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幼小衔接的实施方案

2019-07-16古滢意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幼小入学意识

古滢意

一、分析原因

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内容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教学方法的变化。

孩子入学可能的“小状况”,例如,湿衣服穿了一天、吃不饱饭、厕所不知道在哪里、上课想去尿尿、性格较之前内向了、书包一团乱、忘记带书本等状况。明显孩子缺乏了自我服务意识、规则意识、交往能力、独立能力、任务意识等。

家长们对于孩子难以适应小学生活而担忧,上学前到底应该准备什么,孩子还不会认识更多的生字,不会计算,要不要去学前班、拼音不会怎么办,握笔姿势看书顺序不会等,固此,家长们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揠苗助长。

二、采取措施

(一)合理规划课程

幼儿园主要负责幼小衔接前期工作, 此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 合理、科学地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 重点做好初步的数学思维、口语表达、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 以及同伴交往、任务意识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

小学重点要做好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工作, 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有的放矢地缩小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些差异, 及时调整学习的难度, 增加一些艺术活动课程, 并适当培养孩子的勤奋感,使儿童能够找到兴趣点和归属感。

两者的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合理做好幼儿园的课程安排和小学零基础教学课程的安排。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的生长点上发展,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其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喜欢上小学的生活。

(二)走出误区,更新观念

幼小衔接不是从幼儿园大班才开始衔接的,而是教育的一个自然过程。正如我们不应该是高考志愿时才去立志一样,幼小衔接也不是幼儿园大班时才去考虑的。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个节点,教育并不是单纯为了实现这些节点而服务的,从孩子出生起,教育就开始了,并一直贯穿人的一生,而这些节点也只是教育过程中的顺其自然与水到渠成。

幼小衔接不是知识上的衔接,而是能力上的衔接,行为习惯的衔接。幼小衔接不是需要提前学习认字、拼音、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些小学知识。小学低年级的知识点本来就比较简单,智力正常的孩子掌握起来基本上没什么困难。哪怕入学初稍微会慢一点,但后期也是可以跟上的。如果说正常情况下没有跟上,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兴趣、主动性、执行力、责任感等能力的方面。提前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因为枯燥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或者恐惧心理。

父母應明白这样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培养习惯,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气氛。例如,读读书,看看报,做热爱学习的榜样。不要跟孩子唠叨,有的父母喜欢在孩子做功课时对孩子问这问那。是关心孩子?还是干扰孩子?在此提醒各位父母注意:不要在孩子学习时跟孩子唠唠叨叨。接待客人也要注意不影响孩子等。提前让孩子到学校熟悉环境,房间布置要明亮和高雅,不宜太卡通或太花哨。培养孩子的角色转变。

(三)前期心理准备

幼小衔接一直以来是我们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所以家长的意识、幼儿的意识、教师的意识是急需提高的。

家长意识提高策略:邀请专业的讲师进行讲座;教师在平时的谈话以及交谈中涉及本方面的意识;在微信群以及校讯通适当推荐有关幼小衔接的知识。

(四)物质准备

创设日常的生活环境,模拟情境,增强幼儿对小学生的体验与规则。

提供小学书籍、橡皮擦、卷笔刀、红领巾、书包、课程表等的学习用品。让孩子走进小学参观,对小学的环境进行讨论交流,明白小学的学校环境,小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特点,对小学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兴趣,通过对教室的区域环境、主题墙设置、产生入小学的愿望。向往当一个小学生。

(五)注重各种能力的陪养

教师根据主题“我要上小学”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设计更多有关前期准备的教育活动。从认识小学、参观小学、时间观念、小课堂、离开幼儿园等的小主题进行切入点。

1.培养表达能力

在平时的晨谈活动过程中、午睡分享小故事时间、课堂教学时间。可以让幼儿发现更多有关即将上小学的绘本阅读,教师进行分享或者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发现绘本故事等。利用绘本调节心理,在深入了解幼儿的想法同时,可以有效减轻他们的入学心理压力,切实帮助他们做好入学的心里准备。

2.培养责任能力

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业或者阅读作业,请家长辅导孩子按时完成,帮助幼儿建立时间概念。有每天值日生轮流制度,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教孩子不找借口,遵守诺言、为自己负责。

3.培养沟通交往能力

适当延长孩子的集体活动时间,在小学上课是规定40分钟的,让幼儿适时的学会静坐、等候的习惯,学会倾听他人想法,培养专注力。让孩子能够学会合作,在平时的区域活动,教育活动中设置合作任务,让孩子明白合作交流能够更好的完成任务。让孩子适当学会吃亏,明白乐于助人的快乐意义。

4.培养阅读能力

加强认字识字的阅读习惯,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会认识简单的文字,在家长的引导下会写数字的习惯,端正书写姿势。让孩子喜欢阅读、兴趣度提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书店,孩子在无形的熏陶中会认识更多的字体。

5.培养行为习惯能力

加强幼儿的文明礼貌教育。使用日常礼貌用语、能自觉遵守班级班规,不乱插嘴,不乱翻别人的东西,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不影响集体。

6.培养自信能力

让孩子相信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以长补短、因势利导。让孩子自己有主见,自己能够完成,能够胜任。

(六)家园共育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力量,从社区资源、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的教育合力,统一的思想观念。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生活、学习、身心等各方面落实,有的放失的进行教育,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更新教育方法,家园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幼儿既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让孩子们向着阳光轻松前进。

猜你喜欢

幼小入学意识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入学通知书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苦恼的“幼小衔接”
五行真经
甜蜜欢颜
入学面试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