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019-07-19俞通海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4期
关键词:志愿者大学生能力

俞通海

[摘           要]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毕业生创业意愿高涨,但是成功率却不尽如人意。剖析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调研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论证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以及组织管理等创业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志愿者活动要强化技能培养、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服务项目等建议,切实发挥志愿者活动对创业能力培养的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大学生创业;志愿者活动;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83-03

一、背景

自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更是激情澎湃,积极投身于此。我国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全面开设、高校内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器不断兴起以及“挑战杯”等大学生创业比赛影响力扩大并且成果频出等。

高校创业教育氛围已经非常浓郁,而且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在持续加大。浙江省政府在2016年1月专门出台《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持续跟踪帮扶到位。2017年颁布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要加大对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扶持力度,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并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大学生创业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子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拓宽融资渠道。

大学生创业氛围和创业政策可谓是开足马力,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近5年来,大学生毕业即创业连续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将近翻了一番,而创业平均成功率却基本不足5%[1]。可见,美好的创业愿景与残酷的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因此,探索如何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途径,已是摆在高校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现阶段高校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较低、优秀创业教育模式可推广性差以及从创业学生回访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能力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出我国高校的创业能力教育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只侧重创业精神教育,忽视创业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基础主要借鉴国外大学课程设计,内容集中在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创业流程、投融资和创业政策等问题上,趋向创业精神理念教育和企业工商管理的简单结合。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在课堂上受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俞敏洪创建新东方、雷军成立小米等成功案例的鼓舞,创业意愿高涨,但实际创业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尤其是对初创企业的运营更是空白,有的甚至单纯地以为只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就可以成功创业。事实上,课程涉及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等内容基本针对成熟企业操作,对三五个人的初创企业而言,毫无可行性。而初创企业真正需要的产品核心竞争力分析、企业盈利模式、市场拓展策略等却涉及极少。课程效果与文件设定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的要求还相去甚远,所以,难免造成毕业生创业动力十足,却收获惨淡。

(二)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战体验感悟

由于创业教育课程大部分属于交叉性、综合学科,理论知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还很薄弱,办学不充分加上经验缺乏,使不少教师授课过分依赖于书本知识传授。而且许多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都是由辅导员、就业指导教师或企业管理类教师兼任,他们自身没有实际的创业经历,所以几乎都是照本宣科,一味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即使有的课程引入了游戏教學等方式,但由于教师和学生缺乏社会实际创业体验,使游戏活动或创业计划最终只能沦为游戏,大多脱离实际[2],从而形成接受了创业教育,但不敢创业,也没有创业能力的尴尬局面。

(三)创业空间停留在理念设计,成效性和覆盖面不足

目前,不少学校都设立了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区等机构,但学生真正使用或者参与其中的却极少,创业空间大多只停留在理念设计上,如何实质性开展管理却没有具体计划,成了学校创业教育工作亮点的形象工程。当然,也有一些学校不仅提供创业场所,同时还配套创业服务生态系统,但是很少能较好的存活发展,即使能盈利,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个别创业空间甚至变为电商园、快递园。学校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可能入驻创业空间的学生比例非常低,而孵化成功能走向社会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创业空间在对大范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上显得十分无力。

三、创业能力培养途径有效性的实证调查

笔者专门对170名已创业的高职毕业生发放创业能力培养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4份,问卷回收率为67.06%,其中男生占71.93%,女生占28.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创业学生认为创业能力提升最有效的途径前三位为:“家人有创业经历,耳濡目染学习”“兼职或实习等半工半读经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经历”,分别占比为68.42%、60.52%、59.65%。从中可以看出,我们传统运用的创业课堂教育、创业园区体验、企业名家讲座,甚至创业比赛活动等,在学生层面并未能感受到创业能力的明显提升。

这一结果在新锦成研究院全国调查和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全省调查中也都得到了验证。新锦成研究院调查发现2016届专科毕业即创业学生认为,最有助于创业的在校活动前三项分别是“顶岗实习/假期实习/课外兼职”(42.88%)、“社会实践活动”(40.09%)、“创新创业课程或讲座”(22.99%)[3]。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发现2015届毕业生认为最有助于创业在校经历前三项分别是“实习或兼职”(44.29%)、“社会实践活动”(40.97%)、“接受创业教育”(34.17%)。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高校最有效的创业能力提升方式是加强学生实习和积极推动學生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究其核心是要强化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和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创业教育。学生实习涉及专业教学培养等,不是本研究重点,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对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志愿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认知力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隐性素养,而且活动大多在校外开展,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可以开拓视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甚至接触到许多校园内无法了解的信息。本次调查中,一位从事服装电商贸易的陈同学就表示自己的创业项目起步于暑期志愿者支教活动,他在服装企业支教“小候鸟”时,得知该企业有大量的牛仔裤尾单库存,于是就找到了优质货源,走上了服装电商道路,现在还把产品远销国外。另外,通过志愿者活动社会历练,学生能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个人生活成本、企业成本等,也能更好地重新认识自己,及早适应社会。

(二)有助于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创业过程中,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调查走访中,创业大学生普遍反映社会资源匮乏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本研究调查创业能力提升最有效的途径第一位是“家人有创业经历,耳濡目染学习”,其深层原因也是因为家庭创业者大多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人脉关系、创业资金以及相关技术等。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调查2015届毕业生创业主要困难,前三项分别是“缺乏创业经验和人脉关系”(45.71%)、“缺乏创业资金”(25.67%)、“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9.49%)。志愿活动为大学生搭建广阔平台,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社会群体,通过自身无偿的公益服务活动,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积累各种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为创业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志愿者活动开展中不管是自身活动推进过程中,还是服务对象实际问题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及时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实施。而且志愿者活动这种自由开放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抗压能力。在帮助服务对象过程中,志愿者也能更加清晰地把握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民众的现实情况,以便在创业中避免不理性的举措。

(四)有助于提升管理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

志愿者活动较少有教师全程带领,大多需要学生自我组织管理,在同是学生缺乏权威地位和奖惩制度的条件下,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领导人格魅力,学习如何将大家凝聚起来,构建一个有效的工作团队,让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团结互助、真诚合作,通力完成活动任务,并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活动中通过相互交流沟通,学会倾听队员的心声,也能纠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提升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五)有助于自我教育和提升创新能力

面对当前知识快速更迭,行业瞬息万变的创业市场,创业者必须要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强化发展。创业竞争的核心是学习力和创新力的比拼。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志愿者实践活动,学生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弥补自身不足,提升综合创业素质能力。志愿活动中,年轻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思想交流,可以调动和激发创新思维,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对事物有更加理性和独到的见解,提升创新能力。

五、志愿者活动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建议

(一)强化技能培训,重视能力锻炼

目前不少高校志愿者活动形式单调,依然停留在敬老院、福利院慰问,车站、马路引导,大型活动后勤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内容简单、重复性强、技术要求低。学生参与后收获不大,渐渐失去热情,使活动流于形式[4]。事实上,大学生群体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维新颖富有活力,接受和理解能力强,建议志愿活动丰富内容,组织者在活动前介绍项目概况,甚至探讨方案实施,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认真培训专业技能、待人礼仪、工作安全、应急处理等相关技能,提升学生能力,使学生有较大的收获感,激发活动积极性。对一些工作形式比较单一的活动,如重阳节慰问,组织者也可请政府权威人士介绍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形势及其带来的影响,让学生有较为深入的思考,至少对服务对象情况有系统了解。

(二)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服务质量

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运用自身专业优势或者兴趣爱好开展志愿活动,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特长推动志愿者公益创业项目。志愿者活动的纯公益性容易使个别学生激励性不足,一旦把项目商业化运作,就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如高校开展志愿者支教活动,志愿者积极性一般,但开设轮滑培训班、篮球培训班等项目结合学生特长并收取微薄报酬,就可以使学生的激情高涨并提升自我价值感。象征性的收费不仅可以解决活动经费短缺问题,还能增强创业意识,并且商业化运作可以模拟创业环境,在真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5]。

(三)牢固志愿精神,深化服务项目

奉献精神是志愿者活动的精髓。但个别学生却是因考核指标等原因而被动参加志愿者活动,自然也就无法全身心投入服务中,而且许多志愿者活动基本在半天之内结束,完全没有时间学习到能力。因此,建议志愿者活动要持续深化开展,一些项目需要有2~3个月的跟进,才能深刻了解整个项目流程和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例如,2016年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2015年获“辽宁好人·最美大学生”的刘佳颖,她的创业项目“会飞的盒子”就是在其6个月的贵州山区支教时所产生的。

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操作性极强,单纯的课堂教学或者参观体验式教育均难以达到良好的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希望高校能重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自我教育功能,充分运用这一途径,在实践中积极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100-101.

[3]新锦成研究院.2017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7.

[4]薛志谦.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路径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3):30.

[5]林爱菊.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4):99-103.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志愿者大学生能力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大学生就业趋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