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500强背景下提升中国物流绩效指数的途径研究

2019-07-19李岩陈学中

价值工程 2019年9期

李岩 陈学中

摘要:基于物流绩效指数(LPI)指标对12个世界500强物流企业所属国的物流绩效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共性优势点。以此对比分析出制约我国物流绩效指数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发展意见,以期为我国物流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the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LPI) index, the logistics performance levels of 12 Fortune 500 logistics enterpris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ir common advantages.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China's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pinions in a targeted manner,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China's logistics development decision-making.

关键词:LPI;世界500强;物流企业

Key words: LPI;Fortune 500;logistics companies

中圖分类号:F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09-0069-03

0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这为物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物流绩效作为衡量世界贸易是否畅通的重要指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提高物流绩效已成为一国全球化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各国之间物流水平的差距导致了全球供应链中贸易连接出现问题、时间的延迟以及额外的物流成本。世界银行认识到物流绩效在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缩小各国物流水平差距的关键作用。因此,自2007以来世界银行启动了一个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800多名跨国货运代理和快递公司的关于物流绩效的网络调查,开发了物流绩效指数(LPI)数据库。世界银行鼓励各国利用这些数据库为依据,改进物流中的薄弱环节。国家物流绩效的提高可以减小物流绩效差距,增强国家间的连通性,以促进国际贸易更有效的流动。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物流绩效指数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巴卡尔和贾法尔(Bakar & Jaafar)提出为了对组织进行持续改进,使用标杆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标杆管理可以与行业内的最优企业进行比较并找出差距,推进企业寻找更优的绩效管理方法[1]。苏雄义和柯建裕[2],奥贾拉和切莱比(Ojala & ?覶elebi)将中国台湾与土耳其进行比较,探讨出国家物流中的薄弱环节及如何进行改进[3]。鄢飞和王译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的LPI进行对比,得出关于物流绩效的描述与分析[4]。刘小军和张滨选取LPI为指标,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如何进行跨境物流合作[5]。李忠民和夏德水采用DEA模型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效率[6]。吴爱东认为只有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律,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物流绩效指数[7]。

总体看来,国内外学者从多重视角对物流绩效指数进行了分析,取得了显著的理论成果,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是,已有研究未能从世界500强背景下对国内外物流绩效指数差距的研究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鉴于此,本文选取了进入世界500强的12家物流企业所属的7个国家,对物流绩效指数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为表1,为提升我国的物流绩效指数做出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指标说明

2.1 研究对象

2017年7月20日,《财富》公布了最新的世界500强排行榜,其中全球有12家物流企业,分别属于7个国家。本文选取了这7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排名第一位的是日本邮政,上榜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一共有4家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中国的物流企业有两家,分别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2.2 指标示意及数据来源

世界银行于2007年提出了物流绩效指数(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的概念,主要是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跨国物流公司的绩效进行调查得到一系列数据,用来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物流绩效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和测评。世界银行希望通过这种具体指标数据的对比,使各国和地区能够找出各自物流绩效的薄弱环节,促进世界范围内的贸易畅通。指数评分标准采用5分评分制,分数越高,则此指标所代表的物流绩效越优,衡量物流绩效指数的指标如图1所示。

3  七国物流绩效现状分析

选取2007-2016年度不同七个国家的LPI指标并进行排序,如表2所示。基于相应数据,分析可得七个国家LPI指标的均值得分。可以发现,2007-2016七个国家的物流绩效均表现出逐年改善的趋势,但中国物流整体发展水平仍低于其他六个国家。基于所得物流绩效指数,显然我国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供应链中的最薄弱环节是一个地域或国家总体物流表现的关键,即便这种最薄弱环节可能仅仅是单方面的因素,也会对地域或国家总体物流表现产生强烈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如表3所示,对比2016年七个国家的LPI六项部分的得分,我国与其他六国的物流绩效存在一定差距。为定性分析,据表3数据绘制雷达图,如图2所示。依据雷达图对LPI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可得相较其他国家,我国在国际运输便利性要素上占有一定份额,表明有利于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但综合分析各组成要素,发现我国较其他国家仍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将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质量方面、提升物流服务方面及海关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兼顾货物可追溯技术及运输时效能力。

4  制约我国物流绩效指数的因素

4.1 海关效率分析

我国的快速清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中国海关与德国海关对比为例,在通关关注的重点方面,德国海关确立了安全准入和税费征收两大中心任务,而我国海关仍然采用“先征税后放货”的模式;德国在通关监督管理层面,采用“中心”加“现场”这两个层次的扁平化监督管理,在我国相应的监督管理层冗杂,在通关业务的运行方面更是各单位各自为战;在风险分析方面,德国海关采用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即“安全风险中心”加“税收风险中心”加“现场海关”的风险分析机制,中国海关开展风险分析的信息来源和渠道比较单一[8]。在审单作业方面,我国采用分类审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责任不清、链条脱节等现象严重。在税收的监督管理层面,德国海关从四个不同方面对税收進行监督管理,我国则由海关总署通过对报关单进行抽样来考核关税,再由第三方平台进行专项的评估,或者由相应职能部门进行税收监控、大批量复核,然而常出现智能叠加、相互掣肘等情况,缺乏系统的统筹。

4.2 物流基础设施指标

截止2017年,全国铁路网的运行里程达到12.7万千米,其中高速铁路的运营有2.5万千米,占全球总里程的66.3%;公路运行总里程达477.15万千米,其中高速公路运营有13.6万千米,涵盖全国97%的二十万以上人口城县和地级行政中心;在万吨级以上的港口泊位有2317个,脉通江海、分支衔接的水运网络进一步改善;民航专用运输机场达到229个,涵盖我国88.5%的地市。有着超过1200家的各类物流园区,并初步显现出平台化、网络化及智慧化发展[9]。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运输方式上,公路运输承担了70%以上的运输量,其它运输方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衔接不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国仓储设施能够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2%左右,且严重老化。在信息化水平上,我国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基础薄弱,智能化水平不高,建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国物流一体化的。

从国际运输便利性、货物可追溯性和货物运输及时性来看,涉及的是货物是否能够安全可靠地抵达目的地,这与供应链与贸易系统的可预测性与稳定性密不可分。导致供应链不稳定的因素有很多,如供应商由于自身或者是外部因素无法向下游物流企业按约定的时间、价格、质量交货;制造过程中制造企业由于机器故障、生产能力不足、原材料短缺等原因造成制造过程的延迟或中断;销售过程中,顾客频繁的更换订单、不规则的购买会造成销售过程的不稳定;第三方物流运作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运输方式与工具,采用不同的运输标准,容易遇到衔接不畅、仓储不当、损耗、自然灾害等情况,造成货物的短缺或损毁,无法按时按质按量交货[11]。

从物流服务的质量和能力来看,与物流成本的高低息息相关。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6%,美国为7%,英国为9%。造成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资源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例如土地,人力资源的价格上涨,推动着物流成本的上涨;二是我国物流标准化程度低,因为物流标准不统一,造成了货物在运输、分拣、装卸以及包装等环节的成本增加;三是运输距离长、公路收费高、车辆限制等问题,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分布广泛,为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长距离的运输,相应的需要支付过路桥费和公路罚款等费用;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分布不均衡,农村及偏远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城市不断扩张造成仓储配送中心外移,增加了配送半径。

5  提升我国物流绩效的建议

在海关方面,转变管理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在管理方面,针对通关环节多头监管的问题,应简化通关手续,优化通关环节的流程,变“串联”监管模式为“并联”监管模式,贯彻实施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明确监督责任,避免出现责任不清、职责交叉的情况;针对层级较多的情况,应着力构建扁平化的海关通关监管运行机制,明确总署和直属海关的监督责任。在运行机制方面,分别对“安全”和“税收”进行重点关注,实行事前风险分析,事中实货监管与税收征管,事后核查稽查。积极推动风险管理在海关工作中的应用,处理好“便利与安全”的关系。同时,我国可加强与相邻各国海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统一的通关信息平台,简化通关手续。

在物流基建设施层面,通讯及IT成为现代国贸行业的核心工具,货品移动(物流)是建立在即时且有效的信息通讯基础上的,依托前沿的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及云计算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考虑物流发展需求,谋划长远有效机制,加强智慧物流的发展壮大[10]。要加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无缝隙链接,优化物流流程。推行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信息平台,对基础设备进行统一的规范,实现设备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供应链与贸易系统的稳定性方面,首先着力发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由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组成。其中信息流是核心组成要素,维持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是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节点企业之间能够即时、准确地输送和反馈信息基础之上的。其次建立全球物流网络,通过网络寻找全球范围内成本最低的地方,建立统一标准,提高运输效率。第三要使用如层次分析、灰色统计理论等多种方法对供应链稳定性进行测评。最后要建立全球金融网络,促进资金流在国际贸易节点中顺利进行,为供应链及贸易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金融支持。

物流成本高不仅造成物价上涨、资源能源的浪费,也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是势在必行的。首先要保障规划物流用地,合理布局。政府部门在规划用地时,要考虑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保障物流用地指标的稳定性[12]。二是要增加基礎设施的建设,改善交通内外部环境。加大公路体系建设,促进综合运输体系衔接,保障各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提升整体效益。三要建立物流标准,提高标准化程度。通过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物流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减少在运输、包装、装卸及分拣过程中资源的浪费。四要严格管理公路收费罚款事项。由于公路执法部门规定不一,造成重复收费、乱收费等情况,造成企业无所适从,应规定统一的标准,规范收费,减轻物流企业负担。

参考文献:

[1]ARVIS J F,MUSTRA M A,PANZER J,OJALA L,NAULAT. Connecting to compete:trade logistics in the global economy[R].Washington,DC,World Bank:2007.

[2]SU S L,KE J Y. National logistics performance benchmarking for trade connectivity–an innovative approach using world bank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 database[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es and connectivity development” in collaboration with Asian logistics round table(ALRT),At Taipei,Taiwan. 2015.

[3]OJALA L,?覶ELEBI D. The World Banks logistics performance index(LPI)and drivers of logistics performance[R].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2015.

[4]鄢飞,王译.基于LPI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绩效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8):28-34.

[5]刘小军,张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物流协作 ——基于物流绩效指数[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12):40-46.

[6]李忠民,夏德水.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设施效率分析——基于DEA模型的Malmqusit指数方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05).

[7]吴爱东.中外物流绩效指数差距与制约因素分析[J].对外经贸实物,2009(05):82-84.

[8]唐欣.中德海关通关监管模式之比较[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5(03):61-69.

[9]何黎明.2017年我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8(02):0003-05.

[10]史锦梅.我国物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对之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6(08):0022-06.

[11]孙敏.跨国企业全球供应链稳定性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0:15-19.

[12]林健宸.降低物流成本的对策分析[J].中国财政,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