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2019-07-13姚为学黄舒伟陈群燕李志文陈粤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16期

姚为学 黄舒伟 陈群燕 李志文 陈粤明

【摘要】 目的 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方法 选取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进行检测, 并做组间比较;根据研究组患者预后结局分为早期死亡组(中毒后≤120 h发生死亡患者)和非早期死亡组, 观察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 研究组的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经治疗后, 27例为早期死亡患者(早期死亡组), 41例为非早期死亡患者(非早期死亡组)。早期死亡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49.24±8.67)%、白细胞计数(18.54±5.12)×109/L、CD8+ T淋巴细胞(33.15±4.39)%、CD4+/CD8+(1.49±0.11)均高于非早期死亡组的(43.86±8.79)%、(14.14±5.67)×109/L、(30.89±4.35)%、(1.41±0.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结局存在一定关系, 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急性百草枯中毒;T淋巴细胞;预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40

急性百草枯中毒是临床常见的急性症状, 患者在误服后, 其毒性会经过消化道、皮肤以及呼吸道等被吸收, 从而对炎性细胞产生激活, 引起炎性介质异常释放等, 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或者是急性型肺纤维化发生[1], 并且由于其病症发展变化进展较快, 导致患者临床病死率较高, 一般在50%~80%[2]。本文以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以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26例, 女42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4.8±8.4)岁。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8例, 女22例;年龄18~60岁, 平均年龄(33.9±8.7)岁。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组入选及排除标准 患者均有明确的百草枯服用史, 经临床综合诊断确认为急性百草枯中毒。排除存在脏器功能不全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史患者;排除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 3 方法 临床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5 ml, 置于乙二胺四酸二钾抗凝管内, 放置-80℃冰箱保存待测。其中, 对研究组患者在中毒72 h内进行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完成后,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收集样本的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进行检测分析。其中, 检测使用仪器为美国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及配套原装试剂。具体检测方法如下:分别提取上述CD45-FITC、CD8-ECD、CD4-PE等荧光标记抗体5 μl, 然后加入流式试管内, 同时将每个试管中加入50 μl的外周血样本, 进行避光孵化培育20 min后加入250 μl溶血素, 再次进行避光孵化培育10 min, 完成后进行一次磷酸缓冲盐溶液(PBS)洗处理即可重悬上机检测分析, 以对各项检测结果进行记录分析。

研究组患者均在入院后2 h内进行反复彻底洗胃, 洗胃结束后注入15%的漂白土混悬液500 ml配合20%甘露醇250 ml行导泻;入院后4 h内实施血液净化治疗;早期联合应用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治疗。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根据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结果, 将中毒后≤120 h发生死亡患者分为早期死亡组, 其余为非早期死亡组, 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外周血CD4+、CD8+ T淋巴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检测结果进行对比。

1. 5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经治疗后, 27例为早期死亡患者(早期死亡组), 41例为非早期死亡患者(非早期死亡组)。早期死亡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49.24±8.67)%、白细胞计数(18.54±5.12)×109/L、CD8+ T淋巴细胞(33.15±4.39)%、CD4+/CD8+(1.49±0.11)均高于非早期死亡组的(43.86±8.79)%、(14.14±5.67)×109/L、(30.89±4.35)%、(1.41±0.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中, 百草枯中毒的主要途径为口服, 在患者口服百草枯后毒液数小时可扩散至全身, 并且在24 h后即可进入各器官组织[3], 其中以肺部和肾脏的浓度聚集最高, 其次为肝脏, 心脏部位毒液浓度聚集相对较低[4]。百草枯中毒患者会因中毒导致过度炎性反应发生, 出现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大量释放, 其中, 炎性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5]对炎性因子的释放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其促进影响从而造成炎性细胞的活化形成, 最终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需要注意的是, 百草枯中毒后患者机体反应与变化中淋巴细胞作为参与机体炎性反应的重要影响因子, 其中包含的CD4+、CD8+ T细胞亚群水平也会发生相应变化[6, 7], 并且有研究显示, 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存在一定关联[8, 9]。本文中, 对本院收治的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检测分析后显示, 研究组的CD4+ T淋巴细胞、CD8+ 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经治疗后, 27例为早期死亡患者(早期死亡组), 41例为非早期死亡患者(非早期死亡组)。早期死亡组患者的CD4+ T淋巴细胞(49.24±8.67)%、白细胞计数(18.54±5.12)×109/L、CD8+ T淋巴细胞(33.15±4.39)%、CD4+/CD8+(1.49±0.11)均高于非早期死亡组的(43.86±8.79)%、(14.14±5.67)×109/L、(30.89±4.35)%、(1.41±0.1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由此可见,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结局具有一定相关性。

总之,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CD4+、CD8+ 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其预后结局存在一定关系, 对临床上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百草枯中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舰, 武小娟, 刘红新. 外周血内TNF-α及IL-6水平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热带医学杂志, 2017, 17(10):1328-1331.

[2] 赵新祥, 苏方成, 房师荣. 外周血PCT水平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山东医药, 2017, 57(29):92-94.

[3] 王鑫. 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9):1010-1016.

[4] 凌顺, 颜丽萍, 李弘, 等.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 广西医学, 2018, 40(13):1465-1468.

[5] 宋平平, 王展, 肖华, 等.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预防医学论坛, 2017, 23(7):481-483.

[6] 刘磊, 汪学琴, 黄杨, 等.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7, 29(8):10-13.

[7] 吴林, 李俊杰, 张松涛, 等.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百草枯中毒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炎症影响的研究. 临床急诊杂志, 2017, 18(2):90-92.

[8] 杜斌, 陈俊良, 唐筛娣, 等. 亚甲蓝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胸腺T淋巴细胞亚群与氧化应激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6, 32(7):1307-1311.

[9] 兰超, 郭楠楠, 裴辉, 等. 血清miR-21-5P和miR-155-5P表达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诊断及预后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16, 25(6):968-971.