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小说《夜色》文本解读

2019-07-15何奕舒洪家娜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夜色人物形象

何奕舒 洪家娜

摘要:《夜色》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它的艺术价值表现为:在选材方面,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场景;老胡和乞丐的人物形象则在对比中凸显;情节在次角的推动中发生突转;以二胡为线索,拉开它的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

关键词:微型小说;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一、选取生活中的“普通”场景

夏夜,许多老人或下班后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去公园或河边纳凉,有的人会在跑步,有的人会聚在一起跳广场舞,也有的人会在公园里畅谈人生。这是当代人最普通不过的场景,然而作者就是选择了老人们在桥下河边弹琴说笑这么普通的场景加以展开。不过,小说中的这个场景说普通也普通,说特别也有它特别之处。因为在这个场景中作者加入了一个特别的人即乞丐。试想想生活中是不是每一次老人们在公园或河边弹琴,聊天的时候都会加入一个乞丐?显然不是的。所以这正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一个场景,“选取一瞬间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或最有概括力的场面与事件,在人生长河横断面上的一点,返照社会人生”[1]。正是因为乞丐,使这个场景显得普通而又不普通。其次,作者在小说的第一段,不仅交代了人物、地点还有时间,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当老胡拉二胡时,人们的反应是“听得人仿佛身上一凉,暑气顿消”。然而,虽是夏天的夜里,在河边也很凉爽,人们听到乞丐拉二胡却早已落下了汗。可见,作者把场景的时间设定在夏夜也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在文章的开头为下文埋下了伏笔;另一方面,夏夜这个时间的设定为人们听到二胡声作出的生理反应提供了条件,从人们对老胡和乞丐两人拉的二胡声的不同生理反应中,突出表现了乞丐高超的琴技。

二、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

“对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为让人物与人物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或者一个人物的前期与后期之间,一个事件的开端与结局之间能够以更鲜明的色彩,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突出地展现作品的艺术变化与反差。”[2]在本篇小说中也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即老胡和乞丐。首先是言行。面对众人的夸奖,老胡可谓自鸣得意,还详细解释琴用了什么材料,为何这么贵。这出现在小说中的第六段,而且在整篇小说中老胡只说过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话就已经把老胡虚荣的心态凸显出来了。乞丐却是一个直爽的人,他毫不留情地说老胡的琴是废琴,表面上是说琴废了实际上却嘲讽了老胡琴技不高却在借琴炫耀自己。当旁边的人劝乞丐弹琴时,他连忙推迟,因为他不因自己的琴技高超而自傲。其次是外貌。文中并没有描写老胡的衣着,但是从老胡的二胡、身份——“胡局长”来看,他的衣着必定是光鲜亮丽的。但是乞丐却是衣衫褴褛、满面肮脏,还有一股臭味,可以说是其貌不扬甚至是让人厌恶。可谁又能想到如此肮脏不堪的乞丐会拉出绝妙的二胡声。最后是性格。现代小说理论把人物的性格分为静态性格和动态性格。老胡和乞丐都属于静态性格,在故事情发展的过程中两人的性格特征并没有变,而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一步步凸显人物性格。听到乞丐拉的二胡声,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原本衣衫褴褛、满身臭味的乞丐在人们眼中俨然变成了一个大音乐家。但是老胡显然没有对乞丐改观。小说最后一段“老胡回到家,找出一块净布,把二胡擦了又擦,才郑重其事地放入琴盒”[3]。注意老胡擦了又擦这个动作。这说明老胡并没有被乞丐高超的琴技所感染,他嫌弃乞丐把他的二胡弄脏了,所以才把二胡擦了又擦,然后再“郑重其事地放入琴盒”。人们第一次要求乞丐拉二胡时,他连忙推迟,只不过因为二胡已在手中才不好推迟;人们第二次叫他再拉一曲时,这时他不想拉,也没有再拉的理由了,所以就“趿拉拖鞋飘飘而去”了。可见他不为别人的赞赏而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琴技,他仍然是那个来去潇洒自如,不慕名与利的艺术家。所以,本篇小说在言行、外貌、性格方面的对比中成功地塑造了老胡和乞丐这两个人物形象。

三、情节在次角的推动中发生突转

上文已经提到老胡和乞丐的性格都属于静态性格。一个是虚荣的老胡;一个是性格直爽、琴技高超的乞丐。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也许当乞丐说老胡的琴是废琴时故事就结束了。但是作者还在小说里安排了一个老头。如果说老胡和乞丐是小说的主角的话,那么老头就是次角。老头是个爽快人,當全场的人都鸦雀无声的时候,他站出来说话了。这也得以引出乞丐说出有关废琴、死琴的话,以至于在场的人更加想听他拉一曲了。乞丐不是爱表现自己的人,所以爽快的老头又出来了,从老胡手中“抢”了二胡把它塞在乞丐手里。注意这个“抢”字,这表明老胡并不愿把二胡给老头,如果他愿意就不会用被动的“抢”而是用主动的“给”。可见老头在小说中的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突转的概念。小说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突转就是因为老头的作用,这个突转是人们对乞丐的形象的转变。开始,人们对乞丐的印象是衣着是衣衫褴褛,脸上非常肮脏,身上还有臭味的乞丐。听了乞丐的琴声后,人们看到的是风神气韵俱佳的音乐大师。也许在人们眼里乞丐的外表仍然是不堪的,但是人们更关注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气质与神韵,可见乞丐琴声的魅力之大。而老胡呢,当乞丐说了那句冷嘲热讽的话“琴是好琴,可惜废了”之后,他虽然是在场但似乎在小说中“隐形”了,与乞丐没有任何的交集,与在场的人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唯一一次让人觉得他的存在是老人从老胡手中抢二胡。从老胡回家后郑重其事地擦二胡的表现来看,他对乞丐并没有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场的人已经对乞丐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老头催促乞丐拉二胡,可见老头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二胡的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

“情感价值与实用价值之间的反差越大,艺术的感染力就越强”[4]。二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本文中它在不同人的手中所体现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它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也被拉开了。二胡在老胡的手中表现出来的是实用价值。对老胡来说,昂贵的二胡是他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拉二胡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美与欣赏,所以说二胡在老胡的手中是实用价值。在乞丐手里二胡表现出来的是审美价值。小说中,“乞丐说:‘二胡这东西属贱,要越拉越好,不拉就算废了。三年不拉,便是废琴;十年不拉,便是死琴了”[5]。这其实是在嘲讽老胡已经三年没有拉二胡了。但就是这样一把“废琴”,在乞丐手中却能拉出厚重、连绵、凄婉、如怨如诉琴声,并且每个音符都像利箭一样射进每个人的心里。在乞丐手里,二胡不是向别人炫耀的工具,他是用他高超的琴技把二胡的情感价值发挥出来,弹出令人为之动容的琴声供人们欣赏、享受,用优美的琴声射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二胡的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的拉开,既讽刺了老胡的虚荣心也达到了表现乞丐高超的琴技和淡泊名利的精神的目的。

综上所述,《夜色》是一篇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的场景加以展开叙述,但是就这一件小事却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影射了社会上的人和事。小说在对比中塑造了老胡和乞丐这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发展平淡无奇,不可忽视的是老头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二胡,在老胡和乞丐手中分别表现出的实用价值和情感价值,两个价值的拉开使得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增强。可见,《夜色》是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

参考文献:

[1]王馥庆.微型小说选材论[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第11卷):55.

[2]杨欣.微型小说的艺术特点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第14卷):87.

[3][5]一冰.夜色[J].百花园,2000,1:8-9.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92.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夜色人物形象
夜色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夜色可餐”的天府之国
夜色真美
夜色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