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的海防建设与管理

2019-07-17高荣伟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洋务派卫所海防

高荣伟

海防管理和建设,与沿海的安全与稳定息息相关,与国家的统一和长治久安紧密相连。海防管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其所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随着国力的变化和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而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在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海防建设是从明代开始的。明代以前,如春秋战国时代,以及三国时期,一些依江傍海的诸侯国,虽建有水师,并进行水战和海上攻防作战,但还没有明确的海防设施和固定的编制。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生产力逐步提高。这些政策和措施为大明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明朝初年,日本海盗形成了庞大的队伍,历史上称为“倭寇”,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给沿海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抵御倭寇,保护沿海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朱元璋开始加强海防建设,“度地要害,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在沿海各地遍设卫所城池、水寨、堡垒。

因防设卫是卫所制的主要原则。具体说来,在交通枢纽和地位重要的城镇设卫,在小岛和孤立的要点如狭隘路口等设千户所,关口险隘但又不能多容兵处则设百户所。海上舟师巡哨,各守其责,逐步在全国沿海地区形成了防范于海上,且海陆结合,有层次的防御体系。

在沿海地区的防御设施中,卫所城池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成为沿海防御的重要枢纽,在战争期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其军事重要地位也凸现出来。为了稳固自身的防御体系,明朝廷在今深圳属地实行了一系列的海防措施,加强海上防御体系的建设。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1573年,明朝政府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建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现今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东莞及大鹏所城在沿海地区的抗倭战争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明朝中期以后,戚继光建戚家军,在沿海地区构筑水域,编练军队,这才彻底平定倭寇,海防得到了巩固。

“古有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明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先是初期倭寇自海上入侵,继而是中后期西方殖民者的大肆侵犯,所以,自明代开始,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防防御体系。卫所制是明代的基本军事制度,是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地理上相结合的产物。

清朝前期,国力强盛,在明代卫、所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将沿海建成炮台要塞式的海岸防御体系。海岛要塞如长山列岛、舟山群岛等;海口要塞如虎门、温州、吴淞口、大沽口等;海岸要塞如福州、廈门、烟台、威海、旅顺、大连等;江防要塞如江阴、江宁(南京)等,并编有江河水师和外海水师,在天津还建有满蒙八旗水师营。

清朝晚期,政治腐败,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加剧,国力日渐衰落。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看到来自外部威胁的加剧,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大清海军称水师,使用的是旧式船只,装备落后,不能抵挡外国的铁甲兵轮。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为实现自强目标,洋务派奕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清政府最终采纳了这些建议。

李鸿章是“海防议”最坚决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建立新式海军和配备海防近代化枪炮武器外,还建议将沿江沿海各省陆军“认真选汰,一律改为洋枪炮队”。李鸿章创办军用工业,其目的是“期得尽窥其中之秘,有事可以御侮,无事可以示威”。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洋务派大量购买并进而制造新式枪炮,组建新式军队,实行洋式练操,以促进清军队的建设和国防的近代化。这一军队改革使清王朝的军制进入了多元化时期。

19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形势的紧张,清政府内部发生了“海防”和“塞防”的激烈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强调“海防的重要性”,同时认为“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主张放弃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提出“海防塞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订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的中国近代海防战略。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积蓄经济力量;实行募兵制;加强军队训练和战舰装备制造以加强海防建设。1875年,由两江总督沈葆桢、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倡议,经总理衙门核准,每年调拨关税和匣金400万两作为经费,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粤洋三支水师。清政府开始筹建海防,建立新式海军,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

尽管洋务派在中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但在大清王朝内部,政治腐败依然。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了停顿、倒退的困境。

此时,东邻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的日本,对外积极侵略扩张。反观大清帝国,则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洋务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冀望扶大厦于将倾,但这场以“自强”“御侮”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昏庸腐朽、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侵略成性的近代化国家。在这种情势下,一场较量已经不可避免。

猜你喜欢

洋务派卫所海防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明代土家族地区羁縻卫所研究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
中法海防三·六事件始末
论中国近代的海防与塞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