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还是留——论《雪夜林边小驻》中的张力

2019-07-15赵文娟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外延罗伯特

赵文娟

摘要: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他的诗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事物,加以提炼,使之具有典型意义,营造深远意境,表达深刻思想哲理。诗歌是美的代表,不仅声音美,画面美,而且外延也是美的。欣赏一首诗就要从它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因内涵和外延一同构成诗歌的无限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使得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意境深远,蕴含深厚。在《雪夜林边小驻》这首诗中,随着诗人视野的变化,作者的心里也在不断地斗争着,是走还是留,环顾四周、瞭望远方长路漫漫,甚是不舍眼前的美象,但是现实还在呼唤着自己,于是牵着自己的马儿继续赶路。本论文试从诗人视角的一远一近,颜色的一明一暗,声音的一静一动分析诗歌《雪夜林边小驻》中的张力。

关键词:内涵;外延;张力;选择;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

一、视角的转换——空间张力

全诗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展开。诗人骑着马,由充满喧嚣与机械的现实世界走近一片安静的、原始的森林。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落满雪花的树木、冰湖。四周寂静,唯有雪花飘落的声音。突然想到他应该认识这座房子的主人,此时作者的眼睛聚焦在眼前的森林,是近景。眼前的场景曾多次出现在梦境之中。走进这片森林,作者一时迷失了自我。接着抬头仰望远景,漫天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天地间一片雪白。在宁静祥和世界里独自欣赏着轻风拂雪的美景。眼前景影射心中事。弗罗斯特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创作手段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弗罗斯特用独特的视角加以整理和创新,使得诗歌富有逻辑和空间感。诗歌的视角由近及远,诗人由现实走向虚幻,由人群走向自然为诗歌创设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二、黑白两极——色彩的张力

随者诗人叙述的视角,读者会在脑海中构建一副或几幅图画。这首诗是用传统手法写出的现代诗歌,诗中描述了一幅雪夜冷艳绝美的画面:林中小屋、雪夜小马、寒林微风、冰湖黄昏、孤独游子、林中小路。所有的景色都处在明暗交叉的世界里,白雪反射出的是耀眼的白色,而茂密的大森林则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幽黑暗色调。结冰的湖水是蓝色的,属于暗色调,近处岸边的树木、石头等则是覆盖着白色的积雪。所以,诗中所描述的景色,主色调是黑与白,眼睛所感受到的光线是由明到暗。过度的事物就是林中小路,既有白雪又有黄土的颜色。诗歌画面充满层次感和画面感。

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充分挖掘诗歌的外延才算完整理解詩歌。1938年,泰勒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阅读策略,即外延和内涵的组合,并使“张力”成为新批评派评价诗歌和诗人的标准。(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78)这首诗表面上看似是在歌颂大自然像一幅画一样美好,但是当我们还原到作者当时的状态,这首诗歌的外延意义就产生了,工业社会代表人群、代表科技进步,大自然代表孤独、代表秩序井然。“小驻”之处与作者实际生活的世界对比鲜明,作者的取向也非常明确。在他的许多诗作中,说话人常常面对着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同样被人与孤独的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这个经典哲学话题所困扰。(苏朋 远离还是融入—解读弗罗斯特《修墙》、《雪夜林边小驻》、《与黑夜相识》、中孤独与人群的主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第1期:P13)现实的羁绊使得作者最终还是放弃了眼前的美景,走向喧闹的现代社会。

三、动静结合——听觉的张力

动静结合的手法使得整首诗生机盎然,充满灵性。第一、二段的完全是静景,在这样寂静的环境中欣赏着清风拂雪片“漫天雪花随风起起浮浮。诗人陶醉于这样静谧无声,万籁俱寂的空灵境界,心里十分渴望永远留在这片净土之上。正在作者心驰神往的时候,突然身旁的马儿摇响了身上的一串铃铛。这一阵刺耳的铃声将诗人拉回了现实世界。大自然的安静与铃声的吵闹,理想中田园的安逸与现实的喧嚣形成了两组鲜明的对比。这两组对比构成诗歌听觉上的极大的张力,一静一动,沉浸在安静里世界是小的,突然地铃声打破现有的小世界,突然将作者带回到了现实的世界里。诗歌是声音的艺术,通过诗人往往喜欢声音向读者传达信息。在传统中创新是弗罗斯特诗歌艺术的一个基本特色。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发音而不是它的含义,所以我们要花点时间来看看,听听这首诗的声音。弗罗斯特扎根于美国诗歌传统之中推陈出新,富于创造,因而他的诗质朴、清新而诗意隽永、富有韵律而又自由、不落俗套,既遵循传统又有时代气息”(程爱民《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P67)。这种回环式的韵律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和理解空间去品味诗歌的外延。

四、总结

弗罗斯特诗歌有两大特点,第一,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景色比如乡间常见到的房子、树林、湖泊等。第二,善于运用新英格兰方言写诗,通俗易懂,让人朗朗上口。张力是诗歌的一部分,是读者阅读作品时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美感。这首诗的张力主要体现在作者通过视角的变化、图景的色彩晕染以及声音的变动等手段描写英格兰乡间常见的景色,从宏观上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他的诗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普通的田园式抒情诗,抒发作者被大自然的美景吸引,陶醉其中不愿离开却又不得不离开的矛盾心理。但实际上这首诗饱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以及自己孤独的心情。

参考文献:

[1]曹明伦.田园诗人弗罗斯特的政治讽刺诗[J].外国文学,2013(06):19-25.

[2]程爱民.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J].外国文学,1994(04):64-68.

[3]黄宗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想象模式管窥[J].中国外语,2008年(增刊).

[4]黄宗英.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49.

[5]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6]金健人.论文学的艺术张力[J].文艺理论研究,2001第三期.

[7]任宪宝.肯尼迪演说:高瞻远瞩的国家强音[M].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

[8]苏朋.远离还是融入—解读弗罗斯特《修墙》、《雪夜林边小驻》、《与黑夜相识》、中孤独与人群的主题[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第1期:P13.

[9]尹杰.弗罗斯特诗歌的文化渊源分析[D].辽宁大学,2014.

[10]Bagby, George F.Frost and the Book of Nature.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11]Baym.Nina.et., eds.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2th ed.Vol.Ⅱ.New York:Norton,1985

[12]Emerson, R.W.Emerson: Essays&Lectures.Literary Classics of US,1983.

[13]Lucas Longo, Robert Frost,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PoetLaureate, Story house Corpus.,1972.P25-26

[14]Tom Cross et al: American Writers(Grian and Company)P503.Richard Poirier and William Lo Vance edited American Literature(Vol.2)(Little,Brown and Company)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外延罗伯特
一片云彩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我并不完美
新一代STE分子束外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