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伏笔手法分析

2019-07-17秦妍

牡丹 2019年18期
关键词:伏笔常春藤文学作品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写作技巧,它常常表现于叙事过程中,是作者刻意铺设的对未来可能或者将要出现的事情的暗示和对读者的提示,它常常表现为很随意,却蕴含着十分重要的信息。将这种写作手法应用于文学创作中,常常能够带给读者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纵观外国的一些文学大师,大都是应用这一写作技巧的高手。研究分析他们的文学作品,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伏笔手法应用于文学作品创作的作用

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小说享誉全世界,他的小说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这种结局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他的小说常常在结尾处让人既感到在意料之外,又感到在情理之中,能够产生令人拍案叫绝的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那么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让他的小说具有这种艺术魅力呢?那就是他小说中应用的令人叹服的伏笔手法。

伏笔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为了让文章能够更好地发展,在前文中为后文的发展铺设一定的线索,后文可以在这一线索的基础上深入发展,能够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文中的伏笔,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脉络,读者就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顺利地了解故事的发展乃至结局。但是,好的文学作品中的伏笔,并不像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那么明确,它们往往不露痕迹隐藏在文本的叙述过程中,以看似闲笔的状态被作者一笔带过,但是这里面深藏着重要的信息,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因素。一些粗心的或者好奇心重的读者,往往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急于知道故事的结果,而一味地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常常会把这些隐藏重要信息的线索忽略掉,而这有时恰恰就是作者的刻意安排,为了让读者在最后豁然开朗,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

二、外国文学作品中伏笔手法的应用——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伏笔手法被他应用得炉火纯青,信手拈来。本文就以他驰名世界文坛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看看他是如何运用伏笔手法来进行小说创作的。小说前面提到,琼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她也不舍得离开这个令她留恋的世界。在她的心里,当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掉落的时候,她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是这些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支持她坚持活了下来,这些彰显生命的绿叶是她的精神支柱。在小说的结尾,读者知道有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一直没有掉下来,因为那是一个叫贝尔曼的画家画上去的,并且这位画家为了画这片常春藤叶而不幸去世。小说的结尾令每一个读者都潸然泪下,贝尔曼先生的善良打动了每一个读者,小说的艺术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了读者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那么,小说在哪些情节运用了伏笔手法呢?在小说的前文,有一段穿插于琼珊床榻上卧病的文字描写。琼珊身患疾病,她的心中充满绝望和恐惧,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将不长久,她惶恐不安,静静地等待牧师来为她举行临终忏悔。窗外是一个阴沉沉、空荡荡的小院子,离她的窗口20英尺以外的墙壁上,攀附着一棵很老的常春藤,这棵常春藤是那么衰老,生命几乎将走到尽头,寒秋正在剥夺着它最后的也是仅剩的一些生机,一片片叶子在秋风中飘落下来。琼珊躺在病床上,远远地望着墙壁上挂着的那几片仅存的绿叶。她一片一片地数着这些墙壁上的落叶,她知道这些落叶落尽的时候,冬天就来了,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的朋友苏艾也深知她的心理。

看到这些文字,大部分读者都会对这段文字所表达的那种凄凉、悲伤所感染,不知不觉中会关注琼珊的生命,注意力会集中到这几片绿叶,关注到这几片常春藤叶与琼珊生命延续的紧密关系。在这里,作者就巧妙地为后文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首先,琼珊的窗户很小,离墙面也有20多英尺,这对于一个久病体衰的人来说,可以说是一段较远的距离,在这么远的距离去辨别一片藤叶,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琼珊卧病在床不能够多角度地观察墙上的藤叶,辨不清其具体情形,这也在情理之中;其次,院子阴沉沉的,所以光线不好,藤叶又很小,看不清楚也不足为奇;再者,琼珊重病在身,已经极端衰弱,视力也肯定非常差,看不清楚墙上的藤叶也在情理之中;最后,常春藤已经枯了,大部分的叶子已经落尽,在一夜风雨中为什么还有一片叶子能够留下来,这是留给广大读者的悬疑。所有的这些,无不是为以后贝尔曼先生为了救琼珊而去画一片假的常春藤叶埋下伏笔。从这里,人们能够看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渲染,一方面是为了衬托琼珊的境遇,激发广大读者的同情心;另一方面,也是为故事的发展设下伏笔。

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读者又看到了作者所设下的第二处伏笔,那就是: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墙壁上常春藤枝条上的叶片都脱落干净了,只剩下一片叶子还附在墙上,这可是最后的一片了!它虽然也染上了枯败的黄色,但是它的绿色还是那么深、还是那么亮,让人远远地就能够看到,特别是能让屋子里躺在病床上的琼珊看到。在这里,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对这片硕果仅存的常春藤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不仅特别描写了它鲜亮的绿色,还仔细地描写了它的形状、它的姿态。读到这里,读者能够感受到这是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赞颂,同时能够看到这是作者对后文发展所埋设下的伏笔,隐隐地产生诸多疑惑:一夜风雨为什么仅有一片常春藤叶能够留下来?这叶子为什么还有那么鲜亮的深绿色?作者为什么要细致地描写这片叶子的形状和姿态?这些无不都预示着这片常春藤叶是一片假的树叶,是画上去的,而且画得那么好,那么逼真,从中能够看到画这片叶子的艺术家具有多么高的艺术造诣。

故事发展到这里,如果琼珊还看不穿这片叶子是假的,那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她还年轻,她还留恋着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片绿色是她生命的支柱,她不想也不敢看到那片绿叶掉落。在她的心里,常春藤还活着,她就还活着。读到这里,读者应该能够明白,这片绿叶肯定是画上去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家画上去的。他的目的就是要给重病在床的琼珊以生命的鼓励,而这却付出了他生命的代价。另外,小说的前文曾经不止一次地强调:贝尔曼先生虽然穷困潦倒,但他自视清高、自命不凡,他总想创作一幅佳作。而这一片在风雨中画上去的常春藤叶,一幅倾注了画家的心血、付出了他的生命、挽救了重病在床的琼珊的作品,难道还称不上是佳作吗?这也是作者为后文的发展刻意而为之设下的伏笔。

三、外国文学中伏笔手法的普遍应用

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处运用伏笔写法,这些伏笔都暗含了许多后文发展的重要线索。这些伏筆的设置,使得小说整体结构流畅,前后衔接自然,读来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情趣,充满了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当然,这种伏笔的写作手法,在外国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羊脂球》《麦琪的礼物》《装在套子里的人》《项链》等。这样的写作手法,读者在外国文学作品阅读鉴赏中会常常碰到,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伏笔是文学作品创作中重要的写作手法,它能够使文学艺术作品显得更加严谨,结构更加顺畅,能够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这种文学创作手法在外国的文学大师作品中常常被用到,而且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能够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认真研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经验,特别是其对伏笔这种写作技巧的应用,借鉴与学习文学大师的创作手法,对于读者今后的文学创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秦妍(198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伏笔常春藤文学作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常春藤妈妈和她的孩子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常春藤口服液中4种皂苷
常春藤繁育技术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