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出问题导向 聚焦精准方略 攻克贫困堡垒

2019-07-15刘国栋宋春霞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农牧民贫困地区攻坚

刘国栋 宋春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并作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把扶贫作为自治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有效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方位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区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9年实现减贫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10个国贫旗县、13个区贫旗县摘帽。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冲刺阶段,为了使现行标准下农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到2020年全部摘帽,2019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确保减贫14万人以上,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20个国贫旗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脱贫工作越往后走,面临的情况越复杂,脱贫的难度也越大。脱贫攻坚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扶贫、对症下药,把扶贫措施落在实处,方能见到实效。经过调研,我区农村牧区脱贫攻坚主要面临贫困户家庭经济基础薄弱、收入来源单一,部分贫困村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是主要收入来源;因学、因病成为致贫主要原因;脱贫长效机制尚未健全;部分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力量参与程度尚需提升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努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一)探索脫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新模式。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摘帽后的贫困县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发展成果,接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农村牧区贫困的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推进脱贫攻坚需要统筹乡村振兴,积极探索符合区情和贫困农牧区实际情况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促共进新模式。要以农牧业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现代养殖业、种植业,夯实主导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提升贫困农牧民持续增收能力;要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业、种植业,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冷链运输仓储物流服务产业、旅游业等产业,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拓展贫困农牧民增收渠道。

(二)发展教育、医疗事业,为扶贫攻坚提供长久支持。针对因学、因病致贫、返贫问题,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应加大政策上的倾斜,优先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不断满足贫困农牧民在子女教育及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教育方面,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应继续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制定并落实好针对在异地上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在助学、升学方面的专项资助政策,减轻其经济压力;就业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通过就业、创业补贴以及购买服务等方式,助力贫困家庭子女就业。医疗方面,一是要完善大病医疗统筹制度,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参与门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丧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的供养保障体系,真正实现政策“兜底”,彻底消除贫困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的后顾之忧。

(三)构建长效扶贫机制,形成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的扶贫模式。构建联动机制,形成由县级党委和政府统一协调、由乡级党委和政府统筹运作的工作机制,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整合,形成扶贫攻坚的合力。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户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力度,形成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的扶贫模式。重点支持马铃薯、杂粮、牛奶、牛肉、羊肉等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以及脱贫标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好贫困农牧区土地资源,依托内蒙古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把农副产品变为旅游产品,使内蒙古的绿水青山变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特别是要把“互联网+扶贫开发”作为贫困地区后发赶超、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积极引导电商企业创造平台,将内蒙古地区优质丰富的农牧产品推广全国;积极探索“互联网+农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贫困地区的农牧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摆脱落后观念,激发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发展脱贫产业,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增强自我‘造血功能”。针对部分贫困农牧民安于现状、缺乏脱贫志向与动力的问题,要注重进行“思想扶贫”,推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引导部分贫困农牧民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志强起来、心热起来、手动起来,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要增强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由被动接受帮扶转变为积极主动脱贫,提高其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主体性、主动性。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破除发展瓶颈。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标,在现有村村通电、通路、通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能够带动贫困地区工业、农业、旅游、物流等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等级公路、铁路以及通讯信息业,对医院、学校等硬件进行建设,选派更多优秀的医生、教师前往贫困地区工作;二是围绕扶贫开发有目标、有重点地建设一批扶贫产业配套设施,根据地区扶贫产业发展的需要,有目标、有重点建设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配套设施,打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低的制约,为扶贫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六)强化责任担当,改进工作作风和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落实责任上不松劲,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各级干部要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对扶贫中出现的‘大跃进、‘浮夸风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零容忍、坚决亮剑。”各级领导干部作为脱贫攻坚战主导力量,要深入学习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要求,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转变扶贫观念,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思想基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提高干部扶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扶贫工作方式更具有实效性。要健全问责制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紧盯脱贫成效,对搞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的进行严肃追责;严格脱贫攻坚的工作程序和步骤,尽可能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把监督管理寓于脱贫攻坚的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实处,惠及民生。

(七)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扶贫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相关工作中来,增强脱贫攻坚的总体力量。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联系企业,放手大胆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形成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和方式,积极营造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比如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积极宣传报道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先进事迹,树立模范典型,从而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三是可以适当为参与到社会扶贫工作中来的社会力量提供一些优惠政策,如贷款贴息、资金扶持、基地建设等等,协调好服务工作。

(作者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农牧民贫困地区攻坚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攻坚脱贫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