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青年作家进高校”文化现象的研究调查报告

2019-07-19万素玉刘权毅杨璐萌时鑫磊杨钰湘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万素玉 刘权毅 杨璐萌 时鑫磊 杨钰湘

摘要:本项目从“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文化现象出发,以大学生、青年作家作品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作品对比分析等方法,探讨这一文化现象的缘起学生的文以及现象背后当下大化观、价值观。本篇报告的调查结果对于了解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倾向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年作家进高校”文化现象;西南民族大学

引言:

近年来,进入各大高校举办讲座和图书签售会等活动的青年作家越来越多,仅2018年,便有“红色文学轻骑兵·网络作家进高校”及“陕西优秀青年作家进百校,助推文学陕军再进军”等活动在全国不同范围内开展。

我们项目组以进入西南民族大学的青年作家,如大冰、刘同等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以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对这一文化现象的了解、参与、理解和认知的问卷调查分析为材料,尝试从这一文化现象中窥见、了解和认识当下大学生的文学观、大学生的文化动态,进而把握青年作家及其作品是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

一、调查报告内容

青年作家讲座主要包括讲故事和谈创作体会等,而这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既充实着大学生课外生活,也传递了创作灵感与正能量,因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反响不错。对此,有媒体据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趋势称:“‘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现象已成为一种潮流”。当一种现象成为潮流但目前还鲜有专家学者对其作专门研究时,我们认为这一现象本身及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各方面影响应受到广泛的重视,所以在这样的研究初衷的支持下,我们小组将对调查样本中青年大学生的阅读倾向、文化价值观念以及了解到的“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文化现象的缘起及影响呈现在此份报告中。

二、研究方法

为对“青年作家进高校”的现象进行较为科学的探索研究,项目小组采用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对比分析等调查方法。

三、调查数据分析

项目小组在本校开展了线上及线下近1000份问卷调查。回收925份,线上422份,线下503份以及30份线下采访问卷,有效问卷线下492份。据有效问卷分析,结果显示:

(一)“青年作家进高校”现象的发展时间线:

近84%的被調查者是在中学以及大学生活中接触到“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文化现象,对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认为对“青年作家进高校”现象的认知是学历在大学专本科及以上的群体中产生并传播的。

(二)“青年作家进高校”文化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

近65%的参与者阅读的作品类型主要倾向于青春故事和小说,正是这种贴近青年日常生活的新兴作品使读者会回忆起自己的过往经历,因而带来瞬间触动,使67%的参与者对“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现象持赞成或中立态度。支持的受访者:46%因阅读兴趣、13%因创作灵感被激发,迎合读者“口味”的内容与其阅读兴趣相契合,当书中的某些内容触及读者内心深处时,心中便被催生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投身于文学创作;15%受访者因青年作家及其作品的榜样力量,当读到励志经历时,便激起共鸣,怀着对于“如笔者一般成功”的渴望,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26%受访者则是因在青年作家作品或人上接收到了更丰富的经验知识、价值观念,其视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阔,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平息浮躁、修养身心、提高素质。

(三)“青年作家进高校”文化现象存在的弊端:

青年作家及其作品进入高校亦有消极影响,学生反对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15%受访者认为活动过于商业化,高达41%受访者认为这一现象带来的榜样效用短暂,3%少许受访者认为青年作家的作品深度不够、学习价值低等,41%受访者选择其他选项,他们给出的其他答案是认为这一现象实际价值小,会让大学生盲目追求青年作家,形成消极的“追星”模式,从而带来不良影响。而根据项目小组成员的采访、生活体验和观察可得知:从学校出发,部分青年作家进入学校开办讲座的活动常会与课程有冲突,部分同学认为这样不合理的安排使得大家在取舍中影响了学业;此外,部分老师也认为这样的活动对自身教学也有些负面影响,对之颇有不满,认为学生此时趋之若鹜,实际上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关于大学生阅读媒介以及阅读兴趣:

这一调查项,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青睐纸质图书,纸质图书仍凭借着天然具有的文化重量、收藏价值等优势在大学生阅读媒介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的方式呈多元态势,通过电子媒介阅读已被更多的大学生接纳;其次,从青年作家进高校签名售书角度看,作者的签售书赋予纸质书新意义,同时也“利用”了大学生的阅读媒介倾向,这也是青年作家进高校系列活动获得反响巨大的原因之一;最后,阅读兴趣方面的数据显示,所调查的大学生对于青年作家的作品仍具有较高的阅读兴趣,对作品内容表现出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

四、调查结论的总结

最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实际采访基础上,我们小组也对几位“青年作家”及“经典大家”的代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角度主要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及社会价值、作家及作家作品的业内知名度及影响力等。综合分析结果来看,在近1000份调查样本中,如若将“八分及以上”视为优秀线,则对“经典大家”的整体评价以50%的占比高于“青年作家”的22%,判断者普遍认为:大家作品的综合价值(仅以“作品思想深度”为例,认为经典大家作品较优者便占30%)要明显优于青年作家作品,但我们也同许多同学一样期待青年作家能早日创作出质量更优的作品。

五、问题发现

综合整个项目成果来看,经典大家及其作品至今仍是“长盛不衰”,但青年作家及其作品也以“后来者”的身份正努力地在读者群体中开辟更宽阔的领土。通过本次项目调查,不难发现,“大家”“经典作品”在不少大学生心目中已不占绝对优势,这一方面展现了大学生文化观的多元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年作家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毋庸置疑的是“青年作家进高校”这一文化现象作为校园文化潮流对许多大学生的文化观已产生一定影响,现象背后大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等待我们去探究。

此份报告虽然是在具体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但仍然存在数据采集量不足、研究对象不够全面、调查方法有待完善等问题,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小组也对“青年作家进高校”的文化现象及其影响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者简介:万素玉(1997-)籍贯:四川省乐山市;民族:汉,学历:本科在读,学校: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