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获得感的探索

2019-07-15刘芩利

卷宗 2019年16期
关键词:获得感中职学校学生

刘芩利

摘 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中职教育在整个职教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中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从整体情况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能不够突出、就业出路仍难以保障,因此,中职学生对教育获得感仍有期待,对未来职业心存担忧,对中职教育的满意度不高。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获得感

1 获得感的涵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获得”的解释为:取得;得到。“获得”既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得到,如实物、金钱,也包括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得到,如尊严、快乐、名誉等等。“感”的基本义项有“觉得;感动;感觉、情感、感想”。获得感是“获得”与“感”的统一,客观上是实际占有了某种利益,主观上人们还有对这种利益实现的认可需要满足之后的认同。获得感是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方面得到的主观感觉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与感想。获得感的评价主体是人,评价内容是客观获得,评价标准是主观感受。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人获得不同,获得感更为不同。

2 阻碍中职院校学生获得感产生的原因

第一,缺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即使按照学校要求完成学业也無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学习缺少了期待和满足,更缺少实实在在的收益。每个人或社会团体无不生活于现实且具体的环境之中,这使得任何理论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才能显示出更强的生命力。

第二,缺乏先进的教学方式。目前中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课依然采用理论教学模式,缺少实时互动和精讲点评,学生容易丧失对专业技能的探索和思考。学生对知识体系和技能操作缺少了解和认同,无法产生真正的获得感。

第三,缺乏价值认同感。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融,甚至激烈碰撞,学生对于教育方式有更高的要求,没有参与感、认同感和共鸣感的纯粹说教和刻板僵化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更不会使其有强烈的获得感。

第四,缺乏文化浸润感。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教师素养仍有欠缺,部分教师及辅导员忙于自身发展与事务性工作而忽略了本职工作。就校园文化层面而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宣扬,加剧了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教不得法,求教无门,师生缺少沟通,这样的局面严重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获得感。

第五,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是教学之道。一位教师执教时,忽视了算理的重要性,采取反复灌输的方式,一味强调算法,结果导致学生算理不清,观察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力都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仍然采用“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放不开手”,使得学生对教师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学生越是依赖教师,克服困难的能力势必就越难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导致学生学习获得感低的原因还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是教师缺乏研究学情、缺乏研究学力、缺乏研究教法等。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3 中职学校提升中职学生获得感的对策

3.1 强化素质教育,提升中职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获得感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职学生只有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生产和服务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中职学校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和紧迫性,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重视中职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明确中职教育对人才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避免出现偏差,树立正确的导向。既要从国家政策角度和社会评价角度进行宏观评价,也不能忽视微观上从企业发展角度进行评价。只有纠正这些错误认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就业乃至今后的人生中受益,提升获得感。

3.2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获得感

中职教育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可以大幅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对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发展均有积极的作用。

中职学校应真正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落实到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例如,改变中职学校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现毕业生就业“零接轨”等等。当然,实际工作中,还应根据中职学生年龄偏小等特点,可采用产学研一体化、校中厂、企业订单班等模式,根据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将教育与生产、教育与市场、教育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以此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就业,提升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获得感。

3.3 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中职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获得感

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关键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因此,中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方进修,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教师,扩大教育视野,更新教育理念;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师情怀,提高责任意识;要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将理实一体化落在实处。通过全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层面的获得感。

3.4 强化德育工作,提升中职学生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

中职学校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应聚焦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持久地开展德育工作,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管理服务的各环节,覆盖到所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努力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德育新局面,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相结合,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尤其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中职德育工作理应由校内向企业延伸,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筑牢“工匠精神”,使职教不会失去灵魂。

3.5 思政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任何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都必须要坚持尊重受教育者的根本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从知识灌输到教学服务的转变。一方面,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现从被动接受思政教育到主动学习的转变。站在学生角度,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个性特征出发,把脉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与题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接受思政教育。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其答疑解惑,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

4 结语

中职教育前景光明、任重道远。中职学校要积极探索中职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切实将素质教育、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的要求融入专业课的一体化改革中去,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中职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陈露华.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增进学生获得感[J].教书育人,2018(34):29.

[2].学生获得感:优质教育的现实考量[J].教育科学论坛,2017(32):3.

[3]张梦皙.学生获得感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论坛,2017(32):23-26.

猜你喜欢

获得感中职学校学生
学生写话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