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探究

2019-07-15陈淅钰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

陈淅钰

【摘 要】湖南地大物博,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多达400余个。题材大多是描述劳动生产、对爱情的追求还有对家庭矛盾的不满。本文以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所演出的剧目和音乐作为研究对象,探究长沙花鼓戏的当代发展,以求为研究长沙花鼓戏及其传承剧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长沙花鼓戏;剧目音乐;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015-02

舞台演出是剧本的二次创作,但根本还是要归结到剧本。株洲作为一个新兴城市,长久以来没有形成自身流派的花鼓戏,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所演出的剧目音乐主要是以长沙花鼓戏为基础吸收各家所长而自成一派,剧本通常也是二次创作。新时代以来百花齐放,在文艺方针的领导下,老一代的艺人与新一代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挖掘整理各地并且传统经典剧目。

一、剧目来源

株洲市靠近长沙市,剧目属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统戏剧,它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是艺术的高雅殿堂中最为大众所喜爱的艺术珍品与宝物,花鼓戏作为湖南的地方戲剧深受当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几十年来,受湘东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热辣开朗的本土情怀影响,长沙花鼓戏已经成为湘东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深深扎根于湘东这方热土上已有一个世纪了,在各剧目百花争艳的背景下,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于2011年被审批为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作为本项目的申报和传承保护单位,最近几年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关心下,通过“戏曲下乡”演出推广到株洲下属5县4区进行演出,通过“周末剧场”免费展演等多种渠道宣传,以更好地发展、传承“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长沙花鼓戏是以劳动号子、民间山歌、小调、山歌以及各种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为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为的一种戏种。长沙花鼓戏在长沙府的十一属县——长沙、望城、湘乡、醴陵、湘阴、攸县、茶陵、宁乡等地形成并风靡了起来。其形成于清代,距今已有160余年历史,主要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它的发展经历了“两小”(小旦、小丑)、“三小”(两小加两生)和“多角色”这三个最重要的阶段,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如今以“三小”为主,到现在依旧是长沙花鼓戏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后通过以前的老艺人跟现在的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之下共整理出了五十多个剧本。其中有:《芦林会》《刘海戏金蟾》《刘海砍樵》《阴阳扇》《南庄收租》。这些剧目多由民间朴实的劳动人民与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一些剧目来自劳动生活,一些剧目则来源于神话传说。形象的刻画多以劳动人民、书生公子、官吏商贾;剧目所表现的内容最常见的多为:对理想生活的渴求、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对婚姻自由的向往乃至提倡惩恶扬善。株洲市传承中心不仅排演了传统剧目,还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剧本。为了跟上党的脚步,倡导廉政工作,传承中心以此创作了廉政主题的现代化股息。

2017年2月16日上午,在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排练室中,演员们正在加紧排练《山路弯弯》。在这部剧角色鲜明,主角纪委书记执法的刚正不阿和孝顺发人深省,他将贪污受贿的“发小”村干部送进牢房,又竭力奉养其母亲传递出了一种正能量。自2015年6月首次公演以来,广受好评。《山路弯弯》纪检干部的扮演者何涛说“拿到剧本时,感觉到这是巨大的挑战。”,在拿到剧本后他为了揣摩剧本他曾多次去株洲市纪委向纪检干部虚心求教,“从说话的语气到脸部表情,纪检干部们都仔细地指导,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廉政教育的重视。”此外,株洲市传承中心还创作了现代花鼓戏《酒楼趣事》,讲述的是高档酒楼老板在中央八项规定后痛定思痛,以服务大众这种接地气的思想理念,大力对酒楼进行改造,最终让酒楼浴火重生,《酒楼趣事》已在全市演出30多场。“群众愿意看,我们演员也乐意演廉政小品小戏,因为能让观众关注社会热点,顺便讴歌勤廉典型,鞭挞贪腐丑恶,而且有时代感。”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花鼓戏展演部部长唐家农说道,“我自己也是个文艺工作者,为反腐倡廉尽一份力是应该的。”已经 67岁的大爷刘根发,在看完《酒楼趣事》后说:“我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戏的,好久没有看到这么打动人的戏了,

二、表演特色

株洲市传承中心如今所传承和演出的大多为长沙花鼓戏传统剧目,表演特色沿袭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长沙花鼓戏是在农家山歌、民间和本地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长沙花鼓戏表现手法花样颇多,表演形式多为民间舞蹈,包括:打酒杯、手巾舞、打花棍、矮子步、扇舞。还有许多表现形式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包括:绣花、砍柴、犁田、推车、使牛等多种表演方式。这么多表现手法使长沙花鼓戏的舞台更加惟妙惟肖、美不胜收。此外,长沙花鼓戏的剧目短小精悍、诙谐风趣;剧本语言简单干练、通俗易懂。

在还是地花鼓阶段时,长沙花鼓戏是以“三小”为主,用以突出特点.“三小”(两小加小生)由“两生”(小丑、小旦)发展而来,其后再发展至多种角色。在“三小”的基础上,长沙花鼓戏又发展出了各种角色,包括:生、旦、净、丑。但长沙花鼓戏这种剧种的特别地艺术风格依旧由小丑、小旦、小生代表。

从角色上来说,如今的长沙花鼓戏已经有了十多个行当。除了生、旦、净、丑之外,还加入了官衣袍带、罗帽雉尾。还通过吸收其他大剧种中的毯子功和把子功而增加了武戏。长沙花鼓戏的表演语言依旧以长沙官话为主,使观众更好理解。而其主要唱腔分为四大类,主要是以表现手法、音乐风格、曲调结构来进行分类。这四大唱腔分别为:(1)川调,作为主要腔调,伴奏乐器为大筒和唢呐之类的丝竹乐器,曲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2)锣腔(打锣腔),用于抒情和叙述的部分,调性感很强,予人感觉丰富多彩,具有民歌的感觉。伴奏乐器为锣鼓和唢呐,在唱句中间穿插伴奏。(3)牌子,由民歌和小调发展而来,保持了载歌载舞的特点,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伴奏乐器为唢呐和锣鼓,故也称唢呐牌子或锣鼓牌子。(4)小调,经常在插曲时使用,包括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伴奏乐器有大筒、唢呐、打击乐器,分工明确;大筒为主奏;唢呐为色彩性乐器。

三、唱腔音乐

长沙花鼓戏风格百变,取材多来自民间,描写的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常态。唱腔分成几个大类,官话用的是长沙话,曲调多用羽调式,还带着湘中式独特的民歌风格。长沙的方言多用“6135”四个音,分为六声,形成了如今的“川调”中的一部分基调。长沙花鼓戏在唱腔设计上,寻找的都是湖南各地区中比较有特色的民歌小调和山歌。如此一来,长沙花鼓戏吸收了各个地区有特色的民歌小调,形成了如今风格多变的特点。长沙花鼓戏初期是从农村里土生土长出来的,是底层劳动人民在劳动时在田头或庄稼前自娱自乐出来的产物,还不能称之为戏曲。之后慢慢发展成熟,有了“二小调”与“三小调”的基调,吸收了“打锣腔”与“川调”(正宫调)。现如今已经是由多声腔组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造就了如今的长沙花鼓戏欢快活泼、质朴自然的独特风格。

四、伴奏音乐

长沙花鼓戏的伴奏音乐主要由伴奏乐器构成,伴奏音乐的表演形式是伴奏乐队,有文武两个场面。

文场:大筒(主要乐器,竹筒蛇皮制成,形似二胡)、唢呐(分大唢呐、小唢呐,吹奏过场音乐)。

武场:堂鼓、大锣(苏锣)、大钞(汉钞)、小钞和小锣。击拍的是“可子”(即长方形的梆子)。

其过场音乐来源都是古典曲牌与民间小调。伴奏常用丝竹乐器,也称为 “弦子腔”。

五、结语

如今演出长沙花鼓戏的国营和集体所有制的花鼓戏院团表现匮乏,但近年来也不乏民间花鼓戏班却表现得异常活跃,其中就包括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虽说长沙花鼓戏依旧面临着剧目唱腔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但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这些年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增强创新意识,改革发展并研创出新剧目为自身提升了软实力,为长沙花鼓戏及其传承剧团的剧目音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