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思想

2019-07-16李海英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辛弃疾家国爱国主义

李海英

历史人物往往是民族的灵魂、历史的脊梁和时代的骄子,他们的身上有着政治的理想和时代的气质。“吹去历史尘埃,彰显人性之光“,在细微处发现历史人物人性之美丽和人格之光辉。从这些命运跌宕的历史人物身上,可以挖掘德育资源,从而开阔胸襟,提升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整个民族和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兴亡而奔走呼号,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抒写爱国篇章,给我们留下了不朽的古典诗歌名作。这些爱国诗篇或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安危的担忧,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今天再看这些诗歌,依然为他们所感动,佩服与惊叹之余留给我们的是深远的现实教育意义。

比如我在讲宋元文化时,重点和学生品读了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一次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组织了二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的义军,为掌书记,并劝耿京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今江苏南京)面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送到建康处死。尔后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后来,洪迈为他作《稼轩记》时,用“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的话来赞扬辛弃疾。和学生一起品味,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那首“破阵子”。

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辛弃疾的一生,是奋发激昂、抗战爱国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南渡以来,他“不为众人所容”,受压抑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硬语盘空谁来听?”辛弃疾将其南归后所积郁在胸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进了《稼轩长短句》中。学生为历史人物的执着精神所感动,提升了他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我和学生一起了解近现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与坚决反对本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壮丽篇章,学习邓世昌,林则徐等近现代人物,学习李大钊、刘胡兰等为自由而抗争的精神,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由此增强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的“家国情怀”。

在课堂上,我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借助历史人物,品家国情怀。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一、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课程的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化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由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由感悟历史到理解历史,由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法,学生演讲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講能够把学到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就教材中爱国主义的素材开展演讲活动,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组织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90后有何担当”为题的演讲活动,学生以辛亥革命的史实,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自拟题目。这次演讲活动很成果,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而且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二、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讨论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有效方法。如学完《洋务运动》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就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李鸿章是民族败类、卖国贼,并以他代表清朝政府签订《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证据,这些条约使得中国的主权不再完整,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成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有些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李鸿章是功臣,并以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创办中国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民用工业、创建中国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性。李鸿章创建了近代史上第一支海军力量,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企业等,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有的同学进一步补充说:李鸿章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朝皇帝,其罪恶应加在清政府身上,不能由李鸿章来承担。这一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申出一个历史学与历史教学的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问题,同学们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全面的观点,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升华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另外还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班级走廊悬挂历史名人画像及其语录的过程中,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意识,使班级文化建设在发挥人文标识作用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历史人物超时空对话中,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国”思想的了解。

读历史人物,就是找寻信仰、道德和个人操守的心路历程和精神之旅。将评点历史人物和家国情怀巧妙结合,共读历史人物,同品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辛弃疾家国爱国主义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谁咬得更厉害
辛弃疾作词限酒
文武双全的辛弃疾
辛弃疾:做不成英雄,只好当词人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