场,只要得到广大观众的欣赏和喜爱,能够流传下去,就应该算是成功的。所有的艺术探索都是在寻找最合理的表达,最艺术的呈现,最符合时代的认同,能流传下去的尝试。中国戏剧从宋金杂剧发展到今天的戏剧样式,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在一代代人的创新改造中,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所以,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传统。传统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的。

目前,我国对戏剧文化重视有加,出台许多力度很大的扶持激励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众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中华优秀戏剧文化一定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戏剧人应以“兴戏剧,传文化”为己任,谱写新时代山西戏剧、中华戏剧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朔州市小戏剧种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朔州市楹联学会、朔州市诗词学会成立
以史为纲:民间小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读陈美青《质野流芳:山西民间小戏研究》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朔州市山阴县:“四种模式”巩固脱贫成果
朔州市朔城区:强化组织 不断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朔州市科协召开全市科协工作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