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汉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9-07-16张婷婷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弱小词句汉语

张婷婷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新课程的改革,为学校德育创造了新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好渗透点,充分发挥汉语课堂的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把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题眼的突破中渗透思想教育

题目文眼,它隐含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在关键字眼的突破上渗透德育是很好的时机。 例如,《我必须去》是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学生李丹得到了她盼望已久的马戏表演的门票,可她说好要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表演节目,最后放弃了马戏表演还是去了敬老院的故事。教学时,首先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课题的关键詞“必须”进行有机渗透。首先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 1、李丹为什么必须去敬老院? 2、读了课文以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览全文,通过突破题眼,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了做人要讲诚信,不能失信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教学《美丽的长白山》一课时,我先向同学们提问:“哪位同学去过长白山?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课题直接导入课程教学,并播放了“长白山”的视频资料及图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对祖国锦绣山川的赞叹、欣赏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与汉语学科教学有机统一起来。

二、在理解课文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抓住最能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词句,体会词句所蕴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也是寓德育于汉语教学中很好的方式。 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在理解“萨沙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萨沙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知道“萨沙是想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人”,这时把握好教育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同学们认为自己是弱小的吗?面对弱小你会怎么做?这样通过品析词句,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不仅能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又如在《到期归还》一课中,我让学生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内心活动的词语,感受其表达的意思。学生们找出了“惦记、不踏实、不安”等词语,体会到毛主席是爱书之人,并且十分讲信用,如期归还了借来的书籍。通过重点词语的学习,我适时地教育学生:要向毛主席学习,做一个说话算话讲信用的人。

三、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德育内涵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他们滋生着以自我为中心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感受并珍惜亲情的无私与真诚呢?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我首先播放了地震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灾害带给人类的伤害以及地震过后搜救工作的艰难。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课文中的父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搜救自己的儿子。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朗读重点段落时竟也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这时我抓住机会,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父亲曾经做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重新领会了“父爱”的含义,回家后要珍惜和父亲相处的时光好好孝顺父亲。又如在《慈母情深》这一课的学习中,我布置的作业是:帮妈妈做一次家务活;给妈妈梳一次头发;为妈妈画一幅画像;用书信的形式和妈妈说说心里话等。第二天的汉语课堂上,学生们踊跃汇报……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接受了一次良好的感恩教育,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在关键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重点词句的剖析,同样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往往蕴含在一些重点词句之中。如果离开词句的教育,架空地讲解课文,结果就会空洞乏味。

例如,《平分生命》这一课文中,有许多描写男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我抓住“犹豫”、“洋溢着责任与勇气”、“目不转睛地看着”、“渗出了汗”、“郑重其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男孩对妹妹的爱?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输了血就会死亡,还是坚持给妹妹输血?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想象他的内心活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亲情是如此伟大,使学生受到要爱护自己的家人,珍惜亲情的德育教育。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有序、有度地渗透,把握好教育契机,把握住汉语知识与德育的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以学生为主开展活动,这都有助于增强语言文字学习和德育的统一、和谐,真正做到春风化语,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弱小词句汉语
学汉语
强大与弱小
对人世的告白(组诗)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柴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